20世紀以來伍爾夫漢譯與研究述評
本文選題:世紀 + 弗吉尼亞.伍爾夫; 參考:《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摘要】:中國對伍爾夫的翻譯與研究,由于純粹藝術興味的驅(qū)動而開始于20世紀20年代后期,之后由于極左思潮的泛濫而陷入停滯。到了中西文學交流再度接續(xù)的新時期,伍爾夫漢譯與研究,在中國文壇第二次現(xiàn)代主義熱潮和女性主義批評崛起的帶動下,有了更加豐富的收獲,伍爾夫的多元身份與文化意義也獲得挖掘與闡釋。本文結合時代變遷、政治干預和文化語境,將伍爾夫漢譯與研究狀況分為"民國時期"、"建國后到新時期之前"和"新時期以來到新世紀"三個階段進行梳理,概述了其階段性特征,反思了中國伍爾夫翻譯與研究的不足。
[Abstract]:The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Woolf in China began in the late 1920s, driven by pure artistic interest, and then stalled because of the proliferation of far-left thoughts. In the new period whe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exchanges continue again, Woolf's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into Chinese has gained more abundant results under the impetus of the second modernism upsurge in Chinese literary circles and the rise of feminist criticism. Woolf's pluralistic identity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have also been excavated and interpreted. Combined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political intervention and cultural context, this paper classifies Woolf's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into three stages: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period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to the new period and the period from the new period to the new century. This paper summarizes its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reflects on the shortcomings of Chinese Woolf's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561;H05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楊莉馨;;論“新月派”作家與伍爾夫的精神契合與文學關聯(lián)[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胡波蓮;;弗吉尼亞·伍爾夫與“新月派”作家[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2 孫丹;;伍爾夫與“五四”作家的女性意識契合及關聯(lián)[J];林區(qū)教學;2010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慧君;新月派的小說之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文俊;;后現(xiàn)代思潮與后現(xiàn)代史學論略[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2期
2 何捷;;當代中國科學史學的發(fā)展概況[J];黑河學刊;2011年08期
3 李傳斌;;20世紀基督教在華醫(yī)療事業(yè)研究綜述[J];南都學壇;2006年04期
4 汪楊文;田德蓓;;中國貝克特研究綜述[J];江淮論壇;2010年06期
5 含松;方抒;;不為浮云遮望眼——吳圣昔的《西游記》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4年04期
6 陳耀盛;試論康有為的目錄學思想[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7 李力研,楊兆宏;關于我國華東沿海地區(qū)城市居民健康狀況與體育鍛煉的社會學研究(續(xù)完)[J];福建體育科技;1998年03期
8 周軒;北屯移民屯戍的歷史與現(xiàn)狀[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9 關愛和;二十世紀中國近代文學研究述評[J];中州學刊;1999年06期
10 黃漢升;現(xiàn)代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學特征[J];體育科學;199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杜欣慧;王瑛;宋建成;胡慧敏;;自動控制理論實驗教學研究[A];第6屆全國高等學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2 何木光;鄭家樹;于天齊;;燒結二次混合機多速傳動系統(tǒng)應用研究[A];燒結工序節(jié)能減排技術研討會文集[C];2009年
3 郭選賢;徐立然;彭青鶴;張明利;;艾滋病的中醫(yī)證候研究[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防治艾滋病學術研討會暨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吳開俊;;公立高!稗D(zhuǎn)制”問題研究文獻綜述[A];2005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5 李慶生;;客運專線車站旅客站臺寬度的研究[A];鐵路客運專線建設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6 吳承照;;加強風景園林學科基礎理論研究[A];風景園林學科的歷史與發(fā)展論文集[C];2006年
7 楊振立;赫慧云;王健;;山東省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的試驗與研究[A];全國玉米收獲保護性耕作機械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王文光;孫海英;王殿u&;付裕;王立敏;;煉焦煤粘結指數(shù)(G值)制樣方法研究[A];高爐煉鐵用焦炭質(zhì)量技術研討會文集[C];2007年
9 焦利峰;;晉煤集團客戶保持和并購戰(zhàn)略的研究[A];煤炭經(jīng)濟管理新論(第7輯)——第八屆中國煤炭經(jīng)濟管理論壇暨第二屆中國煤炭學會經(jīng)濟管理專業(yè)委員會工作會議(2007)論文集[C];2007年
10 梁俊爽;楊金生;;利用現(xiàn)有條件加快精準農(nóng)業(yè)技術研究與發(fā)展[A];第十二次全國農(nóng)機維修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蕤;西夏地理初探[D];復旦大學;2005年
2 楊會永;《佛本行集經(jīng)》詞匯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3 趙璐;晚清義利觀研究[D];西北大學;2005年
4 郭征宇;曇鸞凈土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5 李念之;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哲學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6 王霞;開放式基金費率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5年
7 趙成林;唐賦分體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8 王鐘杰;宋代縣尉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9 張應二;諸葛亮軍事活動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10 羅映光;蒙文通道學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曉鴻;構筑地方應對反傾銷體系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5年
2 何捷;“東方虹”郊區(qū)住宅的前營銷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5年
3 何放;南寧國際會展中心戰(zhàn)略發(fā)展研究[D];廣西大學;2005年
4 賈玉娥;江澤民的發(fā)展觀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5 楊森;我國黑社會性質(zhì)組織犯罪研究[D];安徽大學;2005年
6 徐向進;汽車動力系統(tǒng)合理匹配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7 王貴卓;大連港集裝箱有限公司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8 許巧仙;我國特殊教育立法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9 楊曉林;YCT公司有效激勵機制的構建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10 姜克印;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0042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004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