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能動獲知義句式的語義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8-05-29 15:31

  本文選題:語義分類 + 認知類動詞。 參考:《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摘要】:從人類對信息進行獲取和加工的認知角度來考察能動獲知義句式所包含的認知語義。根據(jù)信息接收方式的不同,將能動獲知義句式分為"能動地獲得信息"與"能動地驗證信息"兩類,并找出句式義與結(jié)構(gòu)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再對這類句式的兩種語義加以進一步分析,找出句中動詞與語義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ognition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gnitive semantics contained in active knowledg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ways of receiving information, the active learning sense sentence is divided into two types: "active acquisition of information" and "active ver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aning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 is found. Then the two kinds of semantics of this kind of sentence are further analyzed to find out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between the verb and the semantic in the sentence.
【作者單位】: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基金】:黑龍江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現(xiàn)代漢語動詞、形容詞句法功能的不對稱之研究”(11552329)部分研究成果
【分類號】:H1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吳潔敏;;試論漢語動詞的復(fù)迭及其語法意義[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晶凝;語氣助詞“吧”的情態(tài)解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 張云秋,柴興東;漢語主動式的表達形式及強化等級[J];北方論叢;2002年04期

3 張愛玲;;“人稱代詞+專有名詞”及其表達效果[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4 謝群霞;;成都方言名詞重疊的類型、表義及成因[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5 王道英,賀筠;“這”、“那”類的隱性回指[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6 吳啟主;漢語動詞重疊問題雜議[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7 唐賢清;從“真?zhèn)+體詞”看近代漢語副體結(jié)構(gòu)的類型及存在原因[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8 甘智林;“V+一下_2”格式的語法意義[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9 邱莉芹,鄧根芹,顧元華;淺談“哪里”的否定用法[J];常熟高專學報;2000年05期

10 楊文地;從“管約理論”到“最簡方案”——語言學研究發(fā)展思路的思考[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梁敬美;;韓、中漢語使用者在“這—”、“那—”使用上的異同點[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2 徐晶凝;;語氣助詞“吧”的情態(tài)解釋[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3 崔建新;張文賢;;不同語體下連詞使用率的統(tǒng)計與分析[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4 杉村博文;;論“話題化”[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5 孫雁雁;;以關(guān)聯(lián)為主的答句銜接語模式及特點[A];中國計算技術(shù)與語言問題研究——第七屆中文信息處理國際會議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東晶;俄漢代詞指示語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2 梁敬美;“這-”、“那-”的語用與話語功能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吳云霞;萬榮方言語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2年

4 張小峰;現(xiàn)代漢語語氣詞“吧”、“呢”、“啊”的話語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5 王道英;“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6 聶仁發(fā);現(xiàn)代漢語語篇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7 延俊榮;給予句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3年

8 潘文;現(xiàn)代漢語存現(xiàn)句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3年

9 曾慶香;試論新聞話語[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李善熙;漢語“主觀量”的表達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玉華;《世說新語》助動詞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2 王天佑;關(guān)于VA了動補結(jié)構(gòu)[D];延邊大學;2001年

3 洪琳;漢英被動句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2年

4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觀性差異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

5 胡勇;從漢語被動結(jié)構(gòu)的演變看漢語注重話題的語言類型特征[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

6 李劍鋒;漢語表述過程中的添加現(xiàn)象考察[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

7 鄧曉華;疑問句的功能偏離——轉(zhuǎn)喻功能及其實現(xiàn)[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吳春相;現(xiàn)代漢語時體與連續(xù)動作連動式[D];延邊大學;2003年

9 張望發(fā);“還A就B”超前夸張句式研究[D];延邊大學;2003年

10 張華;現(xiàn)代漢語AABB格式詞法研究[D];延邊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曾立英;從認知角度談“小句賓語”[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2 吳潔敏;;試論漢語動詞的復(fù)迭及其語法意義[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3期

3 李昌年;“把”字句語法意義論析[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4 張伯江,李珍明;“是NP”和“是(一)個NP”[J];世界漢語教學;2002年03期

5 桂詩春;認知和語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1年03期

6 劉大為;意向動詞、言說動詞與篇章的視域[J];修辭學習;2004年06期

7 朱永生;;試論現(xiàn)代漢語的言據(jù)性[J];現(xiàn)代外語;2006年04期

8 方一新;雷冬平;;近代漢語“看來”的詞匯化和主觀化[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練軍;;單音形容詞語素化演變的特點[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陳群秀;;現(xiàn)代漢語實詞詞匯語義知識的研究和實現(xiàn)[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張捷;陳群秀;;提高日漢機器翻譯系統(tǒng)翻譯質(zhì)量的研究[A];機器翻譯研究進展——2002年全國機器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蘇新春;王惠;盧偉清;秦少康;;語言知識庫的內(nèi)化與細化——完善詞義知識庫之設(shè)想[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王治敏;俞士汶;;人稱代詞和名詞的歧義消解研究[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王錦;陳群秀;;現(xiàn)代漢語語義資源用于短語歧義模式消歧研究[A];內(nèi)容計算的研究與應(yīng)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6 馬永騰;亢世勇;;非典型成員的語義標注策略和問題[A];內(nèi)容計算的研究與應(yīng)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7 薛鳳生;;動補結(jié)構(gòu)否定形式淺談[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張明輝;認知類動詞及相關(guān)句式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2 額爾敦朝魯;面向信息處理的蒙古語動詞語義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5年

3 趙春利;形名組合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茜;《夜航船》語義分類系統(tǒng)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1年

2 李正花;“(在+)X+上”結(jié)構(gòu)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3 劉妍;俄語非分解結(jié)構(gòu)的主從復(fù)合句及與漢語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4 趙明琴;現(xiàn)代漢語性質(zhì)詞的語義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5 韓麗麗;非偏義反義復(fù)合詞的語義變異特征及教學難點解析[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6 吳佳娣;現(xiàn)代漢語方所詞的語義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7 鄭瀟瀟;論現(xiàn)代漢語單音節(jié)方式詞[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8 陳家春;《荀子》副詞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9 曹芳芳;現(xiàn)代漢語動作類別詞的語義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10 喻禾;動詞修飾語PP前置的理據(jù)考察[D];南昌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195139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95139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a4c8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