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正復句的關聯(lián)標記模式與蘊涵共性——基于中國境內(nèi)語言的統(tǒng)計與分析
本文選題:關聯(lián)標記模式 + 居端依賴 ; 參考:《蘭州學刊》2011年04期
【摘要】:文章基于對中國境內(nèi)有復句記錄的116種不同語序類型的語言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這些語言偏正復句的關聯(lián)標記模式首先要滿足"居端依賴"這一條件,然后才體現(xiàn)為"聯(lián)系項居中"傾向,這種原則和這種語言的名詞附置詞的位置存在蘊涵共性,并嘗試從跨語言的歷史句法學的角度對這種蘊涵共性進行解釋。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116 languages with different word order types recorded in complex sentences in China,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relative marker patterns of these language partial complex sentences must first satisfy the condition of "residential dependence". Then it is reflected in the tendency of "connection items in the center". This principle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noun appending words in this language have the common implication, and try to explain this kind of implication generality from the angle of cross-language historical syntax.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基金】:第47批中國博士后基金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0047091)
【分類號】:H146.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Joseph H.Greenberg;陸丙甫;陸致極;;某些主要跟語序有關的語法普遍現(xiàn)象[J];國外語言學;1984年02期
2 吳福祥;;南方民族語言處所介詞短語位置的演變和變異[J];民族語文;2008年06期
3 儲澤祥;陶伏平;;漢語因果復句的關聯(lián)標記模式與“聯(lián)系項居中原則”[J];中國語文;2008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國華;;徐杰《生成語法的“語類”與傳統(tǒng)語法的“詞類”比較研究》述評[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2期
2 陶振偉;;“拿”的語法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3 陳榮澤;;近十年漢語方言研究的新發(fā)展[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4 蔡淑美;;框式結(jié)構(gòu)語法化過程中形式和意義的互動關系——以“為……起見”的語法化過程為例[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5 羅天華;;語言類型學和我國語言學研究[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6 呂軍偉;;漢語名量結(jié)構(gòu)狀況的歷時考察[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7 夏儀萍;;中日語言的[格]考察[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年07期
8 陳全靜;;介詞框架“PP上”的形成及其所表語義的歷史演變[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9 劉小川;;淺析漢語趨向范疇語義演變的共性特征[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10 劉光明;;單音動詞后“往”的語法化[J];池州師專學報;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鐘明榮;謝雙園;;古今介詞類型之比較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郭中;;從類型學的角度看漢語的基本語序問題[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劉稟誠;;“我A我B(我C/我D)”標題格式[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王用源;漢語和藏語復音詞構(gòu)詞比較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張雷;黎語志強話參考語法[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王欣;漢日否定表達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謝白羽;面向?qū)ν鉂h語教學的比較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羅天華;施格語言的形態(tài)—句法關聯(lián)[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阮氏麗娟;漢語方位詞及其類型學特征[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舒江波;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復句關系詞自動標識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金圈;漢語單音方位詞與單音動詞的偏正性組配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友學;句首介詞“在”的隱現(xiàn)及其對外漢教學的啟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陶勝妃;現(xiàn)代漢語謂詞修飾詞前后位置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謝靜;隆安丁當平話副詞系統(tǒng)[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孫興銳;現(xiàn)代漢語“上”類方位詞對比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5 韋佼靈;壯語的類型學描寫[D];南昌大學;2010年
6 李占炳;并列標志的類型學考察[D];南昌大學;2010年
7 劉芳源;個案兒童朝向介詞習得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郭冰潔;“還”的語義演變及相關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9 宋衡;介詞框架“PX以后”考察[D];河南大學;2011年
10 毋冬梅;“很不X”和“不很X”格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Joseph H.Greenberg;陸丙甫;陸致極;;某些主要跟語序有關的語法普遍現(xiàn)象[J];國外語言學;1984年02期
2 陸丙甫,金立鑫;關于多重復句的層次問題[J];漢語學習;1988年05期
3 李晉霞;論話題標記“如果說”[J];漢語學習;2005年01期
4 吳福祥;;南方語言正反問句的來源[J];民族語文;2008年01期
5 吳安其;;史前華南地區(qū)的語言接觸[J];民族語文;2008年03期
6 邢福義;姚雙云;;連詞“為此”論說[J];世界漢語教學;2007年02期
7 張文賢;邱立坤;;基于語料庫的關聯(lián)詞搭配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7年04期
8 屈哨兵;;“由于”句的語義偏向[J];中國語文;2002年01期
9 邢福義;;“由于”句的語義偏向辨[J];中國語文;2002年04期
10 唐正大;;與關系從句有關的三條語序類型原則[J];中國語文;2006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穎君;;山東乳山方言條件復句關聯(lián)標記模式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0年04期
2 儲澤祥;陶伏平;;漢語因果復句的關聯(lián)標記模式與“聯(lián)系項居中原則”[J];中國語文;2008年05期
3 劉志芳;;“一點兒”和“有點兒”小議[J];棗莊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4 高松;;基于依存樹庫的現(xiàn)代漢語名詞語法功能的計量研究[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0年02期
5 宋文輝;詞序與“量”否定的結(jié)果[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6 黨靜鵬;;“很多”與“很少”不對稱現(xiàn)象探析[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7 沈家煊;;我看漢語的詞類[J];語言科學;2009年01期
8 田皓,甘智林;“V+數(shù)詞(一)+動量詞+N”的認知分析[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丁志叢;漢語有標轉(zhuǎn)折復句的關聯(lián)標記模式及使用情況考察[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9258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925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