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英烹飪動詞對比研究
本文選題:烹飪詞匯 + 漢英對比研究; 參考:《四川外語學院》2012年碩士論文
【摘要】:本論文對漢英烹飪動詞進行了對比分析。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民以食為天,因此烹飪方式成了滿足人們基本生活的必要手段。 首先本論文在語義場理論的框架下用成分分析法對漢英烹飪動詞進行了描繪和對比分析。按照語義場理論,詞義只有在與它有關聯(lián)的詞義比較中才能確定。因此,語義場理論有助于人們準確地界定詞義而且也為不同語言之間的對比提供了一個框架。從詞化程度和語義場兩個方面對漢英烹飪動詞進行對比時發(fā)現(xiàn),在烹飪語義場內漢語的詞化程度要高于英語。 其次,本文從語言意義和文化引申義分析入手,,對漢英烹飪動詞的基本意義和文化意義進行了梳理考察。側重于對其所蘊含的文化因素進行發(fā)掘探討,以及對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性進行對比分析。認為由于人類對客觀事物基本屬性認知的共同性,漢英烹飪類動詞在基本意義上大致趨同。由于漢英語言各自豐富繁多的民族文化因素,導致了基本意義外衍生出紛繁的獨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意義。 再次,對漢英烹飪類動詞的文化差異性的形成原因進行了初步探討與闡釋。認為眾多文化因素之中,漢英民族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和地理位置、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飲食結構,以及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習俗慣制,是造成漢英烹飪類動詞詞義文化內涵差異的主要原因。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ooking verbs. In both the East and the West, food is the norm, so cooking has become a necessary means of satisfying people's basic lives. Firstly,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contrasts Chinese and English cooking verbs with component analysi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emantic field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semantic field theory, the meaning can only be determined in the comparison of the meanings associated with it. Therefore, semantic field theory can help people define the meaning of words accurately and also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When comparing Chinese and English cooking verbs in terms of lexicalization and semantic field, it is found that the degree of lexicalization in Chinese is higher than that in English in culinary semantic field. Second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meaning and cultural meaning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ulinary verbs. Emphasis is placed on exploring the cultural factors and compar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t is believed that Chinese and English cooking verbs tend to converge in basic sense because of the commonality of human cognition to the basic attributes of objective things.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are rich in various national cultural factors, which lead to a variety of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addition to the basic meaning. Thirdly, the caus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inary verbs are discussed and explained. Among the many cultural factors,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nationalities have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 and diet structure, as well as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and customs. I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meaning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ooking verbs.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外語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314;H14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解大力;包威;;試論語義場理論在外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北方經貿;2006年03期
2 時健;張小涓;;語義場理論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J];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2008年05期
3 劉文婷;;語義場理論與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29期
4 劉文婷;;語義場理論與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5 盧青松;蔡慶;;語義場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09年43期
6 胡陽;張晶巖;劉曉冰;裴書蕾;張學麗;;語義場理論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成功(教育);2009年12期
7 武慧玲;晁雯;;語義場理論與英語詞匯教學淺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年01期
8 韓晶晶;;從語義場的類型看語義的模糊性[J];考試周刊;2010年05期
9 張雪;劉清娟;;語義場框架下對漢字“升”的研究[J];大學英語(學術版);2010年01期
10 尚麗媛;;淺析語義場理論下的英語詞匯教學[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年3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仁湘;;炎黃時代的飲食生活[A];炎帝·姜炎文化與民生[C];2009年
2 何金銘;;吃的變化:六十年上四層樓、演四重奏[A];三秦文化研究會年錄(二○○九年)[C];2009年
3 陳群秀;李堅;王健;;信息處理用現(xiàn)代漢語語義分類詞典的設計與實現(xiàn)[A];輝煌二十年——中國中文信息學會二十周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4 董姝君;鄭明輝;吳嘉嘉;;烹飪過程類二惡英類多氯聯(lián)苯的產生[A];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論壇2011暨第六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董姝君;鄭明輝;;烹飪溫度對油煙中二惡英類和多氯聯(lián)苯生成的影響[A];第六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暨環(huán)境科學儀器與分析儀器展覽會摘要集[C];2011年
6 蔡銘偉;劉國瑞;鄭明輝;;模擬烹飪對食物中PCBs含量的影響[A];第六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暨環(huán)境科學儀器與分析儀器展覽會摘要集[C];2011年
7 趙杰修;葉慶暉;白喜林;范斌;劉冬森;;國家男子籃球運動員膳食營養(yǎng)調查研究[A];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運動會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8 ;陜西省烹飪餐飲行業(yè)協(xié)會致新華網陜西頻道函[A];三秦文化研究會年錄(二○○九年)[C];2009年
9 朱希祥;谷煌;范曉彥;楊歡;楊燕;;迎世博,弘揚中國優(yōu)秀食文化[A];迎世博弘揚中國優(yōu)秀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劉玲;羅斌;張金良;劉琴;;不同燃料與室內空氣中多環(huán)芳烴含量關系的探討[A];中國毒理學會環(huán)境與生態(tài)毒理學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環(huán)境標準與基準專業(yè)委員會2011年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翔;2009廣東烹飪技能精英大賽舉行[N];中國食品質量報;2009年
2 記者 葛西勸 李巍;冀菜獲烹飪世界大賽特金獎[N];河北日報;2008年
3 記者 陳華 通訊員 劉曉梅;市烹飪協(xié)會“吹響”廚藝大賽動員號角[N];臨汾日報;2008年
4 記者 陳華;全國烹飪技能競賽在即市烹飪協(xié)會全力備戰(zhàn)[N];臨汾日報;2008年
5 記者 陳軍梅;自動烹飪鍋備受青睞[N];中國質量報;2008年
6 錢興成 本報駐浙江記者 徐文瀟;多方聯(lián)動 培養(yǎng)國際化高素質烹飪人才[N];中國旅游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姜虹;日益活躍的 中國烹飪協(xié)會[N];中華工商時報;2002年
8 記者 張孔生 聶超;揚大成立烹飪研究院[N];揚州日報;2010年
9 記者馬永剛;山東烹飪大師競相獻技[N];中國食品報;2009年
10 記者 朱勤;全國烹飪技能競賽(遼寧賽區(qū))落幕[N];遼寧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嚴愛蘭;碘生物地球化學行為的~(125)Ⅰ示蹤與植物中生物碘的穩(wěn)定性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一可;漢英烹飪動詞對比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2年
2 樊曉英;語義場理論對《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象征意義的解釋力[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3 張惠麗;詞義場/語義場理論在中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D];河南大學;2012年
4 王路暢;語義場理論在中專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5 陳建華;二十七種蔬菜中黃酮類物質的含量及其在烹飪中的變化規(guī)律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年
6 高海龍;通過構建語義關系進行英語詞匯教學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7 李祥睿;烹飪專業(yè)課雙語教學研究[D];揚州大學;2007年
8 陳洪華;烹飪中、高職課程銜接研究[D];揚州大學;2007年
9 吳繼東;語義場理論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實踐意義[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10 王向未;豇豆加工過程中毒死蜱殘留變化及其膳食暴露評估[D];海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9132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913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