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維吾爾語托克遜話研究
本文選題:托克遜話 + 語音; 參考:《新疆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摘要】:方言土語研究是語言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言內(nèi)部具有區(qū)域性特征的語言因素能夠補充該語言空間和時間上的不足,,并且對該語言的歷時和共時的特征形成一個較完整的概念。 本文研究的題目是在現(xiàn)代維吾爾語方言土語中占重要地位的一個土語---托克遜話。 總的來說,托克遜話是屬于維吾爾語中心方言吐魯番次方言,然而這一土語的深入調(diào)查和系統(tǒng)描寫至今還沒有被認真做過。目前在學校教育和周邊地區(qū)方言的影響下,托克遜話獨有的特點逐漸趨于消失。在這關(guān)鍵時刻,對其進行記錄和描寫是當務(wù)之急,同時對維吾爾語方言研究乃至我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研究也有重大意義。另外對維吾爾語文字的規(guī)范和發(fā)展也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本文補充了維吾爾語方言,土語研究領(lǐng)域上的一些欠缺和不足,除了語言學角度外,還從歷史學,人類學,文化學等學科的角度,靈活運用分析方法和基礎(chǔ)研究方法總結(jié)了該土語的一些專屬特性。 本文由三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緒論。第二部分是正文,第三部分是結(jié)論。 緒論部分包括托克遜縣概況,選題,研究方法,選擇托克遜話的原因以及有關(guān)該題目的國內(nèi)外研究情況和意義。除此之外,還包括本文所使用的符號及說明。 第二部分是由三章組成的正文。第一章對托克遜話的語音特征與吐魯番次方言內(nèi)的其他土語進行比較,找出其共同點和不同點,初步反映托克遜話的語音特征。第二章對托克遜話的語法進行全面的探討。第三章介紹是托克遜話的詞匯系統(tǒng),對托克遜話詞匯和其他方言土語詞匯進行比較并指出其共同點和不同點。 結(jié)論部分指出該題目研究過程中已經(jīng)解決的問題,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研究計劃。
[Abstract]:The study of dialec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research. The linguistic factors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ithin the language can supplement the deficiency of the language space and time. And form a complete concept of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features of the language. The title of this paper is Tok-son dialect,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Uygur dialect. As a whole, Tok-son dialect belongs to Turpan dialect of Uygur central dialect, but th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nd systematic description of this dialect have not been done seriously. At pres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dialect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ok-son dialect tend to disappear. At this critical moment, it is urgent to record and describe it, and it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Uygur dialects and even the minority languages in China. In addition, Uygur Chinese characters to regulate and develop also has certain application value. This paper complements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field of Uygur dialects and native languages. Besides the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 it is also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y, anthropology, culture and other disciplines. Som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ve language are summarized by using the analytical method and the basic research method.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part is the text, the third part is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part includ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the topic selection, the research method, the reason of the choice of the Tokeson dialect, as well a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itu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In addition, it also includes the symbols and instructions used in this article. The second part is composed of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compares the phon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Tok'son dialect with other native languages in Turpan dialect, finds out its common points and differences, and preliminarily reflects the phon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Tokeson dialect. The second chapt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grammar of Tok-son's dialect. 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lexical system of the Tok'son dialect, compares the vocabulary with other dialects' vernacular words, and points out their common points and differences. The conclusion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that have been solved, the shortcoming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plans.
【學位授予單位】:新疆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21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米爾蘇里唐·烏斯?jié)M諾夫;靳尚怡;;現(xiàn)代維吾爾語方言的研究及有關(guān)維吾爾語方言劃分的一些觀點[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92年03期
2 葉少鈞;;古今維吾爾語語音初探[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85年S1期
3 米爾蘇里堂·阿米娜·熱合曼 ,張宏超;現(xiàn)代維吾爾語標點符號及其用法[J];語言與翻譯;1993年02期
4 王杏澗;現(xiàn)代維吾爾語中的主謂詞組[J];語言與翻譯;1988年02期
5 郭秀昌 ,李泉;簡析“INSAN”、“AD沆M”和“KIXI”的差異[J];語言與翻譯;1988年04期
6 程試;;初論維吾爾語的結(jié)構(gòu)[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1981年04期
7 葉少鈞;;古今維吾爾語語音初探[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83年01期
8 塔伊爾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概況[J];民族語文;1995年06期
9 ;《語言與翻譯》(漢)2005年總目錄[J];語言與翻譯;2005年04期
10 許多會;;和田方言研究綜述[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7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加米拉·吾守爾;吐爾根·依不拉音;;現(xiàn)代維吾爾語語言資源平臺構(gòu)建技術(shù)的研究[A];少數(shù)民族青年自然語言處理技術(shù)研究與進展——第三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青年自然語言信息處理、第二屆全國多語言知識庫建設(shè)聯(lián)合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加米拉·吾守爾;瓦依提·阿布力孜;吐爾根·依布拉音;;《現(xiàn)代維吾爾語語法信息詞典》數(shù)據(jù)庫建設(shè)的研究[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3 阿西木·圖爾迪;;從一個詞的轉(zhuǎn)寫看闕特勤碑的解讀[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輯)[C];1991年
4 吐爾根·依不拉音;阿里甫·庫爾班;阿不都熱依木;;基于詞典的現(xiàn)代維吾爾語詞性自動標注系統(tǒng)的研究[A];中文信息處理前沿進展——中國中文信息學會二十五周年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玉素甫.艾白都拉;阿不都熱依木沙力;熱孜萬;;現(xiàn)代維語語料庫加工處理中的機器詞根詞典研究[A];第十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李如龍;;方言學必須加強應用研究[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7 曾賢模;;歇后語的認知語言學初探[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8 張嘉星;;《閩語庫》的定位、建構(gòu)與社會效應分析[A];2007年中國索引學會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胡方;;溫州話濁塞音的聲學分析[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10 劉百順;葉雪萍;;客家方言詞語源流考[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楓 荔子 胡鍵;上海擬設(shè)小學方言課 廣東也可借鑒[N];南方日報;2007年
2 董玉梅;朱建頌:追尋武漢方言之根[N];長江日報;2005年
3 周政;方言是地域文化研究的活化石[N];安康日報;2007年
4 關(guān)海山 王麗佒;勤于鉆研 勇于創(chuàng)新[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5 ;張亞玲入選中國女性力量榜20人[N];中國計算機報;2006年
6 記者 李靜;“第四屆官話方言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在我市舉行[N];安康日報;2007年
7 任敏姍;馬悅?cè)黄吩u漢語芬芳[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8 翟華;滿城爭說次級貸[N];國際商報;2008年
9 甄達真;鄂爾多斯?jié)h語方言的收集整理者:栗治國[N];鄂爾多斯日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閩南方言大詞典》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N];福建日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瑪麗亞木·買買吐爾遜;新發(fā)現(xiàn)文獻《伊立米自理納伊亞》初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2 徐江;現(xiàn)代維吾爾語否定的意義與表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卡依沙爾·艾合買提;現(xiàn)代維吾爾語情狀類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木再帕爾(Muzappar Abdurusul);論維吾爾語的名詞化短語[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5 吳姍姍;四部福安方言韻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6 阿依克孜·卡德爾;現(xiàn)代漢語與現(xiàn)代維吾爾語名詞對比研究[D];新疆大學;2006年
7 葉祖貴;信陽地區(qū)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貢貴訓;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語音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9 章黎平;漢語方言人體詞語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10 王雪梅;內(nèi)蒙古晉語涼城話及其變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杜福強;方言數(shù)據(jù)庫建設(shè)初探[D];寧波大學;2012年
2 仇賽男;崇明方言來源探討[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3 周元雅;無錫市區(qū)新派方言現(xiàn)狀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4 王蓉蓉;榮成(人和)方言初探[D];蘇州大學;2011年
5 劉艷平;定襄方言諺語語義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買買提努爾·麥托合提;論現(xiàn)代維吾爾語名詞構(gòu)詞詞綴的位置及順序[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魏秀秀;盂縣方言后綴“子”的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0年
8 何團強;永州和郴州市區(qū)方言聲調(diào)實驗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9 米熱古麗·黑力力;《國王熱孜萬和茹賀—阿福扎傳》語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10 韓曉飛;集安方言中的“的”[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9078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907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