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漢語量詞“個”的社會使用情況調查分析
本文選題:現(xiàn)代漢語 + 量詞“個” ; 參考:《沈陽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摘要】:現(xiàn)代漢語量詞“個”作為現(xiàn)代漢語中廣泛使用的一個量詞,歷來受到學術界研究者們的關注。以往的相關研究,從語法學的角度去探討“個”的詞性、特殊用法及語法化問題的相對較多,鮮有社會語言學視角下、針對紛繁復雜的現(xiàn)代漢語量詞“個”的具體社會現(xiàn)實使用狀況的調查分析與研究。因此,對于現(xiàn)代漢語量詞“個”加以具體社會使用狀況的調查分析,無論對于切實弄清現(xiàn)代漢語量詞“個”的具體的社會使用狀況,以豐富、完善相關的語法理論,還是對于廓清詞語,以指導具體的語言實踐,無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本文運用社會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對語料庫及相關材料關于現(xiàn)代漢語量詞“個”的社會使用情況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調查,分析、歸納出現(xiàn)代漢語量詞“個”的種種具體使用狀況及實際存在的量詞“個”與量詞的具體搭配情況,并將其與現(xiàn)有的有關著作中的量詞“個”的用法的相關論述加以比對,得出了有關量詞“個”新的認識。 文章共分三章展開。第一章介紹了現(xiàn)代漢語量詞“個”社會使用的調查情況。第二章是“現(xiàn)代漢語量詞‘個’社會使用的基本狀況及特點”,主要總結了調查中“個”使用的范圍和頻率狀況及“個”與事物搭配的狀況;總結出現(xiàn)代漢語量詞“個”社會使用的特點:“個”所搭配的事物范圍趨于擴大、“個”可以部分地替換一些其他量詞以及出現(xiàn)了一批“個”與事物的新搭配。第三章主要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了現(xiàn)代漢語量詞“個”社會使用現(xiàn)狀的原因,總體上可以歸納為語言自身因素和社會文化心理因素,其中,語言自身的因素包括語義特征與語法特點因素,而社會文化心理因素即社會文化與社會心理因素,,也正是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使得現(xiàn)代漢語量詞“個”呈現(xiàn)出“泛化”加劇的局面。
[Abstract]:As a measure word widely used in modern Chinese, the measure word "GE" in modern Chinese has always been concerned by researchers in academic circ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r, there have been relatively many studies on the part of speech, special usage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past, and rar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oncrete social reality of the complicated modern Chinese classifier "individual". Therefore,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social usage of the classifier "individual" in modern Chinese, regardless of the concrete social usage of the measure word "individual" in modern Chinese, can enrich and perfect the relevant grammatical theory.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the words and to guide the specific language practice.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ociolinguistics, this paper makes a large scal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social use of the classifier "individual" in modern Chinese. This paper sums up various concrete usage situations of modern Chinese classifier "GE" and the concrete collocation of "individual" and classifier, and compares it with the relevant exposition of the usage of "individual" in the existing work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quantifier "individual" is obtained.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survey of the social use of the classifier "individual" in modern Chinese.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basic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use of" individual "in modern Chinese, which mainly summarizes the scope and frequency of" individual "in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situation of" individual "collocation with thing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use of the classifier "individual" in modern Chinese are summarized: the range of the collocation of the "individual" tends to expand, the "individual" can partly replace some other classifiers and a number of new colloca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things appear.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ocial use of the classifier "individual" in moder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which can be summed up as language itself and sociocultur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among which, The factors of language itself include semantic features and grammatical features, while sociocultur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at is, sociocultural and social-psychological factors, are also the common influences of many factors. So that the modern Chinese classifier "individual" presents a situation of "generalization" intensified.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14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柴磊;看似尋常實崎嶇,成如容易卻艱辛——談漢語量詞的翻譯對策[J];科技英語學習;2005年06期
2 林玉山;;評《漢語量詞詞典》——兼談漢語量詞詞典的編纂[J];辭書研究;1990年01期
3 肖躍田;;漢語量詞及其英譯探討[J];語文學刊;2008年07期
4 肖躍田;;漢語量詞及其英譯探討[J];語文學刊;2008年15期
5 陳楚惠;漢語量詞在俄語里的表達[J];現(xiàn)代外語;1983年04期
6 楊曉平;漢語量詞在俄語里的表達[J];蘭州商學院學報;1996年01期
7 陳祥民;漢語量詞與英語表量詞對比中的一個反常現(xiàn)象[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8年04期
8 劉寶順;試談漢語維吾爾語量詞的異同[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1989年03期
9 尹城;漢語量詞及其俄語等值手段[J];俄語學習;2003年05期
10 歐陽青尼;;量詞的破格運用和常規(guī)選擇[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治敏;李蕓;俞士汶;;人稱代詞和名詞的組合搭配研究[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譚景春;;關于由名詞轉變成的形容詞的釋義問題[A];中國辭書論集2000[C];2000年
3 馬鐵明;;淺論針刺手法與“氣”[A];全國針法灸法臨床與科研學術研討會暨脊柱病研究新進展論文匯編[C];2005年
4 陳磊;王志云;王良玉;;一些電子海圖領域概念名詞的梳理[A];中國航海學會航標專業(yè)委員會測繪學組學術研討會學術交流論文集[C];2008年
5 劉濤;楊亦鳴;趙侖;;現(xiàn)代漢語名動分離的時-空特征分析[A];2005年中國神經(jīng)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6 李君;;從名詞用作動詞看轉類現(xiàn)象及其他[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7 白利莉;陳寶國;;詞匯習得的年齡對詞類信息加工的影響[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周曉幸;;略論法語形容詞與名詞的位置問題[A];國際交流學院科研論文集(第一期)[C];1994年
9 潘雪蓮;;詞典中名詞釋義模式的選擇[A];中國辭書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周詩健;王存忠;;加強學術交流與研討,推進海峽兩岸大氣科學名詞的對照與一致化[A];大氣科學發(fā)展戰(zhàn)略——中國氣象學會第25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版撰文 記者 朱卓華;六名詞見證中國汽車騰飛[N];信息時報;2003年
2 江流;大學生 遠不是成功的代名詞[N];光明日報;2002年
3 笑笑;無線局域網(wǎng)名詞解析[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3年
4 薛小軍 朱品昌;“神六”商標搶注遭拒[N];中國企業(yè)報;2005年
5 浙萱;民革黨員黃廷鑫獲法國最高級別榮譽勛章[N];團結報;2006年
6 鄭春;腫瘤診斷名詞釋疑[N];大眾衛(wèi)生報;2003年
7 ;無線局域網(wǎng)名詞解析[N];網(wǎng)絡世界;2001年
8 陳勤 朱自強 鄒建豐;《政府工作報告》附名詞解釋[N];新華日報;2007年
9 記者 蘇利川;“投機倒把”成為歷史名詞[N];中華工商時報;2009年
10 楊啟剛;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N];中國民族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紅梅;現(xiàn)代漢語量詞“個”的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2 李明;西雙版納傣語量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3 SYEDA ARZOO RIAZ(阿珠);漢語與烏爾都語量范疇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4 盧鑫瑩;現(xiàn)代漢語光桿名詞語義的認知語法研究:情境植入視角[D];河南大學;2012年
5 劉安春;“一個”的用法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葉桂郴;《六十種曲》和明代文獻的量詞[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番秀英;漢語和泰語個體量詞對比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8 田延明;語言離散—連續(xù)圖式表征認知模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9 蔣穎;漢藏語系名量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10 THANYALAK SAELIAO(劉玉蘭);泰國勉語參考語法[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春艷;韓國語單位性依存名詞與漢語量詞的對比[D];延邊大學;2010年
2 郭步月;現(xiàn)代漢語量詞“個”的社會使用情況調查分析[D];沈陽師范大學;2012年
3 劉明;《莊子》單音節(jié)名詞同義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4 林琳;“代詞+(的)+名詞”結構中“的”字隱現(xiàn)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劉立;現(xiàn)代漢語量詞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6 閆麗;中亞留學生漢語量詞使用現(xiàn)狀調查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小靜;漢語量詞本體研究與對外漢語量詞教學[D];蘭州大學;2012年
8 蘇永鋒;保加利亞學生漢語量詞習得研究及偏誤分析[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2年
9 徐卡嘉;從名詞及名詞的屬性看漢語句子的語義結構[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1年
10 謝冬;從構句環(huán)境來考察“にむかつて、にむけて、をめざして”的使用條件[D];湖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9068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906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