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nèi)認知語言學與二語習得研究的新趨勢——全國第二屆認知語言學與二語習得學術研討會綜述
本文選題:認知語言學 + 二語習得研究。 參考:《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摘要】:正2010年10月15日至17日,全國第二屆認知語言學與二語習得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認知語言學研究會2010年常務理事會在廣州大學隆重召開。本屆研討會由中國認知語言學研究會和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共同主辦,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研討會由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肖坤學教授主持。開幕式上,廣州大學校長庾建設教授致歡迎辭。中國認知語言學研究會會長、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束定芳教授致開幕辭。本次研討會吸引了國內(nèi)232名專家學者,其中中國認知語言學研究會常務理事20人。大會共收到論文116篇。探討主題涉及語言的認知研究、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二語習得及認
[Abstract]:From October 15 to 17, 2010, the second National Symposium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standing Council of China Institut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were held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in 2010. The seminar is jointly sponsored by the China Cognitive Linguistics Society and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zhou University. The seminar was moderated by Professor Xiao Kunxue, Dean of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zhou University.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Professor Yu Construction, President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delivered a welcoming speech. Professor Shu Dingfang, Chairman of Chine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 and Ph. D. Tutor of Shanghai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delivered the opening speech. The seminar attracted 232 domestic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20 executive directors of the China Cognitive Linguistics Society. The conference received 116 papers. On the topic of Cognitive study of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recogn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作者單位】: 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類號】:H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君;;自然語言元語言理論對英語教學的指導意義[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2 陳丹;蘇檔;;淺論范疇化及其認知模型[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3 陳凡凡;;三語環(huán)境中的語言遷移——香港學童普通話、英語雙賓句的二語習得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0年01期
4 王純磊;;語言模因介入二語習得研究的視角[J];湖北社會科學;2010年01期
5 鄭開春;劉正光;;體驗構式語法:認知語言學的形式化模型[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6 冷慧;董廣才;李亞男;;認知語篇分析的文化語言學視角[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7 陳正金;;從認知角度看隱喻與中學英語教學[J];知識經(jīng)濟;2010年01期
8 徐福坤;;“李宇春代言事件”的語言學解讀[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年08期
9 陳艷;;從認知角度分析漢語中“牛”的隱喻[J];文教資料;2010年03期
10 陳勁松;;試論語言的“相似性”及其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J];作家;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麗軍;;認知能力與語法[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五輯)[C];2010年
2 田英;;淺談認知語言學翻譯觀與翻譯能力培養(yǎng)[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10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3 鄭新夷;;國外嬰兒動詞習得的研究范式[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三卷)[C];2010年
4 邸彪;賈春華;;從認知語言學看《傷寒論》句法中的順序象似性[A];仲景醫(yī)學求真(續(xù)三)[C];2009年
5 陳君均;;轉喻與話語分析的語用機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吳彩霞;;語篇信息結構的認知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袁艷;;網(wǎng)絡隱喻的認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邱玲俊;;從認知學及哲學角度看隱喻思維[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齊迪;;習語的認知解讀與習語習得[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楊繼芬;吳念陽;;2-5歲兒童空間詞“高/低”的語義認知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晶 山西財經(jīng)大學;我所理解的認知語言學[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10年
2 張青;基于漢字的漢語信息語法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8年
3 張繭;語言學家來湘論道[N];湖南日報;2007年
4 本版編輯 沈家煊 傅小蘭 蔡曙山;揭開人類心智的奧秘[N];光明日報;2006年
5 吳明華;認知語言學在中國[N];中華讀書報;2005年
6 王曉暉 王 晶;語言學研究的一朵奇葩[N];科學時報;2004年
7 ;句法語文學科召開工作研討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8 趙世開;語言學研究在中國:回顧和展望[N];中華讀書報;2003年
9 王漸進;人體不是一臺機器[N];發(fā)展導報;2002年
10 王均;緊密聯(lián)系中國語言實際的語言理論著作[N];中華讀書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匡芳濤;英語專業(yè)詞匯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2 王明樹;“主觀化對等”對原語文本理解和翻譯的制約[D];西南大學;2010年
3 夏日光;省略的認知語言學研究與翻譯教學[D];西南大學;2010年
4 海銀花;面向信息處理的蒙古語名詞語義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0年
5 金菊花;朝鮮后期漢譯諺語集《耳談續(xù)纂》語言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6 唐樹華;有些隱喻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張靜;從學習者個體差異看人格特質(zhì)、語言學習策略和英語語言能力的關系[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吳莉;轉喻與話語的符號—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唐斌;《人民日報》中(1987-2007)農(nóng)民工的話語再現(xiàn)[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薛嬌;范疇化理論視角下漢英詞匯范疇翻譯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2 劉穎;宣城方言結構助詞及其相關成分研究[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1年
3 劉紅;中日兩語“左、右”多義性的認知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4 暴學奇;基于認知語言學之漢英類義聯(lián)想詞典理論研究與設計[D];燕山大學;2010年
5 李雪;對個體量詞「P」、「~つ」和“個”的認知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6 劉夢渝;注釋和任務投入量對英文詞匯附帶習得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0年
7 尹國嘉;從心理認知角度探究大學階段二語詞匯隱喻式教學法[D];河北科技大學;2010年
8 李楠;2008中國奧運會記者訪談的動態(tài)交際語境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9 孫楠楠;等級幽默中的概念轉喻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10 林一佳;現(xiàn)代漢語“V都V了”格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9042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904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