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艾克語文學方法論詮釋學述要
本文選題:西方詮釋學 + 語文學��; 參考:《哲學動態(tài)》2011年10期
【摘要】:正奧古斯特.伯艾克(August B銉ckh,1785-1867)是少數(shù)幾個能夠與施萊爾馬赫、狄爾泰等相提并論的近代詮釋學家之一。伯艾克以其《語文科學的百科全書和方法論》一書中堅守和拓展著西方詮釋學發(fā)展的語文學方法論路向,奠定了自己在西方近代詮釋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Abstract]:Schleiermacher (August B CKH, 1785-1867) is one of the few modern interprets that can be compared with Schleiermacher and dilit, and he established himself in the west by adhering to and expanding the methodology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Hermeneutics in his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science" and "methodology >".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hermeneutics.
【作者單位】: 安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耶拿大學哲學系;
【分類號】:H0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嘉璐;;訓詁學與經(jīng)學、文化(四)[J];文史知識;2010年03期
2 劉皓明;從好言到好智[J];讀書;2004年04期
3 劉淼;當代語文學學科體系的建構(gòu)[J];語文建設;2005年03期
4 ;上海語文學會集會慶祝成立50周年并選出新一屆領(lǐng)導[J];修辭學習;2007年01期
5 致韞;讓朗讀“全民總動員”[J];考試(自考版);2005年09期
6 張國功;關(guān)于漢語語文學特點的思考[J];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7 ;《語文學刊》(基礎教育版)2004年總目錄[J];語文學刊;2004年12期
8 雷明珍;外語文學與外語學習[J];紅河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9 呂叔湘;《語文學習新論》序[J];語文研究;1996年04期
10 吳德升;現(xiàn)代語文學中的“消極修辭”[J];修辭學習;1999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艷梅;;《語言觀與方法論》課程筆記摘要[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續(xù)輯——暨王希杰修辭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申小龍;;人類語言研究語文學時期的歷史意義[A];2004烏蒙論壇論文集(一)[C];2004年
3 郭秀珍;;兩篇新聞報道的批評性分析[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4 鄭定歐;;方法論的呼喚[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三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5 葉文曦;;語義對立和語義同一[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李晗蕾;;修辭學研究的進一步科學化——評《王希杰修辭學論集》[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7 李晗蕾;;修辭學研究的進一步科學化——評《王希杰修辭學論集》[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C];2004年
8 徐劍;;當代翻譯研究的顯性與隱性轉(zhuǎn)向[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張昕竹;陳志俊;;經(jīng)濟學論文的寫作規(guī)范[A];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3年
10 霍躍紅;;回歸翻譯倫理:譯者應樹立正確的榮辱觀[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馬欣;一大學教師質(zhì)疑慣常注釋[N];科學時報;2003年
2 尚新;漢語研究應以“字”為本[N];中華讀書報;2003年
3 胡芳;蒙古語言傳承堪憂 加強保護勢在必行[N];呼和浩特日報(漢);2008年
4 錢亦蕉;保護上海文化基因[N];中國教育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易經(jīng);試論翻譯學體系的構(gòu)建[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2 朱健平;翻譯的跨文化解釋[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劉澤民;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言勝;《通雅》語文學研究[D];安徽大學;2002年
2 馮文賀;基于語病評判的語言學研究與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 范海祥;實踐闡釋學視域下文本闡釋的客觀性對翻譯的指導意義[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4 周光銀;試論譯者隱身和顯形的原因[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5 王娜;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6 普片多;現(xiàn)代語言學角度論藏文文法中的格的分法[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7 陳冰;禮貌策略與性別差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8 董珍珍;同聲傳譯中的準備活動和工作記憶[D];廈門大學;2008年
9 叢蕊;解構(gòu)主義與結(jié)構(gòu)主義翻譯思想的對比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8年
10 張迎春;《孟子字義疏證》研究[D];安徽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8995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899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