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設的主體間性
本文選題:預設 + 主體間性; 參考:《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6期
【摘要】:巴赫金提出了一種基于主體間性的對話主義關系,認為對話具有普遍性,存在于主體內(nèi)部和主體之間。預設作為社會交際語言中的一部分,也存在著對話關系。預設的本質(zhì)是一種基于主體間性對話互動的認知交際。語義預設和語用預設分屬于不同的交際主體。語義預設的領有主體為說話人;語用預設的領有主體為交際雙方。語義預設基于說話人與自身認知域中形成的知識范疇(現(xiàn)實世界、想象世界和特設世界)進行的主體內(nèi)部對話互動;語用預設基于言語交際中說話人和聽話人的主體間性對話互動。
[Abstract]:Bakhtin puts forward a kind of dialogist relationship based on inter-subjectivity, which holds that dialogue is universal and exists within and between subjects. As a part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language, presupposition also has a dialogue relationship. The essence of presupposition is a kind of cognitive communication based on intersubjective dialogue and interaction. Semantic presupposition and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belong to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subjects. The subject of semantic presupposition is the speaker and the subject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is the communicative party. Semantic presupposition is based on the internal dialogu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knowledge category (real world, imagination world and ad hoc world) formed by the speaker and his own cognitive domain.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is based on the interactive dialogue between the addressee and the speaker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1&ZD08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
【分類號】:H03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柯群勝,沈訓嬌;英漢翻譯中的語義與語勢[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2 沈訓姣;語用失誤與英語教學[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3 傅竹珩;;會話含意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4 陳圣白;;英漢習語的語用對比與語用等效翻譯[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5 張素月;;英語習語的功能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6 朱鷗;;語用學與大學英語教學[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7 林文慧;;語用失誤與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8 范瓊;;淺析中介語的語用失誤及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9 唐詠梅;;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10 田學軍;意義推導模式評析[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鄧曉芒;魯迅精神與新批判主義[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5期
2 沈華柱;巴赫金語言思想的哲學基礎及對傳統(tǒng)語言哲學的批判[J];九江師專學報;2000年04期
3 李曙光;;巴赫金的馬克思主義語言觀[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柳;翻譯“間性文化”論[J];中國翻譯;2005年03期
2 周迎;淺談主體間性在網(wǎng)絡文學中的表征[J];臺聲.新視角;2005年01期
3 崔平;消解“主體間性”難題[J];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4 黃鳴奮;虛擬主體:間性、藝術(shù)與哲學[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5 高秉江;;中西哲學與文化的主體間性問題[J];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6 王才勇;;文化間性問題論要[J];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04期
7 徐代云;;淺談哲學的主體間性問題[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8 曠劍敏;;語言主體間性及其發(fā)展的價值理想[J];求索;2007年04期
9 王永章;;主體性哲學的批判與超越——從笛卡兒的“我思”到馬克思的主體間性理論探析[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10 簡圣宇;;對“主體間性”理論的思索[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將;周寧;;當代心理學的主體間性轉(zhuǎn)向[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楊春時;;中西主體間性美學的互補:審美同情說與審美理解說[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鵬周;;樹、山、水:布依民族主體間性審美特質(zhì)[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成龍;;李大釗主體間性思想探析[A];紀念李大釗誕辰120周年學術(shù)論文選集[C];2009年
5 倪睿;李養(yǎng)龍;;從主體間性談《沉沒之魚》之譯寫[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樊婷婷;;進入主體間性——圖書館服務人員與讀者[A];廣西圖書館學會2011年年會暨第29次科學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7 易鵬;;主體間性哲學視域下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xiàn)[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論叢(第二輯)[C];2012年
8 任小玫;;從自我與他者到主體間性:文學藝術(shù)批評的生態(tài)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記》為個案兼談我國當代生態(tài)文學發(fā)展之去向[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生態(tài)文明:環(huán)境、能源與社會進步”環(huán)境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9 王為華;;文化間性與和諧世界[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楊培德;;從主體性與主體間性視角反思發(fā)展話語——以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為例[A];邊疆發(fā)展中國論壇文集(2010)·發(fā)展理念卷[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春時;中國美學的主體間性轉(zhuǎn)向[N];光明日報;2005年
2 肖建華;主體間性美學與和諧社會的建構(gòu)[N];光明日報;2007年
3 馮憲光;“間性”的發(fā)現(xiàn)[N];文藝報;2003年
4 本報記者 周西蘋;WTO挑戰(zhàn)哲學[N];中國財經(jīng)報;2002年
5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副教授 彭海青;刑事調(diào)解應當樹立三個觀念[N];檢察日報;2008年
6 淮陰工學院 江應中邋 ;主體間性:幸福感的價值觀[N];光明日報;2008年
7 龔浩群;探尋文化間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8 王鳳才;哪里有蔑視,哪里就有反抗?[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9 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科教授 徐濟民;怎樣預防夜間性心絞痛發(fā)作[N];家庭醫(yī)生報;2004年
10 劉悅笛;當代全球美學的“文化間性”轉(zhuǎn)向[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尹航;論杜夫海納美學思想的主體間性內(nèi)涵[D];山東大學;2010年
2 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紀蓉琴;主體間性視閾下的譯者元語篇意識構(gòu)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靳鎖;介入中的主體間性[D];山東大學;2010年
2 吳芳;試論文學主體間性的基本內(nèi)容和主要表現(xiàn)形式[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孟香云;師幼交往的主體間性特點及實現(xiàn)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杜志強;論主體間性課程[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5 徐甜;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問題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6 劉科;論主體間性視域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D];齊齊哈爾大學;2014年
7 琚紅;主體間性家庭教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1年
8 曹小艷;主體間性教育論綱[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劉憲俊;教育主體間性:意義及彰顯[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10 唐新發(fā);論文學的主體間性和意義生成[D];廈門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8967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896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