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的老師當得好”看句法中重新分析的必要性
本文選題:準定中結構 + 重新分析; 參考:《語言研究》2011年02期
【摘要】:"他的老師當得好"代表一類特殊的漢語句式,其中的主語由"準定中"結構充當。對于這一結構如何生成的問題,文章首先討論了已有的幾種分析方法,并且指出,雖然這些方法都極力避免"重新分析"的句法操作,但實際上都存在某個步驟上的"重新分析"。本文證明,漢語的一些句式在特定的句法、語義、或音韻條件下,存在發(fā)生結構重新分析的可能性。我們基于"重新分析"提供了兩種新的方法來解釋準定中結構。新的解釋不但避免舊有分析的各種缺陷,而且更加簡單自然,能夠一致地解釋所有的準定中結構。另外,重新分析的視角還有助于更深入地認識漢語各種"的"字結構。
[Abstract]:His teacher is a good teacher and represents a special kind of Chinese sentence structure, in which the subject is used by the quasi-definite-middle structure. For the problem of how to generate this structure,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several existing analytical methods, and points out that although these methods try to avoid the syntactic operation of "reparse", But in fact, there is a certain step of "reanalysis". This paper proves that some sentence patterns in Chinese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structural reanalysis under certain syntactic, semantic, or phonological conditions. We provide two new methods to interpret quasi-neutral structures based on reanalysis. The new explanation not only avoids the defects of the old analysis, but also is simpler and more natural, and can explain all the quasi-central structures in a consistent way. In addition, the re-analysis of the perspective is also helpful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word structure.
【作者單位】: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和語言學系;
【基金】:香港政府研究資助局RGCGRF項目(CityU148607,CityU146509)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思穎;;“形義錯配”與名物化的參數分析[J];漢語學報;2008年04期
2 詹衛(wèi)東;關于“NP+的+VP”偏正結構[J];漢語學習;1998年02期
3 劉丹青;;重新分析的無標化解釋[J];世界漢語教學;2008年01期
4 劉禮進;;也談“NP1的NP2+V得R”的生成[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5 劉丹青;;漢語關系從句標記類型初探[J];中國語文;2005年01期
6 沈家煊;;“王冕死了父親”的生成方式——兼說漢語“糅合”造句[J];中國語文;2006年04期
7 張伯江;領屬結構的語義構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年02期
8 鄧思穎;;“形義錯配”與漢英的差異——再談“他的老師當得好”[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0年03期
9 吳懷成;;“準定語+N+V得R”句式的產生機制[J];語言科學;2008年02期
10 黃正德;;從“他的老師當得好”談起[J];語言科學;2008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祁慶倩;;現代漢語心理動詞的內部時間結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孔令達;“名_1+的+名_2”結構中心名詞省略的語義規(guī)則[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1期
3 楊秋梅;;漢英存現句從結構上的異同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4 易莉莎;;淺談“的”字短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6期
5 王禮正;;兩種復雜被字句的生成:句式糅合[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6 孫娟娟;;表突顯結果的“V出O來”構式考察[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8期
7 劉歌紅;;英漢語言倍數的比較和翻譯[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8 馮雪冬;;《平妖傳》中時間副詞的界定[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9 劉紅妮;;“枕邊風”的語匯化[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10 姜玲;;2009年中國生成語法研究述要[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0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徐赳赳;;現代漢語篇章中啟后性分析[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前沿論叢(下卷)[C];2007年
2 杜晶晶;;詞義層面進行領屬關系標注的嘗試[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馬薇薇;;“VP者”與“VP的”的對應關系[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陸儉明;;對“NP+的+VP”結構的重新認識[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5 王治敏;李勉東;;謂詞帶定式的配價研究[A];語言計算與基于內容的文本處理——全國第七屆計算語言學聯合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書秋;現代漢語多項式定中短語優(yōu)先序列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2 蔣靜;小句補語句概念整合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3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PHAN VU TUAN ANH(潘武俊英);越語參考語法[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姚小烈;生成語法視角下的現代漢語“的”字結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6 韓巍峰;主題與主題標記結構的語序類型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張曉濤;現代漢語疑問范疇和否定范疇的相通性及構式整合[D];吉林大學;2009年
8 潘泰;現代漢語移動義動詞的句法語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9 王文格;現代漢語形謂句優(yōu)先序列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10 陶伏平;湖南慈利通津鋪話連詞、介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敏;“的字結構”與“の字結構”的異同考察[D];南昌大學;2010年
2 繩曉健;對蒙古國留學生“把”字句學習的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3 蔡雅思;“N_1(的)N_2”構式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4 武曉琴;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表已然義“是……的”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淵;現代漢語“長”、“短”所指面貌及其歷史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6 陳發(fā)捧;漢語方言虛詞音變分析[D];浙江大學;2010年
7 李含;動賓組合帶動量結構句式中的動量結構[D];蘇州大學;2010年
8 王麗晶;關系小句的語義格與主句句式間的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軍征;漢語動名述賓組配(1+2)的整合度高低及其熟語化傾向[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10 王真;現代漢語ABB式狀態(tài)詞句法功能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宏開;藏緬語中的代詞化問題[J];國外語言學;1994年03期
2 徐杰;兩種保留賓語句式及相關句法理論問題[J];當代語言學;1999年01期
3 李艷惠,石毓智;漢語量詞系統(tǒng)的建立與復數標記“們”的發(fā)展[J];當代語言學;2000年01期
4 郭銳;表述功能的轉化和“的”字的作用[J];當代語言學;2000年01期
5 吳福祥;關于語法化的單向性問題[J];當代語言學;2003年04期
6 劉丹青;語法調查與研究中的從屬小句問題[J];當代語言學;2005年03期
7 鄧思穎;;“形義錯配”與名物化的參數分析[J];漢語學報;2008年04期
8 孫宏開;再論藏緬語中動詞的人稱范疇[J];民族語文;1994年04期
9 劉丹青;形名同現及形容詞的向[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3期
10 石毓智;;論“的”的語法功能的同一性[J];世界漢語教學;200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瑛;;結構助詞“底”源自方位詞新證——兼談《辭源》“底”條釋義二三[J];古漢語研究;2010年01期
2 劉祖勤;胡勇;;類推機制在漢語稱數構式演變中的功能探討[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02期
3 賈軍;;英語科技語篇的批評性分析[J];科技信息;2010年08期
4 廖健;;語法隱喻中名物化的功能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5 龔玲芬;;淺析名物化在酒店英語中的運用及其功能[J];宜春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6 高文艷;;英文醫(yī)學論文中的名物化現象研究(英文)[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年04期
7 尹平平;侯英;;論“的”的法律語體功能[J];大家;2010年14期
8 范井玲;秦友梅;;介詞“連”的語法化瑣議[J];文學教育(下);2010年09期
9 邵梅英;;DP理論下漢語“的”字結構的生成解釋[J];語文學刊;2010年18期
10 楊永忠;;“的”和“的”字結構再分析[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雨潔;徐衛(wèi);繆扣榮;范磊;胡榮連;劉澎;李建勇;;采用新的方法分析ZAP-70在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表達[A];第12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C];2009年
2 白世彪;閭國年;王建;丁亮;王文嫻;;連云港市滑坡風險制圖和土地利用規(guī)劃[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陳金洪;王國平;張亞軍;藍國華;胡柏松;趙劍鋒;喻秋萍;;應用三柱理論固定治療Pilon骨折[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4 楊亞平;王沛;趙侖;;刻板印象的激活效應:行為和ERPs證據[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5 周祥發(fā);;量子態(tài)的操作和區(qū)分[A];第十三屆全國量子光學學術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6 胡明亮;;漢語“是”強調句和英語it強調句的比較[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7 劉衛(wèi);;地震資料二次處理解釋在煤礦中的應用[A];中國煤炭學會礦井地質專業(yè)委員會2008年學術論壇文集[C];2008年
8 錢作堯;;長銀針精刺治療膝部運動勞損[A];第十六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學術研討會暨中西醫(yī)結合手法治療骨傷科疾病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8年
9 武姜生;;大學生英語書面語篇特征的多維度分析[A];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的中國視角——第四屆中國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周靜;;對外漢語語法教學中三原則與三模式的對應[A];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劉黎明;明確目標 加快發(fā)展[N];巴中日報;2008年
2 江蘇省如皋職業(yè)教育中心校 洪衛(wèi)東;一般型二極管電路簡單計算的題型及解法[N];電子報;2008年
3 梅進;保持口腔衛(wèi)生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N];科學時報;2008年
4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王樹新;養(yǎng)老機構:在強化管理中突圍供需困境[N];中國社會報;2008年
5 ;企業(yè)信息化難題求解新思維[N];光明日報;2008年
6 張楊;“四舉”保證完成任務[N];中國郵政報;2008年
7 王棟琳;反通脹或可嘗試新視角[N];中國證券報;2008年
8 朱寶;“每天都是百里挑一” 瑞銀報告解密次按損失之路[N];21世紀經濟報道;2008年
9 宋義祥邋劉同興;東港市集思廣益尋求發(fā)展新思路[N];丹東日報;2008年
10 王致 賀永明;把上級決策指示貫徹落實好[N];戰(zhàn)士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姚小烈;生成語法視角下的現代漢語“的”字結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2 康忠德;居都仡佬語參考語法[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3 姜莉芳;阿美語偏正短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4 ?≈;元江苦聰話參考語法[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5 王淑華;晚唐五代連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6 曲英梅;基于語料庫的英漢動名化對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劉紅妮;漢語非句法結構的詞匯化[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8 辛燕;從系統(tǒng)功能角度詮釋語法化[D];蘇州大學;2009年
9 趙京雷;漢語動詞名物化復合結構的語義解釋[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10 聞靜;漢藏語系“的”字結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杰華;中美國家領導人政治演講的語類對比研究[D];東華大學;2011年
2 彭莉;話語中情態(tài)的語域制約[D];東華大學;2011年
3 郝寶生;從語法隱喻角度研究英文報紙社論[D];東華大學;2010年
4 王春宴;對馬丁語篇隱喻的重新分類及補充[D];西南大學;2010年
5 劉偉;基于語料庫的新聞文本中抽象表達的量化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金輝;英語經濟新聞中隱喻的功能文體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梅潔;先秦漢語謂詞轉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吐爾遜·尼亞孜;維吾爾語中“ker-”,,“bar-”的語法化過程研究[D];新疆大學;2010年
9 付添爵;立法文本中的名物化結構及漢譯應用[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10 李明浩;漢語中“的”字結構的句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8889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888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