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方言連讀變調(diào)的動態(tài)運行——兼論漢語方言連讀變調(diào)的研究視角
本文選題:汕頭方言 + 連讀變調(diào); 參考:《中國語文》2011年04期
【摘要】:汕頭方言的連讀變調(diào)除了語音層的規(guī)律,還有詞匯層、語法層、語氣層、韻律層的規(guī)律,不同層面的連調(diào)模式在動態(tài)運行時通過覆蓋、半覆蓋、嵌入等疊合規(guī)則形成一個最終的連調(diào)模式鏈,由最終連調(diào)模式鏈決定語句最終的連調(diào)形式,確定各音節(jié)最終的連調(diào)地位,最后依連調(diào)地位與調(diào)值的關系規(guī)則實現(xiàn)為各音節(jié)的具體調(diào)值。由于各層均有規(guī)律,動態(tài)運行時各層規(guī)律的疊合也有規(guī)律,因此最后在語音層面形成的線性語流可通過連調(diào)起到多種作用,如表現(xiàn)韻律、區(qū)別語法結構和某些語義結構、表示某些語氣、表示某些語法意義、區(qū)別某些詞語等。由汕頭方言反觀其他漢語方言,有兩個特征對連讀變調(diào)的類型學研究有重要意義:(1)是否所有調(diào)類都參與連調(diào),且連調(diào)行為覆蓋語句的始終。(2)除了語音層的規(guī)則,連調(diào)規(guī)則,包括靜態(tài)的和動態(tài)運行的規(guī)則是否涉及多個層面。據(jù)此,可以把汕頭方言、蘇州方言之類歸為全覆蓋型,把北京方言、廣州方言之類歸為局部型;把汕頭方言之類歸為多層型,把北京方言之類歸為韻律型,把廣州方言之類歸為詞匯型……。不同方言應該根據(jù)其不同的類型學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來研究。
[Abstract]:In Shantou dialect, in addition to the rules of phonetic level, there are also the rules of lexical level, grammatical layer, tone layer, prosodic layer, and the pattern of continuous tone of different levels through overlay and semi-overlay in dynamic operation. The embedding equal-superposition rules form a final continuous mode chain, which determines the final concatenation form of the sentence and determines the final concatenation status of each syllabl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 rules of continuous tone status and tone value, the specific syllable value is realized. Because of the regularity of each layer and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law in dynamic operation, the linear speech flow formed at the phonetic level can play a variety of roles through continuous tone, such as expressing prosody, distinguishing grammatical structure from certain semantic structure. Express certain mood, express certain grammatical meaning, distinguish certain words, etc. Looking back at other Chinese dialects in Shantou dialect, there are two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important to the typology study of continuous tone modification: (1) whether all the tone categories are involved in the continuous tone, and whether the continuous tone behavior covers all the sentences, in addition to the rules of the phonetic layer and the continuous tone rules. Whether the rules, both static and dynamic, involve multiple levels. Accordingly, we can classify Shantou dialect and Suzhou dialect as full coverage type, Beijing dialect and Guangzhou dialect as partial type, Shantou dialect as multi-layer type and Beijing dialect as rhythmic type. Classify Guangzhou dialect as lexical type. Different dialects should be studied in different ways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ty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中文系;
【分類號】:H1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呂叔湘;丹陽方言的聲調(diào)系統(tǒng)[J];方言;1980年02期
2 李小凡;漢語方言連讀變調(diào)的層級和類型[J];方言;2004年01期
3 陳寶賢;李小凡;;閩南方言連讀變調(diào)新探[J];語文研究;2008年02期
4 梁源;黃良喜;;北京話的連上變調(diào)[J];中國語文;2006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銀霞;;河南方言中“個”的弱化與音系-句法協(xié)同[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2 周海霞;;牛蹄贛語兩字組連讀變調(diào)的音系學解釋[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3 郭建華;;晉方言研究綜述[J];大家;2010年03期
4 侍建國;漢語聲調(diào)與當代音系理論[J];國外語言學;1997年01期
5 彭澤潤;;論“詞調(diào)模式化”[J];當代語言學;2006年02期
6 張吉生;;紹興方言連讀變調(diào)的底層聲調(diào)特征[J];當代語言學;2009年04期
7 蔣平,謝留文;南昌縣(蔣巷)方言的輕重音與變調(diào)[J];方言;2001年02期
8 李小凡;漢語方言連讀變調(diào)的層級和類型[J];方言;2004年01期
9 梅祖麟;蘇州話的"唔篤"(你們)和漢代的"若屬"[J];方言;2004年03期
10 張振興;呂叔湘先生與丹陽方言研究[J];方言;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賀俊杰;;跨方言聲調(diào)生成系統(tǒng)及變調(diào)處理系統(tǒng)的設計[A];第十一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論文集(一)[C];2011年
2 賀俊杰;;跨方言聲調(diào)生成及變調(diào)處理[A];第十一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論文集(二)[C];2011年
3 賀俊杰;;基于音系理論的變調(diào)自動處理模型[A];第五屆全國青年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吳媛;陜西關中西府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崔淑慧;山西北區(qū)方言語音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3 曾春蓉;湘語聲調(diào)實驗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4 王利;晉東南晉語語音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5 楊俊芳;漢語方言形容詞重疊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6 王仲黎;祁陽方言語音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7 劉春梅;廣西平南(官成)話語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曉斌;張掖方言語音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2 李素娟;內(nèi)蒙古土默特左旗漢語方言語音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3 向然;鎮(zhèn)江方言語音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4 仇賽男;崇明方言來源探討[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燕芳;漯河方言語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6 梁曉麗;廣西橫縣陶圩平話單字調(diào)和雙字調(diào)聲學實驗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麗娜;無錫方言詞匯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8 董紅燕;魏縣方言(中片話)語音調(diào)查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9 劉洋;華縣方言語音研究[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1年
10 張麗珍;方山方言語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敏;從類型學和認知語法的角度看漢語重疊現(xiàn)象[J];國外語言學;1997年02期
2 王洪君;音節(jié)單雙、音域展斂(重音)與語法結構類型和成分次序[J];當代語言學;2001年04期
3 蔡素娟;閩南語連讀變調(diào)與詞素變體選擇假設[J];當代語言學;2002年03期
4 李榮;溫嶺方言的連讀變調(diào)[J];方言;1979年01期
5 葉祥苓;蘇州方言的連讀變調(diào)[J];方言;1979年01期
6 張盛裕;潮陽方言的連讀變調(diào)[J];方言;1979年02期
7 賀巍;獲嘉方言的連讀變調(diào)[J];方言;1979年02期
8 張惠英;崇明方言的連讀變調(diào)[J];方言;1979年04期
9 張家茂;蘇州方言上聲和陰去的連讀變調(diào)[J];方言;1979年04期
10 葉祥苓;再論蘇州方言上聲和陰去的連讀變調(diào)[J];方言;1979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言》一九七九年總目錄[J];方言;1986年04期
2 ;方言一九七九年總目錄[J];方言;1980年04期
3 ;《方言》一九七九年總目錄[J];方言;1981年01期
4 ;《方言》一九七九年總目錄[J];方言;1983年01期
5 陳忠敏;;漢語方言連讀變調(diào)研究綜述(續(xù))[J];語文研究;1993年03期
6 陳麗萍,姜暉;近年來美國大學漢語音系學博士論文簡介(上)[J];當代語言學;1994年01期
7 ;本刊一九七九年總目錄[J];方言;1981年02期
8 錢乃榮;石汝杰;;蘇州方言連讀變調(diào)討論之二關于蘇州方言連讀變調(diào)的意見[J];方言;1983年04期
9 陳其光;漢藏語的幾種變調(diào)[J];貴州民族研究;1984年03期
10 馮愛珍;;福建省順昌(城關)方言的連讀變調(diào)[J];方言;198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毛洪波;;漢語連讀變調(diào)解釋性研究述評[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2 呂東蓮;;河北狼山話的聲調(diào)及連讀變調(diào)[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3 張新婷;;烏回話連讀變調(diào)和輕聲的優(yōu)選論分析[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4 尹玉霞;;漢語連讀變調(diào)對優(yōu)選論的挑戰(zhàn)[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5 王曉梅;;天津方言三字組的連讀變調(diào)[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6 王萍;;邯鄲話二字組連讀變調(diào)的音系分析[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7 房青;;湘潭方言聲調(diào)及連讀變調(diào)的優(yōu)選論分析[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8 陳曉湘;;自主音段框架內(nèi)漢語曲折調(diào)連讀變調(diào)(TS)的研究:目前的理論與證據(jù)[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9 于輝;;平遙方言三字組連讀變調(diào)的優(yōu)選論分析[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10 平悅鈴;;上海方言雙音節(jié)連讀變調(diào)聲學特征研究[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莊巍;安全三確認 時時有責任[N];中國石化報;2010年
2 董哲仁(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建立動態(tài)運行的筑壩河流生態(tài)補償機制[N];中國水利報;2004年
3 蔡家成;加強監(jiān)督管理 促進動態(tài)運行[N];中國旅游報;2009年
4 河北省委副書記、省紀委書記 張毅;扎實推進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6年
5 高賽爾金銀研究中心楊易君;金市:雖現(xiàn)圓底仍應謹慎[N];證券時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申晚香;讓陽光照亮行政權力行使的全過程[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5年
7 沈乾浩;瓦楞紙板生產(chǎn)動態(tài)工藝管理指揮系統(tǒng)[N];中國包裝報;2007年
8 王榮彪;跳出檢察看檢察[N];檢察日報;2007年
9 吳天鵬邋特約通訊員 楊吉慶;99個野外作業(yè)點告別臨時帳篷[N];解放軍報;2007年
10 記者 張明亮 通訊員 趙學臣 張浩鋒;規(guī)范管理 科學發(fā)展[N];金融時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春蓉;湘語聲調(diào)實驗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2 王仲黎;祁陽方言語音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3 王曉梅;廣西融水誒話聲調(diào)形成的優(yōu)選論分析[D];南開大學;2009年
4 王利;晉東南晉語語音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5 劉春梅;廣西平南(官成)話語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6 阮詠梅;浙江溫嶺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7 楊蓓;上海兒童的上海話音系習得[D];復旦大學;2003年
8 汪如東;漢語方言的語音差異對修辭的影響[D];復旦大學;2003年
9 崔淑慧;山西北區(qū)方言語音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10 陳娟;高技術企業(yè)知識體系構造與管理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余森河;基于音系學優(yōu)選論:饒平話連讀變調(diào)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2年
2 趙小英;忻州方言的連讀變調(diào)[D];天津師范大學;2003年
3 韋運益;蘭木壯語連讀變調(diào)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4 李珂;論法的動態(tài)運行中的道德基礎[D];武漢大學;2003年
5 曾紅宇;動態(tài)運行中的判例法及其借鏡[D];西南交通大學;2004年
6 劉進;蒼山方言連讀變調(diào)研究[D];河北大學;2003年
7 鄭婷婷;優(yōu)選論及沁水方言連讀變調(diào)[D];山東科技大學;2011年
8 邱鑌;寧都(湛田)方言的連讀變調(diào)[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9 曾莉莉;豐城方言的連讀變調(diào)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美淼;玉山(樟村)方言的連讀變調(diào)[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7950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795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