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應契合漢語文化思維方式
本文選題:語文教育 + 文化思維方式; 參考:《教學與管理》2011年03期
【摘要】:正語文教育是民族母語的教育,而母語記錄著民族的情感經(jīng)驗,潛藏著民族的靈魂密碼,搏動著民族的思維脈絡(luò)。語言文字和民族思維方式作為民族文化凝聚沉淀和氤氳化生的"表層結(jié)構(gòu)"和"深層結(jié)構(gòu)",共同體現(xiàn)著民族的文化心理,折射著民族的文化精神。因
[Abstract]:Chinese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mother tongue, and the mother tongue records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the nation, hides the soul code of the nation, and beats the train of thought of the nation. As the "surface structure" and "deep structure"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language and the mode of thinking reflect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of the nation and reflect the cultural spirit of the nation. Cause
【作者單位】: 江蘇教育學院如皋分院;
【基金】: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一五”立項課題(D/2006/01/04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H19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嚴國榮;權(quán)德輿詩歌"承中有變"的歷史功績[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2 薛磊;“半山體”及其晚唐淵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5期
3 楊明琪;一“興”竟可通解詩學大系——論“興”在中國詩學中的樞紐地位及其根源[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4 袁濟喜;神會與妙悟──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鑒賞心理學范疇[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5 阮娟;;嚴羽“興趣說”之我見[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6 鄒春秀;萬里悲秋常作客——淺論杜甫雨詩中的悲秋意識[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4年01期
7 許連軍;皎然《詩式》與中國詩學之轉(zhuǎn)型[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8 由興波,姜涌;唐詩空白藝術(shù)初探[J];長春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9 陳海葉,趙應吉;句法象似性及其對英語語法教學的啟示[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10 謝輝;英語專業(yè)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與英語教學[J];達縣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鄒然;辛樹洪;;四句定型的象理契合藝術(shù)——《詩經(jīng)》起興通例[A];第七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三)[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凱;儒家元典與中國詩學[D];四川大學;2002年
2 許外芳;論蘇軾的藝術(shù)哲學[D];復旦大學;2003年
3 陳家旭;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尚新;語法體的內(nèi)部對立與中立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高益榮;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6 王祥;宋代江南路文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7 付瓊;徐渭散文的特色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D];復旦大學;2004年
8 陳歷明;翻譯:作為復調(diào)的對話[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9 曹道巴特爾;蒙漢歷史接觸與蒙古族語言文化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10 吳東海;傣語四音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海濤;從劉熙載到王國維——兼論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近代轉(zhuǎn)型[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2 李云飛;“解釋學境遇”的本體論意蘊[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3 牟鷺瑋;后村詩論精神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4 李春梅;臨江三孔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5 墻峻峰;哲理與詩情的融合:劉禹錫詩歌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6 李響;英漢表現(xiàn)法差異對中學生英語讀寫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尹紅蕾;俄羅斯民族的情感性在俄語某些語法范疇中的體現(xiàn)[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8 徐珞翰;中小學文學教育問題初探——兼論文學教育與語言教育的關(guān)系[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9 劉梅珍;回頭看與向前看[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10 張佳祺;唐代騷體文學的嬗變[D];河北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官衛(wèi)星;吳書信;;略論高師語文教育專業(yè)學生教學技能的培養(yǎng)[J];語文學刊;2011年14期
2 王晶;;高校語文教育現(xiàn)狀及改進之探索[J];青春歲月;2011年18期
3 張宏建;曾錦華;;以就業(yè)為導向的高職語文課程改革模式[J];淮南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4 戴艷;;高職語文教學的功能與發(fā)展趨勢[J];企業(yè)家天地;2011年06期
5 陳玉龍;王曉燕;;語言和文化因素對電影片名歸化異化翻譯的影響[J];考試周刊;2011年58期
6 汪永華;;淺析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下如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語文教師[J];文學教育(中);2011年06期
7 ;教育部公布漢語新詞引發(fā)爭議[J];基礎(chǔ)教育;2007年07期
8 陳永娥;;民族地區(qū)本土文化作為語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的價值[J];飛天;2011年16期
9 劉江華;;關(guān)于高職語文教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探討[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1年08期
10 于娟;;高職語文項目教學法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1年29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鮑明;;滿族語言教育的成績與問題[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許衛(wèi)全;;從儒家“文道統(tǒng)一”的文藝觀解讀葉圣陶的“平衡”理論[A];葉圣陶教育思想在當代的價值——江蘇省葉圣陶研究會(2007)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3 李泉;;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改革初探[A];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學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4 張晗;;淺析翻譯中依賴詞典造成的幾個誤區(qū)[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徐岳;語文教育一定要“保衛(wèi)”漢語[N];經(jīng)濟參考報;2008年
2 馬斗全;語文教育與傳統(tǒng)文化[N];中華讀書報;2008年
3 程新菊邋崔大斌;語文教育要有生氣和活力[N];光明日報;2007年
4 孝義市第三中學 馬夏民;談大語文觀理念下的教學行為[N];呂梁日報;2010年
5 陳光磊;像敬愛母親那樣,敬愛我們的母語[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6 本報觀察員 王小舒;文章“被閱讀”,思維可不能被框住[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7 本報記者 朱力南;共同破解母語教學面臨的困境[N];福建日報;2007年
8 北京師范大學 康震;引導理性、學術(shù)地研讀[N];社會科學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張景義;別讓我們的母語再尷尬[N];人民法院報;2005年
10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陳思和;從文化多層面看“新詞匯”[N];文匯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煒煒;老舍與語文教育[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魯定元;文學教育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娟;試論現(xiàn)代家庭的語文教育功能[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2 朱洪波;國外教育對中國語文教育百年變革影響摭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3 王彩霞;近代中國教會學校的語文教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張慧;葉圣陶語文美育思想初探[D];貴州大學;2007年
5 劉莉琴;中國古代反傳統(tǒng)的女性形象[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6 趙靜;胡適語文教育思想研究[D];揚州大學;2008年
7 王琪;新課程背景下文學文本的多元解讀及其實踐策略[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8 涂紅梅;高職語文課程的設(shè)置定位[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9 馬美琴;大學語文教學與精神家園的構(gòu)建[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潘有華;高職院應用文寫作教學方法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7846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784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