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的意象圖式與合成概念化——基于語料庫方法的《紅樓夢》“社會臉”翻譯研究
本文選題:社會臉 切入點:語料庫方法 出處:《外語與外語教學》2013年03期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語料庫的方法,以兩個《紅樓夢》英譯本中"社會臉"的表達和概念化為例,考察意象圖式、涉身體驗與創(chuàng)造性翻譯認知過程的關聯。分析和考察顯示,一方面,"社會臉"的源域意象圖式在翻譯中可以基于涉身體驗在不同的維度上得到例示或拓展,并呈現兩種語言文化在社會關系的隱喻性概念化方式上的偏好差異;另一方面,基于共享的意象圖式表征和相互通約的涉身體驗,兩種語言偏好的概念化方式可以在翻譯中合成,并產出新的譯語概念化方式和表達形式。本文所采用的以"圖式-例示關系"為基礎的概念分析框架、非句級平行的語料分析以及結合多種語料庫的方法,對于今后的認知翻譯學和對比認知語言學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Abstract]:Based on a corpus approach, this paper takes the expression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social face"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s an example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e schema, body involvement experience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creative translation.The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show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source domain image schema of "social face" can be illustrated or expanded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based on personal experience in translation.On the other hand, based on shared image schema representation and mutual engagement experience, the two languages and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preferences in metaphorical conceptualiz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two linguistic preferences can be combined in translation and produce new conceptualiz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In this paper, a conceptual analysis framework based on "schema-case relations", non-sentence parallel corpus analysis and a variety of corpus methods are used.It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cognitive translation and contrastive cognitive linguistics.
【作者單位】: 上海外國語大學《外國語》編輯部;
【基金】:上海外國語大學青年教師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漢英語言認知對比的理論、方法及其應用”(項目編號:QJTD11TYS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H059;I04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振川;王晶文;;意象重構與詩歌翻譯[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 楊洋;程艷;;論立象盡意之認知語言學理據[J];中華文化論壇;2010年01期
3 王麗;;通感表象與意象析論——以兒童藝術通感現象為例[J];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11期
4 李曉莉;袁晶;;基于意象圖式的唐詩隱喻解析——以《芙蓉樓送辛漸》及其英譯文為例[J];宜賓學院學報;2011年08期
5 任慶梅;;文學隱喻的認知心理基礎詮釋[J];齊魯學刊;2006年04期
6 劉晶;邵志洪;;“前”“后”的意象圖式及其在《登幽州臺歌》中的翻譯[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S2期
7 賈紅霞;;中國古典詩詞英譯的意象圖式視角——李清照《一剪梅》英譯本對比分析[J];長城;2011年08期
8 李慶杰;姜海燕;關晶晶;陳國新;劉洋;馮曉蕾;;意象圖式理論視角下的幽默翻譯[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年S4期
9 周海峰;;擬像·合成·互動——新媒體藝術的美學思考[J];電影文學;2008年16期
10 林竟路;;論藝術與幸福[J];美術大觀;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朱寨;;藝術思維是意象思維[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6卷[C];2006年
2 梁安全;;創(chuàng)作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文藝作品的必由之路—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談當代文藝家和群眾相結合[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石鳴;我們在怎樣傷害這個文體?[N];文藝報;2005年
2 楊品;關于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現狀的思考[N];山西日報;2006年
3 汪涓;“藝術中國”頒發(fā)年度大獎[N];中國文化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游婕;藝術品市場將出現短期小幅下挫[N];中國消費者報;2009年
5 晏國政 劉翔霄;“老手藝”如何融入“大市場”[N];貴陽日報;2009年
6 CBN記者 周舒 CBN攝影記者 王曉東;媒體藝術是時間的展開[N];第一財經日報;2009年
7 美周;中瑞聯展媒體藝術“延時”[N];中國文化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崔薔;意象圖式理論視角下的《狼圖騰》英譯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洋;意象圖式理論視角下的《圍城》幽默英譯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柳景榮;意象圖式理論視角下唐詩英譯的意象傳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4 董曉蕾;曖昧的抵抗[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張燕;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下《詩經》隱喻的英譯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6 杜娟;認知語法視角下董秋斯和張谷若David Copperfield翻譯比較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7 張蕾;英語抒情詩歌漢譯中應用概念域和理想化認知模式的可能性[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7215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721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