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兒童主觀化表達發(fā)展的個案研究
本文選題:漢語兒童 切入點:主觀化表達手段 出處:《中國語文》2011年05期
【摘要】:通過對一名北京話兒童四歲前發(fā)展性語料的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主觀性及主觀化表達手段習得順序首先是主觀情感,然后是主觀認識。主觀化表達手段的發(fā)展伴隨著認識能力的發(fā)展,通過考察四歲前兒童"還"等多義副詞義項的習得可以看到早期兒童已經(jīng)具備了"窄化"、"泛化"、"樂觀推理"以及"語境吸納"等認知能力并以此來擴展并使用詞語的意義,還初步獲得了交互主觀化表達能力,而影響主觀義發(fā)展的各種認知能力可能同時也影響了各種主觀化表達手段的發(fā)展特征。另外,兒童主觀化表達手段的豐富與句法結(jié)構(gòu)的復雜度發(fā)展具有共變關(guān)系,主觀性作為主客觀互動的語義是驅(qū)動兒童句法發(fā)展的重要動因之一。
[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a Beijing children before the age of fou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rpus, we found that th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e expression means the acquisition order first is the subjective emotion, and 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ive expression mea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abilit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children under four years of age "and" senses of polysemous adverb acquisition can see early children already have a "narrow", "generalization", "optimistic reasoning" and "context to absorb" cognitive ability and to extend and use the word meaning, have acquired the interaction of subjective expression ability, cognitive ability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influence subjective meaning of development may also affect the subjective the expression means. In addition, covary with children's subjective expression means of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mantic subjectivity a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teraction is driving children's word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w.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項目號09YJA740081)的階段成果 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項目SM200810028001的支持
【分類號】:H193.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朱冠明;情態(tài)與漢語情態(tài)動詞[J];山東外語教學;2005年02期
2 張云秋;趙學彬;;早期兒童副詞習得的優(yōu)先序列——北京話早期兒童副詞習得個案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7年03期
3 高增霞;副詞“還”的基本義[J];世界漢語教學;2002年02期
4 史金生;;語氣副詞的范圍、類別和共現(xiàn)順序[J];中國語文;2003年01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肖玲;早期兒童語言泛化現(xiàn)象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根芹,盧霞;漢語拷貝型副詞"又"的語義研究——從腦白金廣告說起[J];常熟高專學報;2003年03期
2 高增霞;副詞“還”的基本義[J];世界漢語教學;2002年02期
3 童小娥;副詞“還”各義項的發(fā)展演變及其語義網(wǎng)絡(luò)系統(tǒng)[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08期
4 張望發(fā),張瑩;超前夸張句式的特征與基本類型[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5 陳安平;《馬氏文通》的語值研究[J];中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6 靳焱,倪蘭;疑問代詞研究綜述[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S2期
7 李杰;試論現(xiàn)代漢語語氣副詞狀語的疑問功能[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8 方霽;現(xiàn)代漢語祈使句的語用研究(下)[J];語文研究;2000年01期
9 溫鎖林;賀桂蘭;;有關(guān)焦點問題的一些理論思考[J];語文研究;2006年02期
10 范曉;;語用的動態(tài)分析和靜態(tài)分析[J];語言科學;2006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周守晉;;“連……也/都……”格式補議[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2 許國萍;;差比句中的情態(tài)動詞意義分布考察[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阮桂君;寧波方言語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2 楊家勝;級次與標準理論的語言學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7年
3 郭婷婷;現(xiàn)代漢語疑問句的信息結(jié)構(gòu)與功能類型[D];武漢大學;2005年
4 韓戈玲;語用標記語:雙邊最佳交際[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5 王華偉;現(xiàn)代日語否定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6 張俊閣;明清山東方言代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7 李劍影;現(xiàn)代漢語能性范疇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8 羅耀華;副詞性非主謂句成句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劉振平;單音形容詞作狀語和補語的對比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10 劉強;先設(shè)消解機制的分析[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軍;單雙音節(jié)意欲形容詞句法語義特征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2 游舒;“比”字句結(jié)論項的結(jié)構(gòu)及度量級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3 童小娥;副詞“還”的各項意義的演變及其語義網(wǎng)絡(luò)系統(tǒng)[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
4 徐茗;現(xiàn)代漢語比字句結(jié)果項及其相關(guān)問題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3年
5 劉建華;副詞“還、也、又、再”的重復義研究[D];延邊大學;2007年
6 邵健;否定的語義模型[D];浙江大學;2006年
7 王紅生;元代以來的古漢語虛詞研究[D];新疆大學;2006年
8 劉大祥;漢語零形回指的多視角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6年
9 朱峰;介詞框架“除了……以外”考察[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10 許愷愷;“很多”、“很少”的對稱性問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史金生;;語氣副詞的范圍、類別和共現(xiàn)順序[J];中國語文;2003年01期
2 方梅;;認證義謂賓動詞的虛化——從謂賓動詞到語用標記[J];中國語文;2005年06期
3 張彬,薛山;英語學習中的概括、過度概括與母語干擾[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4 周國光;兒童習得副詞的偏向性特點[J];漢語學習;2000年04期
5 齊滬揚;論現(xiàn)代漢語語氣系統(tǒng)的建立[J];漢語學習;2002年02期
6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研究綜述(二)[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6期
7 王永德;基于認知發(fā)展的兒童漢語句法習得[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02期
8 黃進;兒童語言中個體量詞“個”的運用及其他[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9 劉佐艷;從認知角度看多義現(xiàn)象[J];外語研究;2002年05期
10 張云秋;王忠玲;肖永華;;四歲前兒童否定結(jié)構(gòu)類型及誤用的認知分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許和平;;漢語情態(tài)動詞語義和句法初探[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常云;;語素意識對留學生漢語閱讀的作用研究[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7期
2 孫雅靜;范莉;;語言學習者語法中的負極項——負極項的習得研究述評[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3 李欣欣;;從詞匯對認知的影響角度再論薩丕爾-沃爾夫假說[J];經(jīng)營管理者;2011年1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吳莊;漢語基數(shù)詞語義和語用的實驗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2 范莉;兒童和成人語法中的否定和否定轄域[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莉維;漢語兒童趨向動詞習得個案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2 汲克龍;兩至四歲漢語兒童敘事語篇生成能力的發(fā)展[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3 孫艷紅;四歲前漢語兒童名詞性偏正短語習得情況考察[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4 趙芳;基于用法建構(gòu)理論的漢語兒童主謂結(jié)構(gòu)習得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5 譚娟;漢語兒童對量詞和否定詞轄域關(guān)系的認識[D];湘潭大學;2010年
6 陳素梅;漢語兒童對圖形和漢、英詞匯的視覺加工[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7 吳琳;試論漢語兒童語用能力的發(fā)展[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2年
8 車艷;英漢兒童早期副詞習得對比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09年
9 康積勤;動詞的論元結(jié)構(gòu)在2-5歲兒童動詞理解和習得中的作用[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10 周杰;南方漢語兒童有特定的詞匯學習制約條件嗎?[D];湖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6892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689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