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翻譯的模糊性
本文選題:翻譯研究 切入點:翻譯的模糊性 出處:《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翻譯的模糊性使翻譯學科呈現(xiàn)多方面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又突顯了翻譯的模糊性。翻譯的模糊性體現(xiàn)在學科界限不清,翻譯思想復雜,翻譯理論范式多變,語言本身具有模糊特性以及翻譯過程中源語作者不在場等方面。通過分析認清翻譯的特點,以進一步提高翻譯水平。
[Abstract]:The fuzziness of translation makes the subject of translation show various features, which in turn highlight the fuzziness of translation. The fuzziness of translation is reflected in the unclear boundaries of the subject, the complexity of translation thoughts and the variety of translation theoretical paradigms. The language itself is vague and the source language author is no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rough analyzing and recogn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level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作者單位】: 江蘇警官學院公安管理系;
【分類號】:H059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樂金聲;通過喻體對照探討英漢比喻互譯的途徑[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2 楊京寧,王琪;漢語新詞新語詞源探析及英譯[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3 徐華莉;翻譯標準的變遷[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4 宋然然;;語用層面的象似性考察[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5 劉曉萍;;英漢文化差異與商標翻譯[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6 方傳余;文化語境與委婉語翻譯選詞[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7 崔侃;論文學翻譯的形式對等[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8 陳嫻;;中國學生EFL寫作中的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7年05期
9 李坤;;漢譯押韻英語廣告的影響因素及翻譯策略[J];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10 陳走明;中國英語的合理性及其存在意義[J];成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熊輝;;簡論郭沫若的“風韻譯”觀念及其歷史意義——兼論20世紀中國翻譯標準理論的演進[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2 李靈;;目的性原則與廣告翻譯[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高永欣;;翻譯理論與譯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4 劉倩;;力求唯真求實——淺談翻譯中的“還原”問題回譯[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魏娉婷;席曉青;;論漢語歇后語的英譯策略[A];2005年十二省區(qū)市機械工程學會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湖北專集)[C];2005年
6 任東升;;《圣經(jīng)》漢譯與佛經(jīng)翻譯比較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侯國金;語用標記等效原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2 宋海云;論中國文化意象的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3 李磊榮;論民族文化的可譯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4 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郭富強;意合形合的漢英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程小娟;圣經(jīng)漢譯中“God”的翻譯討論及接受[D];河南大學;2007年
7 曾建彬;下義關(guān)系的認知語義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8 袁新;論“文學譯本是‘氣韻生動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9 遲慶立;文化翻譯策略的多樣性與多譯本互補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10 馮曉黎;帛書本《老子》四英譯本的三維審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瓊;英語日常用語中隱喻的漢譯[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2 趙偉;魯迅小說兩個英譯本的對比研究[D];上海海運學院;2000年
3 王亞威;[D];鄭州大學;2000年
4 朱健平;從闡釋學和接受美學看文學翻譯的本質(zhì)[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5 姜春霞;漢英稱謂語對比與翻譯[D];廣西大學;2001年
6 袁凌燕;英漢文化負載詞(組):意義差異分析及其翻譯研究[D];暨南大學;2001年
7 賀海濤;英語成語與漢語成語啟示的跨文化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1年
8 張國華;素質(zhì)教育下交際性英語測試的基本模式和實施方案[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9 程漫春;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研究方法——兼對《飄》中譯本的過程取向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10 金兵;譯者的能動性及其制約因素[D];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華裕濤;;“翻譯研究學派”的哲學解讀[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年04期
2 淮亞鵬;;淺談翻譯研究學派[J];新鄉(xiāng)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3 李蘭蘭;;詹姆斯·霍爾姆斯的翻譯學科構(gòu)架——淺析《翻譯研究的名與實》[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1期
4 于瑞華;;詹姆斯·霍姆斯和他的翻譯學構(gòu)想[J];大眾科技;2008年11期
5 賈延玲;;翻譯研究文化轉(zhuǎn)向下的翻譯課程設(shè)計[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6 吳耀武;張建青;;佐哈爾多元系統(tǒng)翻譯理論的批評性闡釋[J];外語教學;2010年03期
7 杜洪峰;;從切斯特曼的翻譯規(guī)范論看文學翻譯中譯者對翻譯策略的把握——以索爾·貝婁的小說Hidden With in Technology's Empire,a Republic of Letters的翻譯為例[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8 明明;論文化改寫、操縱下的誤譯問題[J];棗莊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9 王洪濤;;從此岸到彼岸的反撥與超越——當代西方翻譯研究中學派研究范式探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10 江治剛;;書寫翻譯研究學派:一部沒有割裂的斷代史——《翻譯學的學科建構(gòu)與文化轉(zhuǎn)向》評述[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國鵬;從主要翻譯流派看當代西方翻譯理論的發(fā)展現(xiàn)狀[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6232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623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