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共同體的建構(gòu)與方言、土語的規(guī)訓——共和國初期的語言規(guī)范化與現(xiàn)代作家的語言觀念
本文選題:語言共同體 切入點:方言 出處:《中國文學研究》2011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進入現(xiàn)代社會以來,民族國家的建立與民族統(tǒng)一語的建構(gòu)密切關(guān)聯(lián)。共和國成立之后的漢語規(guī)范化強調(diào)以及普通話的推廣迅速改變著作家的語言觀念和創(chuàng)作實踐。隨著漢民族語言共同體的形成,文學作品中方言土語的運用受到不同程度的規(guī)訓。斯大林的語言觀念對中國語言學界和文學界的影響不可忽視。
[Abstract]:Since entering modern societ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stat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unity language.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the emphasis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Putonghua have rapidly changed the writer's language concept and creative practice. The use of dialect vernacular in literary works is subject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discipline, and Stalin's concept of language can not be ignored in Chinese linguists and literary circles.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國語運動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07FZW005)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10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培成;有關(guān)新字形的三個問題[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2 杜永莉;;英漢報紙新聞標題經(jīng)濟手段使用的對比研究[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3 林華東;關(guān)于閩語分區(qū)的歷史思考[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4 趙金銘;魏建功先生在朝鮮教漢語和在臺灣推廣國語的貢獻[J];世界漢語教學;2002年03期
5 薩支山;試論五十至七十年代“農(nóng)村題材”長篇小說——以《三里灣》、《山鄉(xiāng)巨變》、《創(chuàng)業(yè)史》為中心[J];文學評論;2001年03期
6 賀仲明;真實的尺度——重評50年代農(nóng)業(yè)合作化題材小說[J];文學評論;2003年04期
7 李宇明;信息時代的語言文字工作任務[J];修辭學習;2004年01期
8 郭龍生;當代中國普通話推廣政策的價值取向研究[J];修辭學習;2004年03期
9 陳國和;50-70年代我國文學中的“新來年輕人”現(xiàn)象[J];咸寧師專學報;2002年04期
10 于錦恩;民國時期官方確定漢民族共同語標準音的歷史回顧與思考[J];云南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周啟強;英漢構(gòu)詞法的認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2 孫強;現(xiàn)代漢語多音字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3 趙小東;句法規(guī)范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何苗;現(xiàn)代漢語二十年新詞語管窺[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解江紅;漢法詞典中新詞語的收錄原則[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3年
3 謝靜蓉;文化和詞匯——以及對教學意義的思考[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王昕;[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5 孫海娜;我國國家通用語[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6 程熙榮;景德鎮(zhèn)地區(qū)方言歸屬與分布考察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頂靈;;方言中的民俗文化——以桂林方言為例[J];群文天地;2011年06期
2 傅靈;;普通話對兒童母語語音意識的影響[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5期
3 曹旺儒;;蒲城方言與地域文化的社會語言學闡釋[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杜福強;趙則玲;;試論方言數(shù)據(jù)庫的建設(shè)過程及意義——以吳語甬江片方言數(shù)據(jù)庫為例[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5 王紅羽;;四川達州方言的“哈”字淺析[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6 黃春妮;;興山方言中的“X不過”結(jié)構(gòu)分析[J];群文天地;2011年08期
7 張文憑;黃波;任月芳;;普通話的普及與方言的保護——以山東省濰坊市為例[J];語文學刊;2011年09期
8 楊穎;;淺談風陵渡方言中的“咱的”[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9 劉如正;;衡水市城區(qū)方言韻母運用與普通話的差異[J];衡水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10 童亞飛;;對鹽城方言中動態(tài)助詞的分析與研究[J];吉林教育;2011年2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建莉;;內(nèi)蒙古涼城方言中的古語詞選釋[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2 汪啟明;;中上古蜀語與相鄰方言的接觸[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3 王莉;崔效義;李敬陽;馮祖yN;;方言性偽裝語音的聲學特征研究[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4 張PrPr;;湘語祁陽方言中塞音聲學性質(zhì)的幾個觀察[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5 江道昒;;我縣方言與推廣普通話[A];福建省語言學會200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李榮寶;陳素梅;李光澤;王幼琨;;方言對兒童標準語語音意識發(fā)展的影響[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張程;曹文;;阜新方言單字調(diào)的實驗研究[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8 邱尚仁;;南城方言特殊語匯的兩大特征[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9 于輝;;平遙方言三字組連讀變調(diào)的優(yōu)選論分析[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10 金美;姜娟;;哈爾濱市方言中的選擇問句[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子忱;長春方言[N];吉林日報;2005年
2 游汝杰;方言興衰存廢的社會語言學觀[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3 石汝杰;淺議方言和地域文化[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4 汪平;為方言保留一方綠土[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5 吳m#麓;中國方言:離去前的挽留[N];北京科技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蘇雁;拯救方言就是拯救地方文化[N];光明日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陳振凱;保護方言留存民族記憶[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8 本報記者 賈夢雨 本報實習生 徐晨卉;方言文化焦慮背后的人文沉思[N];新華日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毛帽;耕耘在方言的田野上[N];中國教育報;2009年
10 阿弗;有關(guān)“方言”的那點事兒[N];湘潭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文勝;處州方言的地理語言學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2 崔淑慧;山西北區(qū)方言語音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3 吳為民;漢語性別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Pawel Matulewicz(帕維爾·瑪突來維切);吳語甌江方言韻母演變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5 汪如東;漢語方言的語音差異對修辭的影響[D];復旦大學;2003年
6 彭澤潤;衡山南岳方言的地理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7 邱尚仁;方言特殊語匯與民族傳統(tǒng)文化[D];廈門大學;2003年
8 馬彪;漢語狀態(tài)詞綴及其類型學特征[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9 郭風嵐;宣化方言變異與變化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10 于建華;《集楙》及其詞匯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建偉;臨沂(相公)方言語法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2 周建國;唐洋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3 蕭九根;八都方言研究[D];廣西大學;2001年
4 王霜;大長山方言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5 陳昌霞;射陽方言語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姜莉芳;居都仡佬語調(diào)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7 王曉斌;阜寧方言調(diào)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8 黃碧云;雙峰方言“把”字句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9 王志勇;弋陽方言語音研究[D];南京大學;2005年
10 季春紅;如東方言的描寫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5780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578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