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三字格慣用語的悖詞匯化

發(fā)布時間:2018-03-03 12:06

  本文選題:三字格慣用語 切入點:悖詞匯化 出處:《寧波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漢語三字格慣用語的悖詞匯化現(xiàn)象明顯,和三音節(jié)復合詞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所以它們分屬兩個不同的領(lǐng)域。本文是在嚴格區(qū)分詞匯和語匯的前提下,運用語匯的理論思想方法來研究慣用語悖詞匯化問題的。引論部分首先給出自己對狹義慣用語的理解,確定本文的研究對象為三字格的動賓型慣用語,接下來主要從三個方面做分析。 一、從組合特點看,慣用語以三字格動賓組合為主要形式。在韻律層面上,,2+1式是一種緊結(jié)構(gòu),內(nèi)部停延不明顯,適于表現(xiàn)偏正關(guān)系;而1+2式組合較松散,內(nèi)部停延時值較長,易于表現(xiàn)動賓關(guān)系。在此基礎(chǔ)上,具體到一對典型結(jié)構(gòu)即“V雙+N單”與“V單+N雙”的比較,通過分析它們內(nèi)部各成員的特性,以及對大量語料的考察,更充分地證明“V單+N雙”式各成分間結(jié)合松散,成詞可能性較小。從語言的認知角度分析,“V單+N雙”是一個認識及表述過程,具有思想認識的敘述性,必然涉及兩個語義焦點,需要通過明顯的內(nèi)部停延來凸顯焦點,而“V雙+N單”更多的是表示一種事物、現(xiàn)象,具有詞義的整體性,自然不會有明顯的停延。慣用語以“V單+N雙”為主要結(jié)構(gòu)形式,由一個動作和它的連帶成分這兩大語義焦點共同完成敘述的過程,詞匯化的程度極低。 二、從表義的角度分析,慣用語語義的理解涉及字面意義和深層的隱喻意義兩個方面,用詞簡明,所指深刻。慣用語語義的形成是字面意義向深層意義映射的過程,因而慣用語比喻意義不是直接提取的,是可構(gòu)造的,也證明慣用語與詞在人們的心里詞典中存儲的方式不同。 三、從社會性特點看,慣用語由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出來,表達他們的思想認識及情感。做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慣用語的社會性特點在交際過程中漸漸地得到完善,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求。下層勞動人民生活不易,自然會對社會陰暗面和人性的丑惡面發(fā)出批判和譏諷之聲,因而多數(shù)慣用語用敘述的方式傳達出濃厚的貶義色彩。慣用語在日常交際中非常流行,密切反映著民生動態(tài),也承載著社會群體對這一語言現(xiàn)象的共同認識。
[Abstract]:The contrary lexicalization of Chinese three-character idioms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ree-syllable compound words, so they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fields. The introduction first gives his own understanding of narrow idioms, and determines that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three-character verb-object idioms. Next,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to do the analysis. Firs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ombin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main form of idioms is the three-character case, verb-object combination. At the prosodic level, type 21 is a compact structure, and the internal stopping is not obvious, so it is suitable for the expression of biased relations, while the 12 type is looser.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comparison of a pair of typical structures, namely "V double N single" and "V single N double", is carried out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internal members, as well as the investig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data. It is more fully prov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V single N and double" elements is loos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word-forming is relatively sm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cognition, "V single N double" is a process of cognition and expression, which has the narrative of thought cognition. Inevitably involves two semantic focal points, needs to highlight the focus through the obvious internal stop, and "V double N single" is more representative of a kind of thing, phenomenon, with word meaning integrity, Naturally, there is no obvious delay. The idiom takes "V single N and double" as the main structural form, and the process of narration is completed by two semantic focus, one action and its associated components, and the degree of lexicalization is very low. Seco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ea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idiom semantic involves two aspects: literal meaning and deep metaphorical meaning. The meaning of idiom is simple and profound. The formation of idiom semantics is the process of mapping literal meaning to deep meaning. Therefore, the figurative meaning of idioms is not directly extracted and can be constructed. It also proves that idioms and words are stored in different ways in people's mental dictionaries. Thir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ocial characteristics, idioms are created by the working people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A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idioms are gradually improved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the lower working people will naturally criticize and ridicule the dark side of society and the ugly side of human nature when life is not easy. As a result, most idioms convey a strong derogatory color by way of narration. Idioms are very popular in daily communication, closely reflect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and also bear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this linguistic phenomenon among social groups.
【學位授予單位】:寧波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136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福萍;;“舍得”的成詞過程淺析[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06期

2 李艷;;“X奴”的詞匯化和語法化[J];文學教育(下);2010年09期

3 池建海;;“知己”的詞匯化及相關(guān)問題[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09期

4 姚小鵬;;“最不”的詞匯化及其表義功用[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5 王軍;;“有(一)點兒”的詞匯化與語法化[J];新課程(教育學術(shù));2011年01期

6 付文萍;;“一直”的語法化與詞匯化[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7 胡孝斌;;語法化和詞匯化的共同作用——談VV的句法性質(zhì)[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年04期

8 李文山;;論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三個“還有”——兼論共時材料中的語法化[J];漢語學習;2008年05期

9 楊青;;淺談“因而”的成詞過程[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年11期

10 戴慶廈;;景頗語詞匯化分析[J];民族語文;2009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董秀芳;;句法構(gòu)式與詞匯化[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2 周國輝;;實用虛化 虛用實化——語法化與詞匯化的辯證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3 王世凱;;動賓式時量動詞“為期”的生成[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4 王向征;曾紅玲;劉思耘;;漢語不同結(jié)構(gòu)慣用語的聽覺詞匯化研究[A];“改革開放與心理學”學術(shù)研討會——湖北省暨武漢心理學會200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汪如東;;淺析“不差錢”[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6 應學鳳;;“不大”詞匯化試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7 邵志洪;;英漢擬人法使用對比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黃昌靜;;英漢雙及物構(gòu)式引申機制對比[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9 劉芳;;“上去”的虛化進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10 張高遠;;X-er與X-de的對比分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董秀芳 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法化研究:爭議與發(fā)展并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楊靜 貴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近10年來國內(nèi)二語詞匯習得研究[N];西部時報;2010年

3 儲澤祥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儲澤祥:追求理論方法創(chuàng)新是核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謝曉明 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漢語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肖曉暉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由合至離:語言的類推機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劉云 饒琪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重疊形式研究彰顯問題意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玉榮;基于歷時學習者語料庫的中國英語專業(yè)學生詞匯與句法發(fā)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2 韓春蘭;英漢運動事件語義編碼認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張維莎;公共政治話語中以術(shù)語為手段的掩飾委婉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4 王品;人稱系統(tǒng)中詞匯與語法的互補[D];復旦大學;2011年

5 李秋楊;漢英思考類動詞語義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6 張?zhí)锾?與代詞“并入”相關(guān)的雙音詞的詞匯化與語法化[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7 劉靜;漢韓運動事件表達的認知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8 李紹群;現(xiàn)代漢語“名_1+(的)+名_2”定中結(jié)構(gòu)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9 卡麗娜;烏漢語詞匯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10 劉紅妮;漢語非句法結(jié)構(gòu)的詞匯化[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昝曉燕;三字格慣用語的悖詞匯化[D];寧波大學;2012年

2 王韋皓;“據(jù)說”的詞匯化問題和相關(guān)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3 范寧;“何X”的詞匯化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4 崔貴兵;“V不C”結(jié)構(gòu)的詞匯化研究[D];汕頭大學;2010年

5 張明友;“V不得”的詞匯化研究[D];汕頭大學;2010年

6 張海霞;“繼而”的詞匯化[D];河南大學;2011年

7 李芬;雙音結(jié)構(gòu)“X以”的詞匯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田寅威;“以為”的詞匯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耿冰;“實現(xiàn)事件”結(jié)構(gòu)詞匯化模式的英漢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沈中平;時間詞“X前/后”詞匯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56096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56096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8c9a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