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指不一致與語義變化的動態(tài)機制
本文關鍵詞: 所指 所指的不一致 語言變化機制 出處:《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語言符號是約定俗成的,語言交際的前提是同一語言社區(qū)的語言使用者對同一符號的能指與所指的界定保持一致。能指的一致問題極為明顯,人們都很清楚地意識到發(fā)音或文字的一致是交際所必須的,但所指的一致問題卻由于意義本身的模糊與動態(tài)性而往往不被人們所察覺。所指的這種不一致既是語言變化的機制,也導致人們交際過程出現(xiàn)困難、誤解甚至沖突,而語言使用中所指的趨同和人為的設定等將減少所指不一致帶來的問題。
[Abstract]:Language symbols are conventional, and the premise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s that the language users of the same language community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efinition of the same symbol. The problem of signifier consistency is very obvious. There is a clear awareness that consistency in pronunciation or text is essential for communication, but the problem of consistency is often invisible because of the ambiguity and dynamics of the meaning itself. This inconsistency is the mechanism of language change. It also leads to difficulties, misunderstandings and even conflicts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while convergence and artificial setting in language use will reduce the problems caused by inconsistency.
【作者單位】: 吉林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類號】:H0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春燕;上義詞與下義詞的選用[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2 劉艷;淺析英語中語境對意義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3 袁文彬;翻譯研究的語篇分析模式及其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4 任風雷;;隱喻意識,隱喻能力和二語習得[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5 陳芙蓉;試論語境中的語義理解[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6 朱寧;陳潔;;“Head”語義擴展分析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3期
7 鄧莉;隱喻對語義變化的闡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劉艷茹;語言的結構之思——索緒爾哲學語言觀述評[J];北方論叢;2005年02期
9 稅昌錫;語義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語義特征的提取[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10 雷紅;意象圖式和隱喻的非命題意義[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何小菲;;“雜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碼中的運用及受眾的解讀——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2 樓巍;許為民;;技性科學觀:科學的當代性和復雜性[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學術年會浙江大學論文集[C];2008年
3 金明;;對英漢“文化限定詞語”的思考[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4 于偉昌;;漢譯外來語言學術語標準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則[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5 周頻;;在學習詞典中采用語義網(wǎng)絡凸顯語詞意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6 王安民;王健;;從原型理論看外向型漢英學習詞典中詞目義項的編排[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周紅紅;;外來詞的界定[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武繼紅;;論學習詞典中隱喻對搭配形成的影響——基于認知語義學的搭配研究[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余建軍;;芻議英漢詞典例證的翻譯[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侯麗娟;;認知語義學中的原型理論及其外語教學應用[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紅妹;漢英機器翻譯中漢語上下文語境的表示與應用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2年
2 劉佐艷;語義的模糊性與民族文化[D];黑龍江大學;2003年
3 趙娟廷;漢韓公文語體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4 李善熙;漢語“主觀量”的表達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李小博;科學修辭學研究[D];山西大學;2004年
6 陳吉猛;文學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7 魏在江;英漢語篇連貫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解海江;漢語編碼度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9 黃漢平;拉康與后現(xiàn)代文化批評[D];暨南大學;2004年
10 周海波;現(xiàn)代傳媒視野中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蕾;模糊語言及其翻譯[D];廣西大學;2001年
2 徐敏;英語中的性別岐視[D];湖南大學;2001年
3 劉艷賓;從釋義學的角度論翻譯中母語前結構的負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4 盧志宏;[D];安徽大學;2002年
5 付安權;東鄉(xiāng)族小學生漢語文學習困難與教學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6 姚新奕;抽象與具體[D];上海海運學院;2002年
7 陳偉;論例證功能的對等[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3年
8 方新;文化因素對法律詞語翻譯的影響[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3年
9 王建國;原交際忠實翻譯論[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3年
10 鄭蘭英;[D];安徽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文秋芳;周燕;;評述外語專業(y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J];外語學刊;2006年05期
2 周軍平;;教師話語與第二語言習得[J];外語教學;2006年03期
3 楊雪燕;外語教師課堂策略研究:狀況與意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01期
4 王初明;;運用寫長法應當注意什么[J];外語界;2006年05期
5 楊連瑞 ,尹洪山;發(fā)展中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5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符延軍;王啟燕;;所指不一致與語義變化的動態(tài)機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彥;天津方言語音變化機制[D];天津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5460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546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