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話語權力理論看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本文關鍵詞: 話語權力 文化負載詞 歸化 異化 雜合 出處:《長沙理工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近年來隨著翻譯文化轉向研究的深入,翻譯與權力的研究也越來越引起廣泛的關注。從某種意義上說,翻譯與權力的研究就是翻譯文化轉向的縱深發(fā)展,它把翻譯研究的重點從文本內部引向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使得學者們開始從歷史、政治、社會文化、意識形態(tài)等多維視角出發(fā)來研究翻譯。權力是文化研究關注的核心問題。文化研究所探討的權力,既包含政治、經(jīng)濟這些顯在的權力,也包含壓抑與被壓抑、支配與被支配這樣隱性的權力。福柯的權力話語理論認為,權力無處不在,權力實質上是說話的權力,話語不僅是施展權力的工具,同時也是掌握權力的關鍵,權力與話語不可分割;控制知識權力話語的文化力量能夠實現(xiàn)強勢文化的文化控制地位。強勢文化憑借其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在文化交流中獲取說話的權力,并對弱勢文化予以操控。因而,在話語權力理論的關照下,翻譯的歷史也是一部文學革新的歷史,同時也是一種文化賦予另一種文化權力的歷史(BassnettLefevere,1990:ix)。 由于語言本身特征、思維方式與生活經(jīng)驗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每個民族都有反映其獨特文化的詞匯,也就是文化負載詞。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負載詞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項指數(shù),因此如何正確翻譯文化負載詞就成為了掌握民族話語權,保持民族文化身份的關鍵之一。當代中國的經(jīng)濟、政治實力有了較大的提升,但在世界文化體系中,中國文化依然處于弱勢地位。因而近年來有關要求保留民族文化身份和如何能在國際交流中掌握更多話語權的呼聲是越來越高。 本文試圖從話語權力的視角,結合已有的漢語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對運用該理論來探討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可行性進行了探討,展示了權力機制在漢語文化負載詞翻譯中的作用及其表現(xiàn)方式。通過本文的研究,筆者試圖指出:作為一種社會行為,翻譯始終會受到各種各樣權力的操縱和擺布。權力下的翻譯與翻譯的權力二者之間存在一種極其復雜的、充斥著各種權力因子較量的互動關系。翻譯工作者在從事文化負載詞的譯介活動時,應該也必須將各種影響翻譯的權力因素考慮進去,運用最恰當?shù)姆g以促進跨文化交流的順暢進行。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cultural turn,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and power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a sense,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and power is the profound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culture turn. It leads the focu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the inside of the text to a broader cultural perspective, which makes scholars start from history, politics, and soci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y and other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power is the core issue of cultural research. The power explored by the Institute of Culture includes not only the explicit power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but also the repressed and repressed. According to Foucault's theory of power discourse, power is everywhere, power is actually the power of speech, discourse is not only the tool of exerting power, but also the key to control power. Power and discourse are inseparable, the cultural power to control the discourse of knowledge power can realize the cultural control position of the strong culture, which, with its advanc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cquires the right to speak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 Therefore, under the care of discourse power theory,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s also a history of literary innov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one culture endowing another cultural power with a history of BassnettLefeverev 1990: ix.Then, under the care of the theory of discourse power,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s also a history of literary innovation.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itself,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ife experience, and other factors, each nation has words that reflect its unique culture, that is, culture-loaded words. In a sense, Culture-loaded words are an index reflecting national culture. Therefore, how to correctly translate culture-loaded words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s to master 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and maintain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rength of contemporary China has been greatly enhanced. However, in the world cultural system, Chinese culture is still in a weak po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power,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power, combining with the existing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Chinese.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role of power mechanism i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Chinese and its manifestation. Through this study, the author tries to point out: as a social behavior, Translation is always manipulated and manipulated by various powers. There is an extremely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under power and the power of translation.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ower factors. Translator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all kinds of power factors when they are engaged in translating and introducing culture-loaded words. Use the most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to facilitate smoot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學位授予單位】:長沙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05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章含之;;美國翻譯給我們上了一堂文化課[J];基礎教育;2007年05期
2 章含之;;美國翻譯給我們上了一堂文化課[J];基礎教育;2007年12期
3 劉芳;張昕;;淺析中英詩歌中的文化負載詞現(xiàn)象[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4 高暉;;《紅樓夢》第二十八回雙譯本對比分析[J];青年文學家;2011年10期
5 劉莎;;典籍英譯中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年05期
6 朱谷強;;視界融合下的禪詩英譯:以寒山譯詩為例[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7 趙寧;;高職英語教學中的翻譯與文化[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8 牟磊;;計算機專業(yè)英語翻譯特點淺析[J];華章;2011年14期
9 王蕾;黃睿;李俊婕;;從英漢語言特點看公示語翻譯[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10 孫飛紅;顧飛榮;;林譯《孫子兵法》中反義關系的翻譯[J];海外英語;2011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杰;郭九林;;從認知角度談文化負載詞在翻譯中的功能對等[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姚瓏;;網(wǎng)格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以林語堂編譯《虬髯客傳》為例[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孟晉;;我對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相結合的一些認識和體會[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陳建軍;;從人工翻譯到協(xié)同翻譯[A];中國翻譯人才職業(yè)發(fā)展——2009中國翻譯職業(yè)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9年
5 陳中強;;提高查詞和判別效率 提高翻譯速度和質量[A];中國翻譯人才職業(yè)發(fā)展——2009中國翻譯職業(yè)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9年
6 彭蓉;;哪里去找又快又好的翻譯?——翻譯速度,翻譯人才職業(yè)化面臨的新問題[A];中國翻譯人才職業(yè)發(fā)展——2009中國翻譯職業(yè)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9年
7 韋忠和;;網(wǎng)絡和翻譯社區(qū)的建設[A];2010年中國翻譯職業(yè)交流大會論文集[C];2010年
8 Joe Zhai;;乘風破浪正當時 本土翻譯公司生存和發(fā)展的幾點思考[A];2010年中國翻譯職業(yè)交流大會論文集[C];2010年
9 甘柳青;;翻譯的研究[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9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9年
10 董敏;;翻譯管理人才[A];2011年中國翻譯職業(yè)交流大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晴佳;“親愛的”翻譯是懶惰的翻譯[N];中華讀書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柳霞;《五經(jīng)》研究和翻譯首先應從字義入手[N];光明日報;2009年
3 國際譯聯(lián)副主席 中國翻譯協(xié)會副會長 黃友義;翻譯是橋梁也可能是屏障[N];人民日報;2009年
4 記者 朱俠;高度重視翻譯提高外宣能力[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文敏;做一個優(yōu)秀的翻譯很難也很有趣[N];浙江日報;2009年
6 本報記者 李舫 任姍姍 博主 李輝 (傳記作家 《楊憲益與戴乃迭》作者);他幾乎“翻譯了整個中國”[N];人民日報;2009年
7 黃美茹;翻譯市場每年以100億元左右的速度增長[N];就業(yè)時報;2009年
8 記者 蔣國華;300部譯著亮相全省翻譯作品展[N];黑龍江日報;2009年
9 記者 周波;我市設立翻譯特色人才基地[N];成都日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馬媛媛;榆林市翻譯中心成立[N];榆林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聶馥玲;晚清科學譯著《重學》的翻譯與傳播[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淑敏;翻譯的歷史觀—《獨立宣言》中譯本的歷時共時比較實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朱琳;譯者為中心的多學科性翻譯理論建構[D];南開大學;2010年
4 謝云才;文本意義的詮釋與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屈平;翻譯還原:海德格爾現(xiàn)象學下的翻譯理論[D];河南大學;2010年
6 李志梅;報人作家陳景韓及其小說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徐莉娜;翻譯中句子結構轉換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奧其爾(Gongor Eldev-Ochir);蒙漢語顏色詞之國俗語義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9 蘇暢;俄蘇翻譯文學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D];吉林大學;2009年
10 曹瑩;傅雷文藝批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譚彬;《圍城》中文化負載詞匯的語用翻譯[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9年
2 羅丹;《論語》中核心文化負載詞的多維翻譯[D];南華大學;2011年
3 仲笑雨;《紅樓夢》中花卉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4 金雅慧;《論語》三譯本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之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耿小超;《阿Q正傳》中文化負載詞匯的翻譯[D];中北大學;2010年
6 廖慧華;從目的論角度對比分析《李清照詞》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D];南華大學;2010年
7 李照;目的論視角下的文化負載詞翻譯[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秦艷;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文化負載詞學習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9 洪軼瑩;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文化負載詞文化意義習得調查研究[D];江蘇大學;2010年
10 李芝;從文化語境順應角度析文化負載詞的英譯[D];南華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5281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528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