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分析中的構式觀及相關理論問題
本文關鍵詞: 句式 構式觀 構式性 浮現(xiàn)性 還原性 復雜性系統(tǒng) 出處:《漢語學報》2013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試圖對句式分析中構式觀的形成過程、理論結構及其分析策略做出新的邏輯分析和理論闡釋。文章首先指出句式分析經(jīng)歷了從結構到構式的演變,構式觀的提出使句式研究特別關注構式特征的浮現(xiàn)性和句式形義關系的透明度。在句式特征中既包括構式性特征,也包括非構式性特征,因此在句式研究中需要將構式性分析和非構式性分析這兩種策略結合起來。這種構式觀具有鮮明的現(xiàn)代科學和科學哲學的背景。文章最后對構式理論的效度做出了進一步的思考。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new logical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the formation process, theoretical structure and analysis strategy of the construction view in the sentence analysis. Firstly,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sentence pattern analysis has experienced the evolution from structure to construction. The concept of construction makes the study of sentence structure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features and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syntactic rela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features, it includes both the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and the non-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construction analysis with the non-construction analysis in the study of sentence structure, which has a distinct background of moder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Finally, the validity of the construction theory is given. Further thought.
【作者單位】: 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編號:12&ZD175) 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2010)的支持
【分類號】:H146
【正文快照】: O引言:構式的基本特征自構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論引人到漢語研究中后,漢語的句式分析(尤其是若干特殊句式形義關系的探討)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①同時,也許是由于構式語法尚未清晰而系統(tǒng)地闡述其方法論主張,因此常常作為一種研究觀念和理論目標而驅動相關研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施春宏;;語言事實和語言學事實[J];漢語學報;2010年04期
2 施春宏;;從句式群看“把”字句及相關句式的語法意義[J];世界漢語教學;2010年03期
3 鄧云華;石毓智;;論構式語法理論的進步與局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年05期
4 施春宏;;從構式壓制看語法和修辭的互動關系[J];當代修辭學;2012年01期
5 孟凱;;構式視角下“X+N_(役事)”致使復合詞的范疇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語文研究;2011年04期
6 張伯江;;現(xiàn)代漢語的雙及物結構式[J];中國語文;1999年03期
7 沈家煊;;句式和配價[J];中國語文;2000年04期
8 陸儉明;;“句式語法”理論與漢語研究[J];中國語文;2004年05期
9 施春宏;;動結式形成過程中配位方式的演變[J];中國語文;2004年06期
10 施春宏;;動詞拷貝句句式構造和句式意義的互動關系[J];中國語文;2010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袁周敏;方宗祥;;“都是……惹的禍”構式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2 熊仲儒;;漢語中無定主語的允準條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3 鄭維;;英漢雙賓語結構的對比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4 武懿斌;;再論“V+ta+ge+——”雙賓語結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5 朱鳳梅;;淺析構式語法理論及其在語言習得和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現(xiàn)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0期
6 魯克偉;;基于使用的語言理論模型述評[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7 陸儉明;;構式與意象圖式[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梁世紅;陳一;;含雙項表量定語偏正結構的語義理解因素[J];北方論叢;2010年01期
9 周瑩;;現(xiàn)代漢語雙賓結構研究綜述[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9年06期
10 鄒春玲;任偉萌;;“著”字構式的轉喻分析[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1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董秀芳;;句法構式與詞匯化[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2 嚴辰松;;英漢語雙及物構式對比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韓巍峰;主題與主題標記結構的語序類型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李云靖;北京話音節(jié)發(fā)音的時間結構[D];南開大學;2010年
4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李青;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朱懷;概念整合與漢語非受事賓語句[D];吉林大學;2011年
7 莫啟揚;語言中的時間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學;2011年
8 吳淑瓊;基于漢語句法結構的語法轉喻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陳勇;漢語數(shù)量范疇及其非范疇化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10 謝白羽;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比較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潔;現(xiàn)代漢語回聲拷貝式“A就A”結構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王彩利;“N的V”的構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吳云娣;雙及物結構的構式語法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胡學群;英語致使—位移構式的認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志軍;基于認知的現(xiàn)代漢語雙賓句式教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趙麗哲;“S比NP還NP”構式的認知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7 尹吉;“把+N+Vv”結構的語義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李穎;基于空間參照框架理論的英漢存在構式對比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9 汪國菊;英語動結構式的事件框架結構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娟娟;現(xiàn)代漢語存現(xiàn)句的構式語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潔;;轉喻壓制及其在英語雙及物動詞中的表現(xiàn)[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祖人植;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研究思路述評——從語言共性與個性的視角[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3 錢旭菁;;漢語語塊研究初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4 韓敬體;;全面反映漢語詞匯發(fā)展的新面貌——談第5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收詞問題[J];辭書研究;2006年01期
5 Joseph H.Greenberg;陸丙甫;陸致極;;某些主要跟語序有關的語法普遍現(xiàn)象[J];國外語言學;1984年02期
6 林書武;注意語言事實的描寫——《語言》雜志征求語言描寫報告[J];國外語言學;1997年03期
7 沈家煊;轉指和轉喻[J];當代語言學;1999年01期
8 劉丹青;漢語中的框式介詞[J];當代語言學;2002年04期
9 朱德熙;與動詞“給”相關的句法問題[J];方言;1979年02期
10 文煉;;漢語的結構特點和語法研究[J];淮北煤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劉宏帆;;“把”字句的習得研究及其教學——基于中介語語料庫的研究[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趙長才;漢語述補結構的歷時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席留生;“把”字句的認知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3 孟凱;現(xiàn)代漢語“X+N_(役事)”致使復合詞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耀廷;;主謂句句式的交叉及其歸類[J];思想戰(zhàn)線;1989年04期
2 宋擎柱;;當心句式雜糅[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2年09期
3 趙平安;試論銘文中“主語+之+謂語+器名”的句式[J];古漢語研究;1994年02期
4 齊滬揚;表示靜態(tài)位置的狀態(tài)“在”字句[J];漢語學習;1999年02期
5 陳景元;“VO_1要VO_2”句式的韻律結構與重音分布[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6 周敏莉;朱玲君;;固化的“不要緊”探析[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7 宋玉柱;也談“連動式”和“兼語式”——和張靜同志商榷[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02期
8 陸世光 ,李培元;雙賓語句式初探[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02期
9 宋玉柱;說“起來”及與之有關的一種句式[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0年01期
10 陳夢韶;談古漢語“惟……是……”三種句式[J];語文學刊;198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PI勇;;談唐詩之吟誦丨以臺灣詩社之吟調(diào)為例[A];吟誦經(jīng)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年
2 謝英;;關于“NP+不+X+誰+X”句式[A];福建省辭書學會2004年學術研討會交流材料[C];2004年
3 趙明慧;;也談“復合動趨式+賓語”句式[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劉楚群;;論現(xiàn)代漢語中非典型連動句式“V起來+AP”[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鐘明榮;謝雙園;;主觀性和“還NP呢”句式[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熊學亮;;構式的輻射[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李蕊;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助詞“著”的選項與排序[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8 欒育青;;兩種“給”字句在語用上的不同[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三輯)[C];2008年
9 杝菘霖;曹逢甫;;臺pc閩南姙、華姙程度副奮“生”的姙├叢碵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席留生;;漢語兼語句與英語SVOC結構的對比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池莉;沉下去浮上來[N];人民日報;2004年
2 黃集偉;偷棵菜送給2010[N];南方周末;2010年
3 韓石山;近三十年來漢語句式的倒流現(xiàn)象[N];文學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何東平 邢兆遠 吳小京;見證韓國“漢語熱”[N];光明日報;2005年
5 曉郁;善待母語[N];江西日報;2004年
6 徐家永;要注意三種特殊否定句的使用[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7 浙江師范大學教授 浙江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蔡偉 浙江師范大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碩士研究生 俞丹;方法陳舊緣于對寫作認識的模糊[N];中國教育報;2008年
8 裴蕾;從“繁體字提案”說開去[N];四川日報;2008年
9 本報實習記者 栗溶 圖格拉格;網(wǎng)絡語言正在不經(jīng)意間進入你的生活[N];呼和浩特日報(漢);2009年
10 劉永耕;王力《古代漢語》“休”字注釋商榷[N];語言文字周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加勇;隆回湘語動詞句式及其配價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吳平;漢語部分句式的形式語義分析[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3 郭圣林;現(xiàn)代漢語若干句式的語篇考察[D];復旦大學;2004年
4 盧惠惠;古代白話小說句式運用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5 申敬善;現(xiàn)代漢語“在”字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6 石彥霞;《紀效新書》句法專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7 王文格;現(xiàn)代漢語形謂句優(yōu)先序列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8 李晟宇;呢字疑問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張立平;關于形態(tài)變化對語序及主語脫落影響的歷時性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10 路廣;《法言》詞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葉林;邵陽方言雙賓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胡袁園;“有”字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3 沈俏璐;舟山方言句法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4 趙麗紅;由“V給”引起的兼語式及相關句式的句法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彥杰;“寧可”句式的語義選擇原則及其語篇否定功能[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
6 殷潤林;自貢方言語法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呂建軍;“NPL+V+著+NP”句式的語義辨析及生成機制[D];四川大學;2006年
8 鄭堯;動結式的語用解釋及其進入相關句式的原因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朱玨;“即使……,,也……”復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10 于麗麗;現(xiàn)代漢語形式動詞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817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481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