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際代詞與非人際代詞的對立看語體分類
本文關(guān)鍵詞:由人際代詞與非人際代詞的對立看語體分類 出處:《當代修辭學》2013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人際代詞 非人際代詞 現(xiàn)場性 互動性 傳信性 語體分類
【摘要】:本文嘗試從元話語角度討論人稱代詞與語體分類的關(guān)系。依據(jù)所指是否直接參與現(xiàn)場話語交際,人稱代詞可分為人際代詞和非人際代詞,它們的最大區(qū)別在于人際代詞具有人際功能而非人際人詞沒有。人際代詞的人際性主要表現(xiàn)為現(xiàn)場性、互動性和傳信性,這三個因素的不同組合與人際代詞的隱現(xiàn)和用頻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guān)性:人際代詞使用頻率高的語篇往往具有高現(xiàn)場性,反之則低;人際代詞中的聽者介入語、言聽者合稱語("咱、咱們")使用頻率高的語篇往往具有高互動性,反之則低;在低現(xiàn)場性、低互動性的語篇里,如果人際代詞里的第一人稱代詞使用頻率高,則往往具有高傳信性,反之則低。據(jù)此,可以劃分出不同的語體類別。
[Abstract]:......
【作者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分類號】:H146
【正文快照】: *本文初稿曾于交叉視野中的語體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2012年7月,復旦大學)上宣讀,第二稿曾于當代語言科學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2012年10月,江蘇師范大學)上宣讀。此次發(fā)表前承匿名審稿人提出非常中肯的修改意見,特此致以謝忱。錯誤之處概由筆者負責。漢語學界對人稱代詞的研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白建軍;;少一點“我認為”,多一點“我發(fā)現(xiàn)”[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2 張伯江;認識觀的語法表現(xiàn)[J];國外語言學;1997年02期
3 朱曉農(nóng);親密與高調(diào)——對小稱調(diào)、女國音、美眉等語言現(xiàn)象的生物學解釋[J];當代語言學;2004年03期
4 方經(jīng)民;現(xiàn)代漢語第三人稱代詞指稱及其語境制約——兼與日語第三人稱代詞比較[J];當代語言學;2004年03期
5 付曉麗;徐赳赳;;國際元話語研究新進展[J];當代語言學;2012年03期
6 唐正大;關(guān)中方言第三人稱指稱形式的類型學研究[J];方言;2005年02期
7 秦朝暉;;祭文中千年絕調(diào)——從文本層次論談《祭十二郎文》[J];名作欣賞;2006年08期
8 錢念孫;論日記和日記體文學[J];學術(shù)界;2002年03期
9 辛斌,陳騰瀾;語篇的對話性分析初探[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9年05期
10 付曉麗;;元話語視角的英漢旅游語篇人際代詞分析[J];外語藝術(shù)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秀明;漢語元話語標記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鄒清華;學術(shù)論文中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琳;;《紅樓夢》敘事元話語及其模式構(gòu)建[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陳榮澤;;近十年漢語方言研究的新發(fā)展[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3 彭宣維;;現(xiàn)代漢語名詞詞組中的指別成分系統(tǒng)及其語序[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4 艾懿;張靜平;;小說人物間的對話——作者與讀者的“交談”——《卡斯特橋市長》中方言標記的使用[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2期
5 陳穎;;四川方言親屬稱謂的特點[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6 俞小海;;法學研究中實用主義進路之提倡——理查德·A·波斯納的理論及對中國的啟示[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7 鄒妍;;漢語方言中的“崽”后綴[J];長沙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8 韋忠生;;新聞語篇的對話性——基于對人民幣匯率報道的批評性話語分析[J];長沙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9 湯斌;;新聞語篇中推斷證素的語篇特征研究——以英語疫情新聞文本為例[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1年09期
10 陳穎;蔡崢;;小議副詞“真”和“很”[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郭云忠;;法學實證研究的種類及其地點選擇[A];第四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8年
2 郭云忠;;《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的話語變遷[A];第五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9年
3 應學鳳;;現(xiàn)代漢語單音節(jié)反義詞音義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朱曉鳳;;“一般說來”的語用分析[A];第五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中黎;中國百年日札寫作教育與教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師敏;圓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對日本文化的影響[D];西北大學;2011年
6 李青;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白云飛;規(guī)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張慧麗;漢語方言變韻的語音格局[D];北京大學;2011年
9 李楓;英語評論附加語的評價意義及其動因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10 樸錦海;漢韓頻率副詞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姍姍;系統(tǒng)功能理論視閾下的“X是X”結(jié)構(gòu)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馬曉晨;元話語理論的應用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3 仝秋紅;博愛方言的代詞系統(tǒng)[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敏;開封方言估測類語氣副詞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5 王蕾;英語政治新聞的言據(jù)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寶柱;“本文+動作動詞”漢英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趙巍巍;英漢篇章回指分布特征對比分析[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8 張永哲;鳳翔方言代詞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任惠慧;Because引導的原因句的主觀性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10 戈金霞;高中英語教師課堂元話語研究[D];漳州師范學院;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龍根;語力概念與意義表征[J];東北師大學報;2005年03期
2 林偉;論英語人稱代詞的所指關(guān)系及意義[J];東北師大學報;1994年01期
3 Joseph H.Greenberg;陸丙甫;陸致極;;某些主要跟語序有關(guān)的語法普遍現(xiàn)象[J];國外語言學;1984年02期
4 廖秋忠;;《語氣與情態(tài)》評介[J];國外語言學;1989年04期
5 孫朝奮;《虛化論》評介[J];國外語言學;1994年04期
6 朱曉農(nóng),夏劍欽;上海音系[J];國外語言學;1996年02期
7 張伯江;認識觀的語法表現(xiàn)[J];國外語言學;1997年02期
8 陶紅印;試論語體分類的語法學意義[J];當代語言學;1999年03期
9 徐赳赳;;關(guān)于元話語的范圍和分類[J];當代語言學;2006年04期
10 梁少蘭;葛廣純;皇甫衛(wèi)華;王嶸;彭帆;;人稱代詞在中外醫(yī)學作者撰寫的英文醫(yī)學科研論文前言部分中的使用[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6年2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黃科安;知識者的探求與言說[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2 盧惠惠;古代白話小說句式運用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3 彭利貞;現(xiàn)代漢語情態(tài)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曉玲;;網(wǎng)絡廣告及其語用研究[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9年05期
2 王璞;;網(wǎng)絡寫作的文本變革與創(chuàng)造[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3 陳海慶;;文學語篇的語用學闡釋:互動性及其取效行為[J];外語教學;2009年01期
4 李琳;;大學語文教學互動策略探討[J];青海師專學報;2007年03期
5 王曉鈞;;互動性教學策略及教材編寫[J];世界漢語教學;2005年03期
6 王進;;改革現(xiàn)代漢語課堂教學 增強學生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2期
7 李燕;賈放;;“互動假說”與語言課堂教學互動策略及效用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07年S1期
8 柴改英,任大玲;語篇的互動性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9 韓曉明;;偶對思維與漢語的互動性特征[J];語文知識;2009年01期
10 何蘭;;答許國璋先生關(guān)于索緒爾下棋的比喻的質(zhì)疑[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謝凱;;略談共青團工作應用寫作教學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的互動性[A];貴州寫作學會2002年學術(shù)年會交流論文文集[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地委黨校 麥麗開·圖爾蓀;雙語教學的課堂教與學的互動性[N];喀什日報(漢);2009年
2 左健邋沈衛(wèi)娟;聚焦在學科前沿最重要的問題上[N];中國教育報;2007年
3 李華;運用信息技術(shù) 促進寫作教學[N];光明日報;2007年
4 記者閆松;首屆“中華誦”夏令營八月中旬舉辦[N];大眾科技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麗艷;口語交際中的話語標記[D];浙江大學;2005年
2 趙學德;人體詞語語義轉(zhuǎn)移的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金帥;小組共同學習模式的效果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5年
2 張玉婷;漢語會話他啟自修型修正的互動性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蓋黎莉;語篇中的互動性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4年
4 馬賓;對等翻譯的虛擬性[D];蘇州大學;2006年
5 陳薇;一種現(xiàn)場描寫方式[D];吉林大學;2008年
6 潘曉霞;中級漢語聽力課課堂互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張雨薇;韓國中學課堂教學提問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8 呂吉寧;“有”字句的語法化考察[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9 景秀輝;廣告中的性別身份建構(gòu)[D];蘇州大學;2005年
10 劉云秋;從話語分析理論視角透視廣告文體[D];黑龍江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3539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353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