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語言能力水平是可比的——Can do理念對漢語能力標準的意義
本文關鍵詞:人的語言能力水平是可比的——Can do理念對漢語能力標準的意義 出處:《語言文字應用》2013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漢語能力標準 交際語言能力 can do理念 跨語言 可比
【摘要】:本文從制訂"漢語能力標準"立論。語言能力是人類普遍具有的能力,而人的語言能力水平是可比的,盡管人們的語言不同,兩個人的語言能力不一定完全相同,個體的聽、說、讀、寫技能也不一定平衡。人的語言行為所表現(xiàn)出的語言能力,是can do即"能做某事"的能力,是完成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需要完成的語言任務的能力。語言能力標準又稱語言能力量表,是對語言使用者和學習者的語言能力水平的系統(tǒng)描述。語言能力標準主要描述"能做某事"即完成語言任務的語言能力,而不是只描述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語言能力標準是跨語言的,互相之間是可比的。
[Abstract]:......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考試處;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漢語應用能力標準與測試的理論基礎與應用研究”(GFA097008)資助
【分類號】:H193
【正文快照】: 緣起2008年以來,教育部和國家語委主持研制“漢語能力測試”(HNC),重點任務之一是制訂“漢語能力標準(討論稿)”(http://www.hnc.org.cn/2011-07-27)。語言能力標準又稱語言能力量表,是對語言使用者和學習者的語言能力水平的系統(tǒng)描述。語言能力標準的核心概念是語言能力,因此,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月芳;陳寶國;;雙語跨語言的句法啟動[J];心理科學進展;2009年01期
2 劉頌浩;;對外漢語聽力教學新模型[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3 ;誠邀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參加跨語言、跨文化讀寫與交流國際研討會[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4 安妮·卡特勒 ,宮琪;跨語言心理語言學[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6期
5 戚國輝;;兒童被動結構習得的跨語言對比研究及其啟示[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6 榮晶;;跨語言視覺下的漢語口語中拷貝式右置句[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原蘇榮;陸建非;;漢英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篇章銜接功能比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8 南成玉;;韓漢英視覺器官隱喻的認知研究[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9 應學鳳;;指示代詞語音象似性的跨語言考察[J];漢語學報;2010年03期
10 戴慶廈;;跨語言視角與漢語研究[J];漢語學習;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韌之;;拓撲學及其理論框架下的語言比較[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戴慶廈;;漢藏語研究中的幾個理論問題[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前沿論叢(下卷)[C];2007年
3 劉金明;;對比修辭學及其研究新視角[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4 郭稷;呂雅娟;劉群;;一種有效的基于Web的雙語翻譯對獲取方法[A];第四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5 ;語言理論的新發(fā)展——2004·學術前沿論壇北京市語言學會專場綜述[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6 孫德金;;語言研究:拓展與突破——“2007·學術前沿論壇”北京市語言學會分論壇綜述[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前沿論叢(下卷)[C];2007年
7 丁研;李福印;;漢語情感詞范疇:一項實證及對比研究[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8 姜志芳;;從一詞多義現(xiàn)象看認知語言學對意義的構建[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9 王勇;;論語言類型學研究中的解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10 廖海宏;;集合式網(wǎng)絡詞典中詞條的文化信息建構[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劉丹青;開采民族語言研究“寶礦”[N];中華讀書報;2008年
2 沈則瑾;世界翻譯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辦[N];經(jīng)濟日報;2008年
3 彭德倩;世界翻譯大會在滬開幕[N];解放日報;2008年
4 張衛(wèi)國;語言經(jīng)濟學研究存在三個主要維度[N];光明日報;2009年
5 施旭;中國話語研究的發(fā)展策略[N];社會科學報;2006年
6 儲澤祥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儲澤祥:追求理論方法創(chuàng)新是核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7 柳斌杰;在中歐文學翻譯出版論壇上的致辭[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年
8 本報記者 柳文華;5縣通過三類城市語言文字評估[N];巴音郭楞日報;2010年
9 居峰 北京語言大學;國際漢語教育發(fā)展待鞏固“路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解海江;漢語編碼度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2 薛常明;英語母語者對漢語非賓格動詞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檢驗“非賓格陷阱假設”[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5年
3 薛常明;英語母語者對漢語非賓格動詞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宇;基于交際語言能力理論研究交替?zhèn)髯g中的社會語言能力[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2 迪拉熱·艾則孜;維吾爾族三語者語義表征的跨語言長時重復啟動實驗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3 伯冰;第二語言教學與評估標準綜述及建立漢語相關標準的設想[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4 曠書文;系詞呈現(xiàn)的跨語言及心理現(xiàn)實性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5 許振福;認知元認知策略與聽力測試表現(xiàn)的關系[D];山西大學;2007年
6 謝艷艷;跨語言解釋性相似視角下的廣告翻譯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9年
7 林鳳玉;普通話方音消解與方言語音變異[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思舒;一種多語言、多編碼的識別方法[D];南京大學;2012年
9 陳紫s,
本文編號:13499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349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