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時間副詞“一向”的詞匯化與語法化考探

發(fā)布時間:2017-12-22 00:25

  本文關鍵詞:時間副詞“一向”的詞匯化與語法化考探 出處:《語言研究》2013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一向 佛化漢詞 詞匯化 語法化 認知轉喻


【摘要】:表持續(xù)義時間副詞"一向"由先秦時期的同形偏正短語演化而來,先詞匯化為同形的佛化雙音形容詞,再語法化為同形的類副詞,進而形成為時間副詞。詞匯化的主要動因是早期佛經(jīng)漢譯過程中因佛經(jīng)詞義的直接灌注所致;語法化的動因主要有認知轉喻的、句法功能的和使用環(huán)境的。
【作者單位】: 南京審計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安徽大學文學院;
【基金】: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語雙音節(jié)介詞的詞匯化與語法化研究”(2012SJD74001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漢語非短語結構詞的詞匯化和語法化研究”(11YJA740052) 安徽大學研究生學術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漢語雙音節(jié)介詞的詞匯化與語法化研究”(yfc100034)
【分類號】:H146
【正文快照】: 一“一向”的詞匯化和語法化(一)“一向”的詞匯化“一向”在文獻中最早出現(xiàn)的年代是先秦,由數(shù)詞“一”和名詞“向”組合而成,,意為“同一個方向、方位或目標”,是個表空間概念的詞組。句法位置主要是用于動詞性成分之后,句法功能主要是充當方位補語。l)故為兵之事,在于順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梁曉虹;簡論佛教對漢語的影響[J];漢語學習;1992年06期

2 吳福祥;;關于語言接觸引發(fā)的演變[J];民族語文;2007年02期

3 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04期

4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論誘發(fā)漢語詞匯語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國語文;1995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武曦;;試論語言接觸引發(fā)的羌語對當?shù)貪h語的干擾[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3期

2 李煒;和丹丹;;清中葉以來北京話的“跟”及相關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3 高玲玲;張明;;語法化動因的再認識[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4 劉利紅;徐佳麗;;語法化的探討及對外語教學的應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5 丁慶剛;;古漢語“及”的語法化演變歷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6 閆文文;;也說“好歹”的語法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8期

7 郭璇;;“恨不得”的詞匯化動因與機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8 徐明星;;國內語法化研究評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9 董彥屏;;從認知角度看“被”字演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朱春秋;;“懶得”的同形異構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林璋;;“てしまぅ”的語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魏亮珍;;淺析《呂梁英雄傳》中的“給”[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鄧兆紅;;英漢指示代詞“的”與“that”的語法化對比[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王偉;周衛(wèi)紅;;試論語法化理論在對比語言學中的應用——以英漢語篇中替代類型之對比研究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周國輝;隋虹;;語言語境語法化作用的英漢語對比分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汪如東;;淺析“不差錢”[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7 楊成虎;;與語法化平行的音系變化連續(xù)統(tǒng)問題[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曲麗瑋;元刊雜劇復字詞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王春秀;現(xiàn)代俄語同義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邱磊;鄂東北江淮官話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張雷;黎語志強話參考語法[D];南開大學;2010年

9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朱琳;譯者為中心的多學科性翻譯理論建構[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麗萍;“不要太”結構的語法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王谷全;“看”與“l(fā)ook”的語法化對比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魏春妮;“一樣”結構的語義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伍凌;“可是”的虛化及三個平面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曹思海;《醒世姻緣傳》“被”字句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王曉輝;“彼此”的多角度分析[D];南昌大學;2010年

8 汪紅英;論讓步連接成分“固然”[D];南昌大學;2010年

9 劉文思;跨語言視角的現(xiàn)代漢語動量詞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10 鹿楹鑫;基于韓國人認知方式的初級階段“V+來/去”結構的教學設計[D];山東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述[J];古漢語研究;1990年02期

2 陳乃雄;;五屯話初探[J];民族語文;1982年01期

3 吳安其;語言接觸對語言演變的影響[J];民族語文;2004年01期

4 黃行;語言接觸與語言區(qū)域性特征[J];民族語文;2005年03期

5 梁敏;對語言類型變化的一些看法[J];民族語文;1995年06期

6 雒鵬;河州話語法——語言接觸的結果[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7 沈家煊;;“好不”不對稱用法的語義和語用解釋[J];中國語文;1994年04期

8 意西微色·阿錯;藏漢混合語“倒話”述略[J];語言研究;2001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孝斌;;語法化和詞匯化的共同作用——談VV的句法性質[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年04期

2 王福萍;;“舍得”的成詞過程淺析[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06期

3 王軍;;“有(一)點兒”的詞匯化與語法化[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年01期

4 胡斌彬;俞理明;;“再說”的詞匯化和語法化[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徐時儀;;“一味”的詞匯化與語法化考探[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06期

6 羅榮華;;“萬一”的語法化[J];宜春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7 張巖;;“進而”的詞匯語法化[J];語文學刊;2010年18期

8 楊成虎;么孝穎;;詞匯化中的虛詞問題[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9 郭璇;;“恨不得”的詞匯化動因與機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10 蘇婷;;淺談詞匯化和語法化兩種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在古漢語中的體現(xiàn)[J];青年文學家;201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國輝;;實用虛化 虛用實化——語法化與詞匯化的辯證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2 董秀芳;;句法構式與詞匯化[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3 劉芳;;“上去”的虛化進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4 汪如東;;淺析“不差錢”[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5 王世凱;;動賓式時量動詞“為期”的生成[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6 林璋;;“てしまぅ”的語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7 黃昌靜;;英漢雙及物構式引申機制對比[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8 周國輝;隋虹;;語言語境語法化作用的英漢語對比分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楊成虎;;與語法化平行的音系變化連續(xù)統(tǒng)問題[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10 鄒仁;;“了”、“卻”的語法化以及“了”、“卻”的替換[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福祥整理;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語言學篇)[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2 儲澤祥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儲澤祥:追求理論方法創(chuàng)新是核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謝曉明 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漢語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論語言學著作[N];中華讀書報;2008年

5 董秀芳 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法化研究:爭議與發(fā)展并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張驊;語言所舉辦兩場學術演講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7 ;發(fā)揮學科特色 創(chuàng)新理論體系[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8 引甫;頗具特色的語文工具書[N];光明日報;2007年

9 高山杉;“學術女超人”原來是“書皮黨人”[N];東方早報;2010年

10 丁帆;超越布斯[N];中華讀書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增霞;現(xiàn)代漢語連動式的語法化視角[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李秋楊;漢英思考類動詞語義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王品;人稱系統(tǒng)中詞匯與語法的互補[D];復旦大學;2011年

4 鄭玉榮;基于歷時學習者語料庫的中國英語專業(yè)學生詞匯與句法發(fā)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5 曾丹;反義復合詞形成演變的認知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6 韓春蘭;英漢運動事件語義編碼認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張維莎;公共政治話語中以術語為手段的掩飾委婉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8 陳寶勤;漢語詞匯的生成與演化[D];四川大學;2004年

9 張成進;現(xiàn)代漢語雙音介詞的詞匯化與語法化研究[D];安徽大學;2013年

10 陳麗;漢語轉折范疇的歷時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新軍;語法化中的重新分析機制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2 魏麗;偏義復詞的功能與認知探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張蕾;現(xiàn)代漢語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4 孫琦;《顏氏家訓》連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5 孟靜;Be going to結構規(guī)約含義的語法化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6 馬慧;唐以前“得”字及相關“得”字句的演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7 王韋皓;“據(jù)說”的詞匯化問題和相關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文星;使、叫、讓在現(xiàn)代漢語兼語句中的語法化[D];河南大學;2004年

9 駱美嬋;主謂插入語的考察[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10 朱艷霞;現(xiàn)代漢語因果連詞“X而”的詞匯化[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31776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31776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63b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