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話題標記的“有”
本文關鍵詞:作為話題標記的“有”
更多相關文章: “有+NP+VP”無主句 兼語式 有定標記 話題標記
【摘要】:本文基于原型理論和語法化理論,對"有+NP+VP"無主句中"有"的詞性和用法進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結論:"有+NP+VP"無主句不是兼語式,其中的"有"不是動詞而是語法標記;"有"提升NP的有定性,可以看作有定標記;通過"有"的引進介紹,NP成為一個新話題,"有"可以看作話題標記;"有+NP+VP"無主句與無定NP主語句的根本區(qū)別是語用功能不同,前者用于話題陳述,后者用于情景描述。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語言科技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利用豐富的語言學信息預測語音合成中的重音事件”(項目編號:11YJC740153)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利用豐富的語言學信息預測語音合成中的重音事件”(項目編號:20110491445) 江蘇省博士后科研資助項目“漢語語音合成中的重音事件預測”(項目編號:1002068C)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現(xiàn)代漢語元語言系列詞典”(項目編號:2010JDXM022)的資助
【分類號】:H146.3
【正文快照】: 零、引言“有”一直以來受到漢語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以往對“有”字結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作謂語中心語的“有”字句上。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有”字結構,即“有+NP+VP”無主句,如“有一位客人來了”!坝小痹谶@種結構中的用法不同于一般的“有”字句。黎錦熙(200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張新華;;與無定名詞主語句相關的理論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2 游汝杰;現(xiàn)代漢語兼語句的句法和語義特征[J];漢語學習;2002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道流;指稱、陳述理論及其對上古語法研究的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2 姜紅;;具體名詞和抽象名詞的不對稱現(xiàn)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3 范振強;肖治野;;雙重否定:否定之否定[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4 袁健惠;;先秦漢語受事前置句類型及其句法語義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何繼軍;;《祖堂集》“有”起首的“有NP+VP”句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6 楊增宏;;甲骨文會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7 祁慶倩;;現(xiàn)代漢語心理動詞的內(nèi)部時間結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8 楊曉黎;;傳承語素:漢語語素分析的新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9 施發(fā)筆;試論《水滸傳》介詞避復的技巧[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10 汪紅艷;開啟之功 創(chuàng)新之力——略論漢語語法學的草創(chuàng)與革新[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波;姬東鴻;孫程;呂晨;;基于特征結構的漢語主謂謂語句語義標注研究[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2 沈家煊;;“名動詞”的反思:問題和對策[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3 陳立民;;語言的結構和結構的轉(zhuǎn)化——句子生成初論[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4 欒育青;;兩種“給”字句在語用上的不同[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三輯)[C];2008年
5 李影;付莉;;韓國中小學生“是”的錯序偏誤分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6 陳昌來;;特殊動詞的句法語義屬性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7 張思潔;;形合與意合的哲學思辨[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8 王仁強;;漢英詞典詞類標注與譯義的對稱性研究——兼評《ABC 漢英大詞典》的詞類標注與譯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9 周紅紅;;外來詞的界定[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姬云鵬;劉裕昆;王寧川;;《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6版》譯文商榷舉隅[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唐樹華;有些隱喻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李紅梅;韓國語范圍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曹芳宇;唐五代量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元蓮仙;漢韓語言對比研究及在對韓漢語教學中的應用[D];南開大學;2010年
9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王用源;漢語和藏語復音詞構詞比較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丹;英漢遠近指示語的對比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蘇珊珊;俄漢語直線型空間維度詞的對比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黃雪;俄漢語詞匯理據(jù)性對比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吳藝彬;俄語三價動詞的語義配價與句法模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宋文平;現(xiàn)代漢語“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高健;與“半”相關格式的量范疇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構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顧倩;現(xiàn)代漢語否定副詞“不”“沒(沒有)”“別”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呂冀平;;兩個平面,兩種性質(zhì):詞組和句子的分析[J];學習與探索;1979年04期
2 唐翠菊;從及物性角度看漢語無定主語句[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03期
3 張靜;“連動式”和“兼語式”應該取消[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7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子朗;;關于使動、意動用法的幾個提法[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年06期
2 童山東;;“有(無)十名十動”句式不應劃入兼語式[J];云夢學刊;1980年03期
3 托乎提·巴海 ,路石;關于兼語式句子及其翻譯[J];語言與翻譯;1986年04期
4 楊洪升;談古代漢語中的使動式[J];北方論叢;1998年06期
5 張偉;;關于兼語式的二元性與二分法[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Z1期
6 邢欣;;論兼語式的深層結構[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1984年01期
7 周楚庠;古漢語意動用法之再討論[J];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85年02期
8 金弓;;淺談“兼語式”與“主謂詞組作賓語”的區(qū)別[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S1期
9 黃鵬;;試談兼語式的歸屬問題[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1988年01期
10 賈慶閣;;兼語式研究述評[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198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席留生;;漢語兼語式和英語SVOC結構的對比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邢欣;;時態(tài)限制詞在區(qū)分不同句型方面的作用——以兼語式與小句做賓語句的區(qū)別為例[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3 張建理;;英漢直接致使移動句對比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孫道功;;基于標注語料庫的兼語句語義結構模式研究[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席留生;;漢語兼語句與英語SVOC結構的對比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陳治安;蔣宇紅;;英漢小句中語言結構的順序象似性研究[A];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第五屆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李香玲;漢語兼語式的語義重合與話語功能的認知語法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2 費惠彬;漢日話題對比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3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黎崗;重慶話口語中話題的結構與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5 繆俊;現(xiàn)代漢語句嵌結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陳秀娟;致使義的漢語兼語句和英語復合賓語句的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成鎮(zhèn)權;論現(xiàn)代漢語中的兼語式[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陳磊;有無類兼語式及相關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東全;淺析維吾爾語中的兼語式[D];新疆師范大學;2011年
4 安豐存;英語SVOC句式與漢語兼語式對比[D];延邊大學;2003年
5 趙麗紅;由“V給”引起的兼語式及相關句式的句法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岳守雯;兼語式復合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楊莎;英語復合賓語與漢語兼語式及相關句式的語法對比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8 辛世霞;現(xiàn)代漢語連動式兼語式復合詞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周敏莉;新邵寸石方言“子”和“唧”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10 馮桂華;普通話與都昌方言話題句的比較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2905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290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