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論視角下對《紅樓夢》中人稱指示語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順應論視角下對《紅樓夢》中人稱指示語的研究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人稱指示語(person deixis)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小覷,恰當?shù)厥褂萌朔Q指示語是人類社會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和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語用學的研究領域,人稱指示語與地點指示語、時間指示語、篇章指示語、社會指示語等關系密切,在各類指示語中,人稱指示語占據(jù)著核心與主體地位。人稱指示語是指對編碼于言語活動中的參與者或相關角色的符號指稱,通過公開或隱含的人稱代詞把話語中涉及的人或物與說話人、聽話人以及說話人、聽話人以外所涉及的人聯(lián)系起來,表明彼此之間的關系。人稱指示語的基本分類區(qū)別于一般語法意義上的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還包括人稱代詞和身份語。所謂身份語是指用以表示人物身份的代名詞,包括敬語、謙詞、親屬稱謂、表示社會地位以及家庭地位的名詞短語等等。人際交往中,身份語必不可少,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正確恰當?shù)厥褂蒙矸菡Z,會起到良好的交際效果,反之,會影響交際效果,達不到預期的交際目的。 近年來,國內(nèi)外的學者如J·Lyons(1977)、 Charles J·Fillmore(1977)、S·C·Levinson(1983)、以及呂叔湘(1985)、何自然(1988)、何兆熊(1989)等從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方法論對人稱指示語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舊缺乏足夠的系統(tǒng)性與理論性。且以往的研究多局限于從語義區(qū)別、功能辨析和語用原則的角度對人稱指示語的使用進行研究,并未深入探究人們使用人稱指示語的原因。而這個深層次原因就涉及到了語境的關聯(lián)、客體順應的結構性、動態(tài)語境的生成和順應過程的意識凸顯程度的變化。 順應論是語用學研究領域中相對的新理論!绊槕崩碚撌怯蓢H語用學會(IPrA)秘書長Jef. Verschueren于1987年在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Adaptation中提出,并于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對此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完善。這種新的理論不同于以往英美傳統(tǒng)學派所倡導的語用學理論。傳統(tǒng)的語用學認為語用學是一門語言學科或者將其列為跨學科研究,其研究主要從社會或者認知的角度進行。而這兩種各有所側重的研究都未能全面地、整體地對語用學進行認識和反應,未能解決語用學界長久以來界定模糊、范圍過于寬泛的問題。而Jef. Verschueren提出的順應論則一改以往單純將語用學歸為同語音學、語義學、句法學等等相等地位的單一學科,順應論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和途徑來考察語言的使用,從人類與社會、語言、文化等的關系出發(fā),將語用“綜觀”作為其核心內(nèi)容,將語言的使用過程視為是語言選擇和順應的過程。所以考察語言使用必須“從認知、社會、文化的綜合角度將語言現(xiàn)象與其行為的語言使用聯(lián)系起來”。 本文擬對《紅樓夢》一到四十回中人稱指示語的使用特點從順應論的角度進行分析,從動態(tài)的交際語境中全面地考察人稱指示語使用的目的以及其產(chǎn)生的深層次原因。十八世紀中國社會上所流行通用的民族共同語匯在《紅樓夢》中有所體現(xiàn)并被廣泛地使用,幾乎囊括了社會的各個階層所使用的語言。這一部經(jīng)典巨著涉及主要四個大家族,涵蓋繁復的稱謂關系,除了家族之間的親屬稱謂,還有眾所仆人與其主子之間的稱謂(可以歸為親屬稱謂的泛稱)。其大量的語言詞匯有利于動態(tài)地研究近代人稱指示語的使用。鑒于《紅樓夢》所涉及的人物眾多,本文所選取的人稱指示語主要涉及親屬稱謂方面。從語言現(xiàn)實層面、社會習俗層面和心理動機方面著手,運用順應理論對人稱指示語進行深入研究。 順應論自引進中國以來已有近二十余年的歷史,國內(nèi)研究者多將此理論應用到翻譯、文學、跨文化交際、語用策略、語碼轉(zhuǎn)換、二語習得與教學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順應可根據(jù)不同的語境、不同的語言結構、不同的語言使用主體、不同的文化背景而變化,以達到最大限度地滿足交際雙方的需要。原文代詞和身份語的語用轉(zhuǎn)換是比較難以處理的,,因此在英漢兩種語言中要對人稱指示語進行語法形式的合理轉(zhuǎn)換,使兩種文體中相應的人稱指示語在特定語境和語用實踐中實現(xiàn)表意明確,邏輯合理的轉(zhuǎn)換。作為一部“文化小說”,《紅樓夢》中所體現(xiàn)的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不同于外國文學作品的,使用的人稱指示語不能單一從文化、社會地位角度進行簡單研究。因此,從順應論角度進行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且必要。本文擬從順應論的角度對《紅樓夢》中前四十回中人稱指示語的特點進行研究,探討順應論在人稱指示語中的應用。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13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潔;;英漢人稱指示語的語用共性[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15期
2 吳塔娜;;蒙語人稱指示語語用功能(英文)[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09年12期
3 鄭紅艷;;漢語復數(shù)第一人稱指示語用法探析[J];韶關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4 林斌;;人稱指示語的認同功能[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韓蕓;;人稱指示語違反合作原則的理據(jù)探究[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李超;;從《圍城》中看人稱指示語[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7 楊麗;;論英漢人稱指示語中的“反先用”現(xiàn)象[J];時代文學(上半月);2011年08期
8 易傳武;;人稱指示語的非常規(guī)性用法的順應研究[J];商業(yè)文化(上半月);2011年10期
9 張憲濤;;人稱指示語的模糊現(xiàn)象透視[J];科技信息;2011年30期
10 佟福奇;;人稱指示語的交際特征[J];社會科學家;201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林書勤;;第一人稱指示語的語用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曉光;俄漢人稱指示語對比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2 劉曉;兒童文學中的人稱指示語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3 姚蕾;英漢人稱指示語社交表達的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4 沈力;《紅樓夢》中人稱指示語的語用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5 馮建文;英漢人稱指示語的社會語用功能對比分析[D];上海海事大學;2007年
6 易傳武;《紅字》中人稱指示語非常規(guī)性用法的順應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7 孫瑤;人稱指示語語用視點選擇與身份構建[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年
8 張媛媛;漢語立法文本中人稱指示語的英譯[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9 閆杰;英漢人稱指示語的語用功能對比分析[D];遼寧大學;2012年
10 李浩;人稱指示語轉(zhuǎn)換移情與離情的順應性研究[D];渤海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2582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258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