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法化角度看漢語詞性論爭問題——以“是”為例
本文關鍵詞:從語法化角度看漢語詞性論爭問題——以“是”為例
更多相關文章: 語法化 系詞 動詞 體詞性 謂語 發(fā)展研究 馬氏文通 重要地位 張志公 黎錦熙
【摘要】:正自《馬氏文通》以來,詞類研究在漢語詞匯、語法研究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從歷時和共時兩個層面劃分,具體詞性研究又應該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具體詞詞性歷史發(fā)展研究;二是具體詞詞性平面描寫研究。漢語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在具體詞詞性平面描寫研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爭論往往忽略了二者的聯(lián)系。本文以"是"為例,探討詞性論爭問題。一、歷史論爭關于系詞的詞類屬性,各家觀點不一。①實詞說。黎錦熙認為系詞附屬于動詞;陳承澤、楊樹達把系詞列為動詞的一類;呂叔湘認為"為、是、有、似"等系詞作為動詞"簡直算不上活動"的一類;張志公認為系詞是動詞的附類;丁
【作者單位】: 河北金融學院基礎部;
【分類號】:H146
【正文快照】: 自《馬氏文通》以來,詞類研究在漢語詞匯、語法研究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從歷時和共時兩個層面劃分,具體詞性研究又應該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具體詞詞性歷史發(fā)展研究;二是具體詞詞性平面描寫研究。漢語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在具體詞詞性平面描寫研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爭論往往忽略了二者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寶林;關系動詞的鑒定標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宗菊;;“用”引導的工具成分和材料成分小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2 王素改;;話題是一種語用到語法的投射[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3 楊帆;;范曉教授“三個平面”研究概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4期
4 季艷;;“打算”的句法、語義、語用特征淺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5 張穎;對復謂結構中“引陪式”的再認識[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S1期
6 王紅生;;試論古漢語語序[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7 年玉萍;;探析“NP了”的語法、語義、語用特征[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張興旺;;現(xiàn)代漢語標志型被動句的語用分析[J];包頭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9 馬德全,張興旺;動詞與介詞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J];本溪冶金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4期
10 田穗;侯天慶;;漢語語序制約因素間配位動因再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影;付莉;;韓國中小學生“是”的錯序偏誤分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2 王學森;;新興的“被××”結構考察[A];創(chuàng)新驅動,加快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發(fā)展——吉林省第七屆科學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李青;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朱懷;概念整合與漢語非受事賓語句[D];吉林大學;2011年
4 方清明;現(xiàn)代漢語名名復合形式的認知語義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5 阮氏黎心;漢越人體名詞隱喻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烏吉斯古冷;蒙古語標準音朗讀語句語調的起伏度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7 李香玲;漢語兼語式的語義重合與話語功能的認知語法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8 余成林;漢藏語系語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孟德騰;現(xiàn)代漢語嵌入式預制語塊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林新宇;漢語和韓國語話題句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文平;現(xiàn)代漢語“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構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韋寧杰;插入語的主觀性探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張友學;句首介詞“在”的隱現(xiàn)及其對外漢教學的啟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林琳;“代詞+(的)+名詞”結構中“的”字隱現(xiàn)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嚴偉劍;疑問代詞“怎么”“怎樣”“怎么樣”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劉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關變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姜丹丹;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插入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龔晶晶;“比N還N”格式探析[D];湘潭大學;2010年
10 伍凌;“可是”的虛化及三個平面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陸儉明!100871;“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法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覃曉航;;壯語動詞語法化探因[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2 李永;;漢代以后的語法環(huán)境與動詞的語法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06期
3 劉文正;;“是”的詞性歸屬[J];長江學術;2009年02期
4 陶振偉;;“拿”的語法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5 肖亞麗;;侗語動詞的語法化考察[J];貴州民族研究;2008年05期
6 李永;;漢語語序的歷史變化對動詞語法化的影響[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年01期
7 李慧敏;判斷詞“是”語法化研究簡述[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8 王玨;;現(xiàn)代漢語“作為”及其語法化歷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9 朱福妹;馬貝加;;副詞“旋”的產生及其發(fā)展[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10 馮青青;陳建敏;;從語音學的角度論證“把”字句的語法化過程[J];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S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國輝;隋虹;;語言語境語法化作用的英漢語對比分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周國輝;;實用虛化 虛用實化——語法化與詞匯化的辯證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3 鄭新夷;;國外嬰兒動詞習得的研究范式[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三卷)[C];2010年
4 史金生;胡曉萍;;動詞帶“著”的“把”字結構[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5 王建設;;從明清閩南方言戲文看“著”的語法化過程[A];福建省語言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鄒仁;;“了”、“卻”的語法化以及“了”、“卻”的替換[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7 張軍;;藏緬語系詞判斷句的類型特征[A];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第10屆學術討論會摘要集[C];2010年
8 趙學德;;論語法化術語譯名的標準化[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9 高蕊;;從認知角度談“來”字的語法化——從上古到現(xiàn)代的歷時考察[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10 王偉;周衛(wèi)紅;;試論語法化理論在對比語言學中的應用——以英漢語篇中替代類型之對比研究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福祥整理;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語言學篇)[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2 王路;“一‘是’到底”成大道[N];中華讀書報;2011年
3 朱文獻;名詞、動詞、形容詞的誤用[N];語言文字周報;2011年
4 宋玉柱;“加以了”能說嗎?[N];光明日報;2001年
5 儲澤祥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儲澤祥:追求理論方法創(chuàng)新是核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6 畢節(jié)地區(qū)社科聯(lián) 潘雪;古代漢語句法舉要淺析[N];畢節(jié)日報;2010年
7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論語言學著作[N];中華讀書報;2008年
8 邵敬敏;消除歧義的手段——歧義總論[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9 張仲景國醫(yī)學院 沙恒玉邋沙濤;古醫(yī)籍中的語序變化[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10 郎錦華;“作”、“做”之辨[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解植永;中古漢語判斷句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2 肖婭曼;漢語系詞“是”的來源與成因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3 劉芳;幾組趨向動詞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 羅自群;現(xiàn)代漢語方言持續(xù)標記的比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張景霓;毛南語動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6 劉黎崗;重慶話口語中話題的結構與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7 張尹瓊;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D];復旦大學;2005年
8 覃東生;對廣西三個區(qū)域性語法現(xiàn)象的考察[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9 高增霞;現(xiàn)代漢語連動式的語法化視角[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SYEDA ARZOO RIAZ(阿珠);漢語與烏爾都語量范疇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彭吉軍;“X不X”結構的語法化考察[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2 段麗;漢語系詞“是”的主觀化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3 潘海峰;動后“上”的語法化過程和“V上”結構的句法語義問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4 陳虎;《宋書》副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薇;試論句尾“了”的語法意義[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6 張蕾;現(xiàn)代漢語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7 孫琦;《顏氏家訓》連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永華;語氣副詞“當然”的多角度考察[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9 馬慧;唐以前“得”字及相關“得”字句的演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10 李文星;使、叫、讓在現(xiàn)代漢語兼語句中的語法化[D];河南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2543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254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