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聊齋俚曲》中的正反疑問句考察

發(fā)布時間:2017-11-28 13:29

  本文關鍵詞:《聊齋俚曲》中的正反疑問句考察


  更多相關文章: 《聊齋俚曲》 正反問句 歷史演變


【摘要】:本文從共時和歷時兩個層面入手,對清初山東中西部方言的代表作品《聊齋俚曲》中主要的正反疑問句進行了全面的描寫和分析,力求得出其發(fā)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從而探求正反問句系統(tǒng)的歷史演變特點。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分類號】:H141
【正文快照】: 清初淄川人蒲松齡創(chuàng)作的《聊齋俚曲》,是用比較地道的明清時期的淄川方言寫成的說唱故事集,共計60余萬字。本文試圖通過對《聊齋俚曲》中的正反疑問句的考察,探求明清時期山東方言中正反疑問句系統(tǒng)所發(fā)生的一些重要變化。正反疑問句是并列說出正反兩個方面,讓人選擇回答的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李思明;;正反選擇問句中否定詞發(fā)展初探[J];安慶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1期

2 張樹錚;山東省壽光方言的助詞[J];方言;1995年01期

3 李焱;《醒世姻緣傳》正反疑問句研究[J];古漢語研究;2003年03期

4 徐時儀;否定詞“沒”“沒有”的來源和語法化過程[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李焱;《醒世姻緣傳》語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3年

2 岳立靜;《醒世姻緣傳》助詞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娟;;《世說新語》“以”字處置式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3期

2 張家合;;元刊雜劇的疑問詞語[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3 楊春冉;楊青云;;指代詞“人家”的指稱功能及修辭效果[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09期

4 楊春冉;楊青云;;指代詞“人家”的指稱功能及修辭效果[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11期

5 陸婷雅;;三國志平話中的把字句和將字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6 高玉潔;;《清平山堂話本》中的處置式[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7 時昌桂;;介詞“替”的用法及虛化歷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8 李振中;肖素英;;現代漢語結構助詞“的”來源問題研究[J];北方論叢;2008年03期

9 程愛俠;;中古前期漢語被動句的結構特點和使用情況[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10 馮煒;;《唐律疏議》問答體疏證特指問句探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1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馮煒;《唐律疏議》問答體疏證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余成林;漢藏語系語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宋桔;《語言自邇集》的文獻和語法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9 卜雅娜;明清以來漢語介詞的演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云峰;北京話介詞史(1750-1950)[D];蘇州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佳;淺析《訓世評話》中的兼語句[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琪;留學生對漢語“誰”的非疑問用法的習得研究——語料庫途徑[D];湘潭大學;2010年

3 胡玉國;《型世言》處置式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羅睿華;英漢名詞標記性對比研究及其在高職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曹思海;《醒世姻緣傳》“被”字句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曾檢紅;限制副詞“只”與“X”的粘合[D];南昌大學;2010年

7 王秋玲;《元刊雜劇三十種》被動式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舒翼;敦煌本《六祖壇經》連詞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9 楊艷華;《型世言》范圍副詞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10 付爽;《西游記》程度副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玉明;丁耀亢是《醒世姻緣傳》作者嗎?[J];蒲松齡研究;1993年Z2期

2 曹大為;《醒世姻緣傳》中的兩種山東方言結構[J];蒲松齡研究;2000年Z1期

3 王坤;《醒世姻緣傳》中的山東方言例釋[J];濱州師專學報;1998年03期

4 沈家煊;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J];當代語言學;1998年03期

5 文旭;《語法化》簡介[J];當代語言學;1998年03期

6 楊淑敏;明代白話中某些新興或特殊副詞研究[J];東岳論叢;1994年03期

7 岳立靜;濟南話的虛詞“可”[J];東岳論叢;1994年05期

8 徐時儀;論詞組結構功能的虛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5期

9 羅杰瑞;建陽方言否定詞探源[J];方言;1995年01期

10 羅福騰;山東方言里的反復問句[J];方言;1996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李焱;《醒世姻緣傳》語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3年

2 孫伯君;宋元史籍中的女真語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林新年;《祖堂集》動態(tài)助詞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4 司提反·米勒(Stefan Müller);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語言語法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艾爾麗;《醒世姻緣傳》介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王群;《醒世姻緣傳》副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王飛華;《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中的語氣詞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2年

4 王敏;《醒世姻緣傳》中的趨向動詞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5 丁俊苗;《醒世姻緣傳》復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6 王愛香;《醒世姻緣傳》語氣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呂傳峰;《型世言》助詞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8 鄭東珍;《醒世姻緣傳》“給”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劉義青;句末助詞“來(來著)”的演變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10 賀衛(wèi)國;《醒世姻緣傳》動詞重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宋開玉,李素英;《聊齋俚曲》正反疑問句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05年09期

2 吳福祥;;南方語言正反問句的來源[J];民族語文;2008年01期

3 吳振國;;關于正反問句和“可”問句分合的一些理論方法問題[J];語言研究;1990年02期

4 柳英綠;韓漢語正反問句對比[J];漢語學習;2003年05期

5 盛銀花;;湖北安陸方言的兩種正反問句[J];方言;2011年02期

6 胡竹安;;就漢字的性質看它的歷史演變[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4期

7 戚曉杰;威海方言的正反問句式[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2期

8 侍建國;;沭陽音系及其歷史演變[J];語言研究;1992年02期

9 李愛麗;;試論古漢語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的歷史演變[J];蘭州學刊;2006年09期

10 陳遵平;;遵義話的兒尾[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龍妹;沈美芳;;漫談標點符號[A];學報編輯論叢(第八集)[C];1999年

2 周有光;;文字發(fā)展規(guī)律的新探索[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3 林穗芳;;關于編纂歷時性漢語新詞典的設想——基于中外一些語文詞典的比較借鑒[A];中國編輯研究(2005)[C];2005年

4 張建強;;基于語料庫的現代漢語疑問句使用情況調查[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錢多秀;;譯者的素養(yǎng)要求[A];2010年中國翻譯職業(yè)交流大會論文集[C];2010年

6 翟會鋒;;畢節(jié)三官話里的是非疑問句[A];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第10屆學術討論會摘要集[C];2010年

7 ;關于漢語詞類系統(tǒng)歷史演變的思考·提綱[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8 魯川;;現代漢字的字符分析[A];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2003年年度會議論文集[C];2003年

9 吳潔;;從“殳”字說起——淺談形聲字孳乳現象與形聲字聲符表音“傳代”的關系[A];海峽兩岸辭書學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萬麗媛;;南昌(昌東鎮(zhèn))方言句末語氣詞的構造、音讀和功能[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劉永耕;“弘、宏、洪、鴻”四字的分工和異形詞整理[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2 劉永耕;同音字構成的異形詞應該怎樣統(tǒng)一[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3 龐可慧;我國姓氏中的一字多姓問題[N];語言文字周報;2008年

4 趙超 丁可寧;《漢字部首表》五月起實施[N];西部時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媛;陜西關中西府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Pawel Matulewicz(帕維爾·瑪突來維切);吳語甌江方言韻母演變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3 盛銀花;安陸方言語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4 鄧永紅;桂陽土話語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葉建軍;《祖堂集》疑問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6 張曉濤;現代漢語疑問范疇和否定范疇的相通性及構式整合[D];吉林大學;2009年

7 郭曉妮;古漢語物氃位移概念場詞_Y系統(tǒng)及其發(fā)展演變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8 劉澤民;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9 王文勝;處州方言的地理語言學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10 崔淑慧;山西北區(qū)方言語音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曹強;海原方言音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2 何婉;四川成都話音系調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8年

3 雙丹丹;“種植”類動詞語義場的歷史演變[D];河南大學;2009年

4 朱蕊;以英語為母語的留學生漢語正反問句使用偏誤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東芳;類型學視野下的正反問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6 龍娟;正反問句和“嗎”字是非問句的對比分析及習得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陸志軍;漢語正反問句的最簡句法分析[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6年

8 張荊萍;試論古漢語“出售”語義場的歷史演變[D];浙江大學;2008年

9 王贊;《聊齋俚曲》比較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林娟廷;正反問祈使義句的句法、語用分析[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123414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23414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1ea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