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生漢語陽平和上聲的知覺訓練效果的初步分析
本文關鍵詞:日本學生漢語陽平和上聲的知覺訓練效果的初步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音節(jié)結構 日本學生 適應性知覺訓練 高變異語音訓練
【摘要】:該文在已有對10位日本學生漢語陽平和上聲的知覺訓練實驗結果的基礎上,試分析2天的適應性知覺訓練階段和4天的高變異語音訓練階段的訓練效果。通過統(tǒng)計與比較訓練前后日本學生對各類音節(jié)結構訓練材料的聽辨正確率,發(fā)現(xiàn)測試材料和訓練階段間大致存在4種類型的交互作用。據(jù)此推測,不同的音節(jié)結構類型所適用的知覺訓練方法不同。探索二者的交互作用,有助于合理安排訓練方法和內容,提高訓練效率。
【作者單位】: 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北京語言大學信息科學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1175019) 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NCET-10-0269) 北京語言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
【分類號】:H195
【正文快照】: 基頻(F0)是漢語聲調的主要物理表現(xiàn)和感知線索[1]。日語母語者學習漢語陽平和上聲聲調時存在很大困難,在聽辨和發(fā)音上都存在混淆,并且三聲的偏誤容易“化石化”[2]。鄒婷[3]使用平均音高的方法合成陽平-上聲連續(xù)統(tǒng),檢測中日被試的聽辨模式,結果顯示漢語母語者的聽辨模式為典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貞愛;日本學生對中日漢語教師的評價[J];日本學論壇;2001年02期
2 周艷梅;;談日本學生學習漢語時母語中的漢日同形詞的遷移現(xiàn)象[J];語文知識;2009年01期
3 周奕;日本學生漢語習得中的文化過濾[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06期
4 李晨陽;;日本學生學習漢語普通話聲母的偏誤分析及教學對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5 張丕謙;;寫說結合,盡快提高成段表達能力[J];世界漢語教學;1990年02期
6 王增艷;漢英語言音節(jié)的比較[J];科學之友(B版);2005年05期
7 葉軍;;普通話音節(jié)結構再分析——從韻律研究的角度[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8 何重先;;體察·體驗·體會·表達——日本學生漢語習得行為特征分析[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年05期
9 鄧小寧;日本學生漢語病句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6年03期
10 施向東;原始漢藏語的音節(jié)結構和構詞類型再議[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蓋興之;楊木蘭;;云南麗江堂郎語音系[A];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第10屆學術討論會摘要集[C];2010年
2 馮志偉;;確定切詞單位的某些非語法因素[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3 余克強;;非同素同構異形詞的系統(tǒng)性規(guī)范[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邊衛(wèi)花;曹文;;日本人產(chǎn)生普通話r聲母和l聲母的音值考察[A];第九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李兵;李文欣;;鄂倫春語白銀納方言雙音節(jié)詞重音的實驗語音學分析[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6 溫金海;;漢英音位對比與語音教學[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沈冬燁;時書菊;王佳;張勁松;;中日語音節(jié)奏的聲學特征對比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論文集(一)[C];2011年
8 李兵;胡偉;;現(xiàn)代滿語大五家子方言動詞重音分布的聲學分析[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9 熊懷苑;;淺談漢語拼音優(yōu)化教學的理念與方法[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七輯)[C];2006年
10 張錦玉;;普通話語篇停延與呼吸特征初探[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趙永宏;美麗古城引客來[N];大同日報;2010年
2 沈錫倫;漢語音節(jié)的特點[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3 沈錫倫;普通話語音組合關系的發(fā)展[N];語言文字周報;2006年
4 宋玉柱;隱含與聯(lián)想[N];光明日報;2000年
5 張巍;黑大留學生:漢語改變命運[N];哈爾濱日報;2007年
6 記者 潘治;人腦存在“普遍語法”[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7 杜永道;《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內容和用途[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8 楊錫彭;漢語共同語標準音的選擇[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9 國家漢辦赴印尼漢語教師志愿者 王革英;應重視海外漢字教學[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10 王黎黎;在不溫不火中謀創(chuàng)新[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云靖;北京話音節(jié)發(fā)音的時間結構[D];南開大學;2010年
2 敖敏;基于韻律的蒙古語語音合成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2年
3 袁善來;比工仡佬語詞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崔四行;三音節(jié)結構中副詞、形容詞、名詞作狀語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5 王曉梅;廣西融水誒話聲調形成的優(yōu)選論分析[D];南開大學;2009年
6 瑪麗(Maria Yastreblyanska);漢語與烏克蘭語的重音和節(jié)律結構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7 敖云那生;蒙古語阿拉善土語語音聲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8 姜美玉;漢語口誤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于輝;漢語借詞音系學[D];南開大學;2010年
10 殷治綱;漢語普通話朗讀語篇節(jié)奏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加藤百合;初級漢語水平日本學生的上聲偏誤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2 張大英;英漢音節(jié)對比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3 陳金結;臺灣恒春阿美語語音系統(tǒng)之分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劉佳;日本學生漢語習得中的語音偏誤分析[D];蘭州大學;2012年
5 張捷楠;日語漢字詞對日本學生學習漢語正負遷移及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6 陳慧琳;日本學生漢語語音偏誤分析及教學對策[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7 德吉卓嘎;《現(xiàn)代漢語詞典》所收的詈詞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8 顏國鳳;管轄音系學:來自吳語和粵語的證據(jù)[D];湖南大學;2007年
9 森田尚子;針對日本學生漢語語音教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10 夏月容;益陽方言音節(jié)結構[D];湖南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1736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173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