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文學革命”時期胡適語言文字變革空間的開拓
本文關鍵詞:試析“文學革命”時期胡適語言文字變革空間的開拓
【摘要】:《文學改良芻議》在"溫和"的行文之中實則是相當革命的內(nèi)容,完全顛覆了中國古代文學既有的雅俗格局,為中國現(xiàn)代書面語的轉型以及現(xiàn)代文學語言的誕生開拓了新的空間!稓v史的文學觀念論》建立一個整體的文言與白話二元對立,而由白話取代文學的歷史與現(xiàn)實的場景,必然涉及到空前的復雜性!督ㄔO的文學革命論》一文,"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思路表明胡適的白話思考與倡導的重大進展,"國語"的標出使得之前文言、白話二元對立的諸多問題都化零為整,而得到極大的超越。胡適這三篇在五四文學革命時期最為重要的論文,構成一個重要的語言文字變革的空間,并開放而不斷生長。
【作者單位】: 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關鍵詞】: 文學革命 雅俗 文言 白話 國語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10CZW048)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項目(項目編號:09YJC751089)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206.6;H109.4
【正文快照】: 我們愿意把胡適1917年1月發(fā)表在《新青年》第2卷第5號上的《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5月發(fā)表在《新青年》第3卷第3號上的《歷史的文學觀念論》、與1918年4月發(fā)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4號上的《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三篇著名的論文作為理解胡適在五四“文學革命”時期有關現(xiàn)代白話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建玲;一個觀念的奇跡——論胡適歷史進化的文學觀[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2 汪夢川;;評胡適與南社的白話詩詞之爭[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3 楊國榮;語言的轉換:文化的深層變革——從胡適看文學革命[J];天津社會科學;1990年01期
4 劉自匪;從“教育救國”到“文學革命”——胡適“文學革命”主張的形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5 植田渥雄;《文學改良芻議》考——關于文學革命[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6 姜異新;;由“通過語言”到“在語言中”——論胡適的“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J];魯迅研究月刊;2008年04期
7 李慶;胡適與白話文學運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1期
8 莊森;;胡適的文學自然進化論[J];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07期
9 許霆;;五四時期的白話運動與新詩運動[J];文藝爭鳴;2009年07期
10 安文軍;;關于文學革命中白話問題的幾點思考[J];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書光;;試析胡適“文學革命”對國語教育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夏曉虹;;“五四”白話文學的歷史淵源[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3 楊國榮;;胡適與文學革命[A];時代與思潮(2)——中西文化沖撞[C];1989年
4 黃振宙;;試論文學的現(xiàn)狀與出路[A];中共紫陽縣委黨校畢業(yè)生優(yōu)秀論文選論文集[C];2004年
5 陸克寒;;瞿秋白“文化革命”論的意識淵源與思想內(nèi)涵[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四輯)[C];2010年
6 李怡;;文學革命:“第二階段”的獨立意義——重評郭沫若《創(chuàng)造十年》中的一個重要概念[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7 李佳;;試論《國語》的篇章結構[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8 葉修成;;“春秋筆法”與《國語》書寫[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9 沈衛(wèi)威;;從《新青年》到《新潮》——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生的歷史背景[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學史研究卷)[C];2009年
10 陸克寒;;瞿秋白文藝思想的構成要素與內(nèi)在理路[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一輯)[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丹紅;新詩中的文言與傳統(tǒng)白話[N];文藝報;2002年
2 小湖;手機平臺大鬧文學革命[N];中華工商時報;2004年
3 魏麗敏 浙江桐鄉(xiāng)文人貿(mào)易有限公司;網(wǎng)絡上的“文學革命”[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邱江寧;文言與利器[N];光明日報;2003年
5 本報記者 呂莎;網(wǎng)絡寫作:意義超越任何一次文學革命[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程巍;文學革命發(fā)端史的幾個版本[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7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邵則遂;對接[N];光明日報;2010年
8 李傳璽;危流之爭中生命的痛楚與歡愉[N];中國文化報;2007年
9 凱佳;中國首篇現(xiàn)代白話小說——《一日》[N];中國檔案報;2006年
10 周遠斌;胡適與《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N];光明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建青;作為政治的文學語言[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2 吳浪平;中國現(xiàn)代作家批評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意識[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3 于小植;周作人的文學翻譯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4 管雪蓮;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古典主義思潮[D];廈門大學;2007年
5 朱恒;現(xiàn)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詩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6 申明秀;明清世情小說雅俗流變及地域性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7 張立群;中國新詩與政治文化[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8 謝中山;全球化語境中當下中國文學的大眾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9 惠萍;嚴復與中國近代文學變革[D];河南大學;2011年
10 魏瑋;北宋仁宗詞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臘麗;胡適與中國的“文學革命”(1915-1935)—胡適“文學革命”理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袁紅濤;論現(xiàn)代白話文學的確立[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3 賈泉林;陳獨秀“文學革命”時期的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褚金勇;現(xiàn)代性視域下的“五四”文學革命[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心力;新潮社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劉恩賢;胡適的中國文學觀[D];青島大學;2004年
7 高輝;文學革命中的西方文學思潮[D];山西大學;2013年
8 張躍安;政治與文學的雙重無奈[D];湘潭大學;2005年
9 覃寶鳳;論《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一個十年:1917-1927)的編纂[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馬莉亞;論戊戌前后梁啟超的“文學革命”[D];吉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1087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108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