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極義的構式語法化及其語義主觀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20 06:36
本文關鍵詞:漢語極義的構式語法化及其語義主觀性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極義構式 構式語法化 模式整合 主觀化 主觀性
【摘要】:本文從構式的角度研究漢語極義的構式語法化。區(qū)分了項的語法化、構式的語法化和構式語法化。項的語法化就是漢語傳統(tǒng)的詞的虛化;構式的語法化是指某一構式的演變歷程,包括構式形的演變和構式義的演變。但是,演變之前和演變之后的核心意義不變;構式語法化是指某一構式經(jīng)過語法化形成新的構式形和構式義,在這一新的構式形和構式義保持不變的階段發(fā)生的語法化。集中體現(xiàn)為該構式的擴展效應。本文對13個漢語極義構式的構式語法化進行了研究,著重研究了極度對象、極度性質和整合模式的擴展。首先、本文在主體—背景等認知語言學理論框架的基礎上區(qū)分了漢語極義構式,并提出類構式這一概念,以便對構式語法化作系統(tǒng)的研究。其次,在對漢語極義構式語法化研究中提出經(jīng)驗模式以及模式整合理論。本文認為構式便是人類普遍的經(jīng)驗模式在語言中的固化。這一理論很好地解釋了漢語極義構式語法化的擴展效應。本文在類構式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分析研究。在發(fā)生構式語法化的過程中,主觀化也隨之加深。漢語極義構式的主觀化集中體現(xiàn)為說話人的參與度,包括事實參與、感性參與和理性參與。漢語極義構式的主觀化和語法化密不可分。本文還對構式語法化的同質性和異質性進行了總結。最后,本文對漢語極義構式的主觀性進行了分析。漢語極義構式的主觀性包括三個方面:說話人的參與度、語義偏向和語用轉移。語義偏向是對主觀性研究的重點,包括四個方面:語義色彩、音節(jié)搭配、高頻共現(xiàn)和模式整合。影響傾向的原因有語法化、構式理據(jù)和構形等。本文提出原型構式這一概念,并且得出漢語極義構式的語義偏向同類構式和原型構式無關,是語法化和主觀化的結果。本文還對13個漢語極義構式主觀性的強弱進行了分析,總結出了一個主觀性序列。本文首次運用模式整合理論對構式語法化進行了研究,是一次全新的實踐,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極義構式 構式語法化 模式整合 主觀化 主觀性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146
【目錄】: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緒論11-20
- 1.1 選題目的及意義11-12
- 1.2 國內外現(xiàn)狀分析12-18
- 1.2.1 國外構式的語法化的研究12-16
- 1.2.1.1 國外構式的語法化的研究現(xiàn)狀12-16
- 1.2.1.2 國外語言主觀性和主觀化的研究16
- 1.2.2 國內構式語法化的研究現(xiàn)狀16-18
- 1.2.2.1 漢語構式語法化的研究16-17
- 1.2.2.2 國內語言主觀性和主觀化的研究現(xiàn)狀17-18
- 1.3 課題難點及研究方法18-20
- 1.3.1 課題難點18
- 1.3.2 研究方法18-20
- 第2章 漢語的極義構式20-32
- 2.1 漢語極義構式的定義及類構式20-24
- 2.2 漢語極義構式的對比分析24-26
- 2.3 漢語極義構式的認知框架26-32
- 第3章 漢語極義的構式語法化32-79
- 3.1 構式語法化32-36
- 3.1.1 構式語法化的定義32-34
- 3.1.2 構式語法化同構式的語法化的不同34-36
- 3.2 漢語極義的構式語法化36-75
- 3.2.1 漢語極義的構式語法化與主觀化36-40
- 3.2.2 漢語分裂框架構式語法化40-58
- 3.2.3 漢語“最”類構式語法化及主觀化58-66
- 3.2.4 漢語“極”類構式語法化及主觀化66-72
- 3.2.5 漢語補充無理據(jù)類構式語法化及主觀化72-75
- 3.3 漢語極義構式演變的同與異75-79
- 3.3.1 漢語極義構式語法化的同質性研究75-77
- 3.3.2 漢語極義構式語法化的異質性研究77-79
- 第4章 漢語極義構式語義主觀性的認知研究79-91
- 4.1 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漢語極義構式79-81
- 4.1.1 極義之“極”的認知闡釋79
- 4.1.2 漢語極義構式的原型構式79-81
- 4.2 漢語語義主觀性的認知研究81-91
- 4.2.1 漢語極義構式的語義主觀性81-82
- 4.2.2 漢語極義構式語義偏向的認知闡釋82-88
- 4.2.3 漢語極義構式語義主觀性序列88-91
- 結語91-94
- 致謝94-95
- 參考文獻95-98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科研成果9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陸儉明;;構式與意象圖式[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 蔡淑美;;框式結構語法化過程中形式和意義的互動關系——以“為……起見”的語法化過程為例[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3 劉丹青;漢語中的框式介詞[J];當代語言學;2002年04期
4 張誼生;;現(xiàn)代漢語“把+個+NP+VC”句式探微[J];漢語學報;2005年03期
5 彭睿;;構式語法化的機制和后果——以“從而”、“以及”和“極其”的演變?yōu)槔齕J];漢語學報;2007年03期
6 彭睿;;語法化“擴展”效應及相關理論問題[J];漢語學報;2009年01期
7 李勇忠;構式義、轉喻與句式壓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8 嚴辰松;;構式語法論要[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9 陸儉明;;構式語法理論的價值與局限[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10 文旭;黃蓓;;極性程度副詞“極”的主觀化[J];外語研究;2008年05期
,本文編號:10657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065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