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作為一個美學范疇
本文選題:美學 + 廣告; 參考:《廣告大觀(理論版)》2011年06期
【摘要】:作為某種廣而告之的宣傳形式,廣告的內(nèi)容無所不包,但目的都在于使盡可能多的人響應和支撐廣告發(fā)出方的預期并讓其獲利。本文指出,廣告作為一個美學范疇主要有兩方面的根據(jù)。一方面,廣告的制作不僅要運用藝術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等形式特征或功能,而且廣告本身也可以同時就是藝術作品;另一方面,出于現(xiàn)代化運動對主體性的壓力和刺激,廣而告之成為人的美學觀照的普遍類特征,即在被告知或參與中慰藉或實現(xiàn)自我。廣告作為美學范疇是知識和技術雙重擠壓的產(chǎn)物,同時也體現(xiàn)了知識和技術在美學意義上的體制化異化。
[Abstract]:As a form of advertising, the content of advertising is all-encompassing, but the purpose is to make as many people as possible respond to, support and profit from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advertising issuer.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advertising as an aesthetic category has two main bases. On the one hand, advertising should not only make use of the formal features or functions of art, such as the image and appeal of art, but also the advertisement itself can be a work of art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other hand, due to the pressure and stimul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movement to the subjectivity, Advertising becomes the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aesthetic view, that is, comfort or realization of self in being informed or involved. Advertising, as an aesthetic category, is the result of the double extrusion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and it also reflects the institutional alienation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 the aesthetic sense.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
【分類號】:F713.8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雪云;后現(xiàn)代社會理論對社會學的啟示及其局限[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2 董靜;;淺析現(xiàn)代廣告中女性身體消費意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4期
3 李傳印;鄧銳;;略論主觀歷史圖景的意義轉換性[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4 盧玲;石玉虎;;淺析女性主義對體育的認識與作用[J];安徽體育科技;2009年05期
5 黃寶富;;后現(xiàn)代語境中喜劇形式的現(xiàn)代性訴求——電影《斗!贩治鯷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周燕妮;;解讀我國新影視喜劇中的后現(xiàn)代主義元素——基于電影《花田喜事2010》的個案研究[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7 陸益龍;;社會主義市場轉型中的文化矛盾[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孫翠玉;;“女性范例”:“消費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女性規(guī)訓——布希亞思想的女權主義探微[J];北方論叢;2007年05期
9 景君學;;差異與和諧:后現(xiàn)代主義的自我超越[J];北方論叢;2008年02期
10 鞏少偉;;符號誤讀與消費文化趨同化[J];北方論叢;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褚松燕;;風險社會中的政府誠信體系建設[A];政治改革與政府轉型[C];2003年
2 呂尚彬;;后現(xiàn)代廣告:人本觀廣告的新形態(tài)[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3 張之滄;姚國宏;;論?碌男缘赖碌奶摕o主義[A];“薩特與當代思想”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4 陳瑩;;自我認同與大學生身體消費現(xiàn)象研究[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嚴志蘭;;加速還是緩解社會學危機:后現(xiàn)代主義社會理論與社會學理論轉型[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米琳;;《看見月亮了嗎?》的后現(xiàn)代性解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韓瑞霞;;互聯(lián)網(wǎng)對拉斯維爾5W模式的沖擊[A];中國傳媒大學第一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7年
8 吳貽剛;蘇小霞;張軍獻;;“范式之爭”與體育社會學研究中后現(xiàn)代主義的崛起[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9 羅云鋒;;群體心理學與大眾傳媒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青年學者文集)[C];2008年
10 何海兵;;后馬克思主義理論評介[A];馬克思主義 中國探索與當代價值: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吐爾地·卡尤木;維村社會的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王文棣;河西走廊民族社區(qū)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3 管小其;啟蒙的后現(xiàn)代反思[D];黑龍江大學;2011年
4 李澤清;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育特性探析[D];東北大學;2010年
5 唐健君;審美倫理視域中的身體問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景銀輝;“文革”后中國小說中的創(chuàng)傷性童年書寫[D];上海大學;2010年
7 張洪春;少數(sh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8 翟玉龍;人力資本與少數(shù)民族就業(yè)能力關系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9 洪長安;環(huán)境問題的社會建構過程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10 袁真富;馳名商標異化的制度邏輯[D];上海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彥杰;鮑德里亞的符號學理論及其在傳播學上的影響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2 晨曦;轉型期中國人物報道創(chuàng)新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3 江翠峰;電視廣告中“健康”的符號化及其消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曉波;論德里達對“歷史終結論”的解構[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5 彭學詠;視覺文化場力中的徐,
本文編號:17757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1775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