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加萊義民》到《深圳人的一天》——關于公共藝術的思考
本文選題:公共藝術 + 藝術的思考; 參考:《美術觀察》2004年11期
【摘要】:正在雕塑史上,羅丹也許是第一個想讓雕塑走下基座的人。他在創(chuàng)作《加萊義民》時,曾設想把這組與真人等大的群像直接放在地面而不是高高的基座上,以便使市民感到那6位加萊英雄就在他們身邊。羅丹的設想在那個年代顯然不可能被完全接受,經(jīng)過協(xié)商,這件作品最終被放在一個較矮的基座上。這件雕塑位于加萊市,以紀念14世紀法國與英軍的戰(zhàn)爭中,6個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sculpture, Rodin may be the first person to want the sculpture down the pedestal. When he wrote Galleyman, he envisioned putting the big images of the people directly on the ground rather than on the high pedestal, so that the six Calais heroes were around them. Rodin's vision was clearly unlikely to be fully accepted at that time, and after negotiation, the work was eventually placed on a shorter base. This sculpture is located in Calais to commemorate the 14th century war between France and the British, 6
【分類號】:J3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杰勇;管窺·淺議——西雅圖公共藝術隨感[J];雕塑;2002年03期
2 張?zhí)K卉;包林談公共藝術[J];雕塑;2005年04期
3 劉雨;澳大利亞公共藝術家理查德·古得溫訪談錄[J];裝飾;2003年10期
4 鐘嵐;試析公共藝術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年04期
5 任永剛;公共藝術在城市交通環(huán)境中的應用[J];裝飾;2005年02期
6 熊瑛子;;公共藝術用材思考[J];美術界;2008年01期
7 李秀勤;公共藝術的基礎結構——在當代文化氛圍中對公共藝術的思考[J];新美術;2002年04期
8 馮原;空間政治與公共藝術的生產(chǎn)[J];美術觀察;2003年07期
9 徐誠一;公共藝術設計教育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10 葉鳳華;葉正華;;公共藝術的保護與發(fā)展[J];藝術界;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賀;;謙謙藝術——隱藏于稻田景觀中的藝術[A];第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劉永濤;;論公共藝術和公民意識教育[A];公民意識研究[C];2008年
3 彭杰;;論公共藝術在2008年北京奧運城市文化建設中的運用[A];首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4 程宏宇;;南通城市文化與公共藝術建設[A];城市文化與藝術審美[C];2008年
5 楊曉;;當代公共藝術的發(fā)展與城市大眾文化[A];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2003/2004]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6 陳振羽;朱子瑜;;城市公共藝術在城市設計中的規(guī)劃實踐[A];和諧城市規(guī)劃——2007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何征;;陶藝歸真,返于環(huán)境——有感于陶藝在當代公共藝術中的位置[A];《中國陶瓷藝術設計發(fā)展趨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劉俐;;從公共藝術視角前瞻21世紀徐學發(fā)展[A];徐霞客與麗江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9 吳宜夏;趙福生;張烈;;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公共設施方案意向[A];2007中國風景園林高層論壇:風景園林新亮點——北京奧運公園有關論文匯編[C];2007年
10 金元浦;;北京奧運 城市景觀 公共藝術[A];北京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聯(lián)席會議2008·高峰論壇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堅;城市需要什么樣的公共藝術[N];美術報;2001年
2 鄒文;公共藝術管理制度亟待完善[N];人民日報;2003年
3 本報記者 許淵;讓藝術融入公共生活[N];臺州日報;2009年
4 本報見習記者 范昕;廣告牌上的公共藝術 我們有多少路要趕[N];文匯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張楠;公共藝術要“多數(shù)優(yōu)先”[N];工人日報;2000年
6 本報記者 張聆聽;公共藝術,讓城市更美好[N];臺州日報;2010年
7 鄒文;北京亟待為公共藝術整容[N];文藝報;2002年
8 陳履生;只有公眾執(zhí)掌公共藝術的話語權才能反映公共藝術的本質特點[N];文藝報;2004年
9 杜大愷;建筑化的當代公共藝術[N];中華讀書報;2008年
10 美周;公共藝術不要特權[N];中國文化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欣;基于互動的公共藝術[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2 張琦;南張樓公共藝術調(diào)查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3 周成璐;公共藝術的社會學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4 何小青;公共藝術發(fā)展路徑的向度分析[D];上海大學;2011年
5 蔡順興;數(shù)字公共藝術的“場”性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6 吳士新;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7 郭公民;藝術公共性的建構:上海城市公共藝術史論[D];復旦大學;2009年
8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鄉(xiāng)[D];上海大學;2011年
9 白伊達;可持續(xù)的公共藝術—重造城市環(huán)境[D];中國美術學院;2012年
10 崔云偉;魯迅與西方表現(xiàn)主義美術[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寧;中國傳統(tǒng)裝飾圖案與公共藝術的結合與運用[D];重慶大學;2010年
2 向穎;對立的思考[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3 房婷婷;新媒體條件下公共藝術中的互動形式探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葛筠;場所·主題與整體性[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5 熊若蘅;當代公共藝術的文化內(nèi)涵研究[D];東華大學;2005年
6 姚遠;中國傳統(tǒng)裝飾紋樣在現(xiàn)代公共藝術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年
7 程虎;當代重慶城區(qū)公共藝術解讀[D];重慶大學;2004年
8 伍清輝;詩意安居:居住區(qū)公共藝術整體設計[D];南京藝術學院;2004年
9 郭曉穎;公共藝術視角下藝術與大眾的互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陳麗;反思與發(fā)展——從材料的角度談玻璃裝飾藝術[D];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0381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038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