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寫意陶塑傳統(tǒng)的回歸與發(fā)揚
本文關(guān)鍵詞: 寫意陶塑 寫意 中國雕塑 陶塑 出處:《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中國雕塑藝術(shù)發(fā)展史上,陶塑是最純正、最本土的藝術(shù)。寫意是中國文化和藝術(shù)的特質(zhì)與靈魂,受其影響,中國古代寫意陶塑以其大膽寫意、雄渾樸拙、率真天然、自由奔放的藝術(shù)風格成為中國藝術(shù)寶庫中的瑰寶。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陶塑家們把本土文化自覺和借鑒西方藝術(shù)成就結(jié)合起來,以中國藝術(shù)的寫意精神為靈魂,融入西方雕塑藝術(shù)的成就,用新觀念、新手法不斷拓展寫意陶塑新境界,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寫意陶塑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創(chuàng)作隊伍不斷擴大,理性自覺不斷增強,創(chuàng)作水平不斷提高,使中華民族寫意陶塑傳統(tǒng)得到回歸和發(fā)揚。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ulpture development, pottery sculpture is the purest and most native art. Freehand brushwork is the essence and soul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rt. The free and unrestrained artistic style has become a treasure in the treasure house of Chinese ar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ese pottery sculptors combined the local cultural consciousness with the western artistic achievements, and took the freehand brushwork spirit of Chinese art as their soul. Integr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Western sculpture art, constantly expanding the new realm of freehand pottery sculpture with new ideas and new methods, and obtaining fruitful results.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freehand pottery sculpture, new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the creative team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ed, and the rational consciousness has been constantly enhanced. The creation level improves unceasingly, causes the Chinese nation freehand brushwork pottery sculpture tradition to get the return and the development.
【作者單位】: 浙江工商大學藝術(shù)學院;
【分類號】:J314.8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秋雨;中國藝術(shù)在世紀之交[J];中外文化交流;1994年02期
2 呂品田;卷首語[J];美術(shù)觀察;2005年09期
3 梅墨生;;寫意精神[J];中國書畫;2009年12期
4 曹原;;DIOR:再現(xiàn)中國藝術(shù)家[J];藝術(shù)界;2010年03期
5 余啟平;我畫《六君子》[J];美術(shù);1984年12期
6 ;“世紀之門:1979-1999中國藝術(shù)邀請展”在蓉舉行[J];美術(shù);2000年04期
7 子微;;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收藏浙江樂清龍檔[J];美術(shù)觀察;2006年04期
8 高卉民;;論中國畫寫意精神[J];藝術(shù)研究;2006年04期
9 韓美林;;主編寄語[J];中國陶藝家;2006年01期
10 ;陽光地中!袊囆g(shù)家赴希臘寫生展[J];畫刊;2008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學舉;;一股浩然氣 千秋華夏魂——試析毛澤東書法中的“氣”[A];毛澤東與20世紀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下)[C];2006年
2 樊波;;不能簡單理解中國文化和藝術(shù)的基本性格[A];春華秋實——江蘇省美學學會(1981—2001)紀念文集[C];2001年
3 蘇位東;;從鄭板橋“竹象三易說”談起——中國藝術(shù)之意象美創(chuàng)造淺識[A];春華秋實——江蘇省美學學會(1981—2001)紀念文集[C];2001年
4 郭可夫;張永雪;;論古書畫裝裱的技術(shù)美[A];傳統(tǒng)裝裱技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張宇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接軌的典范——從2008奧運會徽看漢畫樂舞藝術(shù)的永恒性[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浦玉生;;中國古代水滸木刻畫研究[A];水滸爭鳴(第九輯)——2006年全國《水滸》與明清小說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郭沫若;;關(guān)良藝術(shù)論[A];郭沫若研究第一輯[C];1985年
8 嚴淡如;;從顧愷之的杰出成就看六朝文化的轉(zhuǎn)型[A];六朝歷史與吳文化轉(zhuǎn)型高層論壇論文專輯[C];2007年
9 何洪源;;“愿學麻姑長不老 擗麟開宴話桑田”——品讀明·無款《麻姑獻壽》圖隨筆[A];中華吉祥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學術(shù)研討會暨山東省民俗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范敬宜;;《歷史的奇跡》前言[A];思考的相機——第八屆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C];199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文;生生不息的中國藝術(shù)[N];美術(shù)報;2010年
2 余寧;擴大中國藝術(shù)對世界的影響力[N];中國藝術(shù)報;2009年
3 主持人:裴力;展示真實的中國藝術(shù)[N];中國改革報;2010年
4 陳履生;重振寫意精神[N];美術(shù)報;2004年
5 《美術(shù)》雜志執(zhí)行主編 尚輝;中國畫的寫意精神何以式微[N];光明日報;2009年
6 記者 劉慧;中國畫雙年展重建寫意精神[N];浙江日報;2010年
7 記者 顧咪咪;楊嘵陽:傳統(tǒng)寫意精神正悄然流失[N];解放日報;2010年
8 徐恩存;寫意的原則與本質(zhì)[N];北京商報;2010年
9 商報記者 隋永剛;劉繼紅:守住中國畫的寫意精神[N];北京商報;2010年
10 石村 景有民;寫意精神——中國美術(shù)的魅力[N];中國藝術(shù)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宗超;漢代造型藝術(shù)及其精神[D];東南大學;2005年
2 董立軍;中國古代造像史綱[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5年
3 劉雁;中國古代設計藝術(shù)中的“動感”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4 趙權(quán)利;中國古代繪畫技法、材料、工具史綱[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1年
5 陳見東;中國古代畫論邏輯結(jié)構(gòu)論[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3年
6 陳龍海;中國古代“線的藝術(shù)”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7 袁宣萍;17-18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設計[D];蘇州大學;2005年
8 李梅;先秦服飾審美文化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9 杭春曉;溫和的漸進之路-以民初北京地區(qū)中國畫傳統(tǒng)派畫家為中心的考察[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6年
10 張曉霞;中國古代植物裝飾紋樣發(fā)展源流[D];蘇州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邢峰宇;中國傳統(tǒng)寫意精神在當代寫意油畫的延伸[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偉麗;中國設計元素在當代設計中的融合與突破[D];天津美術(shù)學院;2008年
3 田曉菁;依據(jù)《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shù)課程標準》改革高師中國畫教學[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4 于莉;中國現(xiàn)代油畫寫意精神之我見[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5 潘艷波;中國畫中的意象說在當代雕塑中的運用[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亢;畫寫物外情,,詩傳畫外意[D];西安美術(shù)學院;2009年
7 謝雯;論工筆人物畫中的寫意精神[D];吉林大學;2010年
8 張琨;東方既白[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劉亞雄;論油畫的寫意性與寫意性油畫[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彭露;關(guān)于工筆人物畫中“寫意精神”的思辨與探求[D];湖北美術(shù)學院;2008年
本文編號:15326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532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