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A后香港導演群體“北上”現象研究
本文關鍵詞:CEPA后香港導演群體“北上”現象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九十年代中后期,受到政權交替和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香港電影業(yè)陷入低谷,香港電影人開始擔憂港片的未來將何去何從。香港回歸之后,內地市場開放,兩地之間的互動加強,香港導演開始寄希望于中國內地這個有著無限潛力的市場。2003年,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qū)政府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簡稱CEPA),隨著CEPA的逐步實施,香港與內地電影的交流與合作更加深入,大批香港導演王晶、徐克、周星馳、陳嘉上、陳可辛、杜琪峰、劉鎮(zhèn)偉、許鞍華等開始進入內地拍片。十年過去,香港導演在逐漸摸索中漸漸融入內地文化,香港導演的作品成為內地票房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電影人也將工作重心轉向內地。“北上神州”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然而,內地和香港由于文化背景、觀影習慣的不同以及電影審查制度不一,香港導演在內地的發(fā)展并不是一帆風順,他們不得不開始尋求一種新的轉變去適應內地市場。“北上”后的香港導演在自身收獲的同時也對內地的電影業(yè)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近年來,香港導演在與內地的合作中,創(chuàng)作出票房與口碑雙贏的作品不在少數,“大中國”電影正在逐步成熟。本文主要是對CEPA后香港導演群體“北上”進行了歸納整理,著重從題材、類型、主題、敘事等方面分析了香港導演“北上”后風格的嬗變;再通過幾個有代表性的“北上”導演,具體分析其適應內地化的轉變;最后得出香港導演群體“北上”后轉變的“得失”與“利弊”,繼而為香港導演“北上”提供相應的對策,為今后中國電影的發(fā)展提供一些啟示。
【關鍵詞】:香港導演 北上 CEPA 轉變 影響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J911
【目錄】: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緒論10-12
- 第1章 香港導演群體“北上”的歷史和現狀12-23
- 1.1 香港導演“北上”歷史的回顧12-14
- 1.2 作為一種現象的群體“北上”14-18
- 1.2.1“北上”的背景14-16
- 1.2.2 CEPA后“北上”的歷程16-18
- 1.3 香港導演群體“北上”面臨的挑戰(zhàn)18-23
- 1.3.1 文化背景的差異18-19
- 1.3.2 電影審查的障礙19-20
- 1.3.3 電影功能的強調不同20-21
- 1.3.4 經濟壓力導致搶錢意識21-23
- 第2章“北上”后香港導演的風格嬗變23-40
- 2.1 題材的豐富23-27
- 2.1.1 歷史題材的興起23-24
- 2.1.2 魔幻題材的創(chuàng)新24-25
- 2.1.3 古裝武俠題材再度火熱25-26
- 2.1.4 現實題材向內地化拓展26-27
- 2.2 類型的拓展27-36
- 2.2.1 喜劇片的移植與創(chuàng)新27-30
- 2.2.2 武俠片的更新與變裝30-32
- 2.2.3 警匪片的轉型與調整32-34
- 2.2.4 魔幻片的開辟與探索34-36
- 2.3 主題的變化36-38
- 2.3.1 從極致狂歡到人文情懷36
- 2.3.2 從個體生命到家國情懷36-37
- 2.3.3 從視覺展示到文化表述37-38
- 2.4 敘事的多元38-40
- 第3章“北上”導演群體個案研究40-49
- 3.1 喜劇代表——周星馳、王晶40-41
- 3.2 探索開拓者——陳可辛41-43
- 3.3 寫實文藝風——許鞍華43-44
- 3.4 調整后的回歸——杜琪峰44-46
- 3.5 多變求新者——徐克46-47
- 3.6 新一代的北上者47-49
- 第4章 香港導演群體“北上”轉變的“得失”與“利弊”49-57
- 4.1 香港導演群體“北上”后的收獲49-51
- 4.1.1 繁榮商業(yè)電影市場,緩解香港電影工業(yè)危機49
- 4.1.2 有利于資源的開發(fā)與整合49-50
- 4.1.3 類型的更新與新題材的嘗試50-51
- 4.2 香港導演群體“北上”對內地電影的影響51-53
- 4.2.1 內地電影商業(yè)經驗的提升51-52
- 4.2.2 整合兩岸三地資源,構建“大中國”電影52-53
- 4.3 香港導演群體“北上”存在的問題53-57
- 4.3.1 香港導演心態(tài)的“水土不服”53-54
- 4.3.2 市場環(huán)境的“水土不服”54-55
- 4.3.3 本土特色淡化“港味”喪失55-57
- 結語57-58
- 參考文獻58-61
- 附錄61-66
- 致謝6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暉;馮學紅;;后合拍時代:內地與香港電影合拍的交互影響研究(2000-2009)[J];巢湖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2 楊遠嬰;丁寧;;香港電影的北進想象——觀看2007年度港產合拍片[J];當代電影;2008年03期
3 饒曙光;畢曉瑜;;中小成本電影的困境與策略——以現實題材影片為例[J];當代電影;2008年06期
4 趙衛(wèi)防;;變與不變——論30年來內地因素對香港電影的影響[J];當代電影;2008年11期
5 鐘寶賢;;光影流逝:香港電影走進“大中華時代”[J];當代電影;2010年04期
6 張恂;劉藩;;香港內地合拍片:合作入佳境 融合成主流[J];當代電影;2010年08期
7 趙衛(wèi)防;;內地和香港電影合拍流變及思考[J];當代電影;2010年08期
8 趙衛(wèi)防;;“港味”美學及當下影響[J];當代電影;2010年11期
9 陳可唯;;北上·留守·海歸——“大中華”語境下香港電影新格局探析[J];電影文學;2012年06期
10 許賀;;論杜琪峰電影對香港傳統(tǒng)警匪電影的突破[J];電影評介;2009年20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饒曙光;[N];文藝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康寧;香港喜劇電影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熠;CEPA語境下的香港電影[D];南京理工大學;2012年
2 李琳;論CEPA協(xié)議對內地電影業(yè)的影響[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3 王正昱;CEPA電影2004-2008[D];西南大學;2009年
4 王丹;輝煌過后 如何復興[D];河北大學;2008年
5 池亞卿;九七后香港電影轉型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6 羅莉;后合拍時代的文化妥協(xié)[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7 張樂;在沖突與融合中前行[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8 張伶俐;“后九七”香港電影的敘事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9 于穎;新時期香港電影探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3年
10 趙寧;論陳可辛電影的藝術性與商業(yè)性[D];山西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CEPA后香港導演群體“北上”現象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608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60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