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研究人員
本文關鍵詞:自然科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概述/自然科學研究人員
自然科學研究人員——相關圖片
自然科學研究人員,為了發(fā)展科學技術,充分發(fā)揮研究人員的創(chuàng)造精神,促進研究人員的合理流動,建立研究工作的崗位責任制,特制定本條例。研究職務是根據(jù)科學研究的需要而設置的,有明確的職責、限額和任期,研究職務實行聘任或任命制度。各研究院、所可根據(jù)本條例制定實施細則或?qū)嵤┺k法。
職務名稱/自然科學研究人員
自然科學研究人員——相關圖片
實行研究人員的職務名稱為:
研究實習員
助理研究員
副研究員
研究員
研究實習員為初級研究職務,助理研究員為中級研究職務,副研究員、研究員為高級研究職務。
受聘人員要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服從國家的需要,遵守國家的政策法令,具有良好的科學道德,并有貢獻于科學事業(yè)的精神。
聘任或任命制度。 各研究院、所可根據(jù)本條例制定實施細則或?qū)嵤┺k法。
任職條件/自然科學研究人員
一、研究實習員
1.獲得碩士學位者,可聘任為研究實習員。
2.獲得學士學位者,一年見習期滿,并具備下列條件,可聘任為研究實習員:
①基本掌握本專業(yè)的基礎知識和專業(yè)知識;
②了解本專業(yè)研究工作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初步掌握本門學科的研究方法和實驗技術,在高、中級研究人員的指導下,能承擔研究課題中的具體工作;
③能閱讀一個文種的外文專業(yè)書刊。
二、助理研究員
1.獲得博士學位者,可聘任 助理研究員。
2.擔任研究實習員職務四年以上,或獲得碩士學位后擔任研究實習員職務二年以上,并具備下列條件者,可聘任為助理研究員:
①對本學科、本專業(yè)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yè)知識,基本了解本門學科國內(nèi)外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能獨立地掌握本門學科必要的,能獨立地設計研究方案進行研究工作;
②取得過具有科學意義或?qū)嵱脙r值的研究成果,或在推廣科研成果中有明顯成績,或在野外科學工作中獲得有意義的科學積累,或在上述之一工作中起主要作用,能指導初級研究人員進行工作;
③能熟練地閱讀外文專業(yè)書刊(對從事不同類型研究工作的人員,外文要求可有所不同)。
三、副研究員
擔任助理研究員職務五年以上,或獲得博士學位后擔任助理研究員職務三年以上,并具備下列條件者,可聘任為副研究員:
1.具有本學科較系統(tǒng)的堅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yè)知識,能運用這些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研究工作,解決科研工作中復雜又有較重要意義的理論問題或技術問題;
2.了解本學科國內(nèi)外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能掌握本研究領域的研究方向,選定有較大學術意義或應用價值的研究課題,提出有效的研究途徑,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
3.取得過具有較高實用價值或較大社會效益、經(jīng)濟效益的科技成果,提出反映這些成果的具有較高研究水平的研究報告,或取得系統(tǒng)的又有較大學術或?qū)嵺`意義的科學積累,或發(fā)表過有較高學術價值的科學論文,或在上述之一成就中起關鍵作用;
4.具有指導和組織課題組進行研究工作的能力;
5.具有指導和培養(yǎng)中級科技人員、研究生工作和學習的能力。
四、研究員
擔任副研究員職務五年以上,并具備下列條件者,可聘任為研究員:
1.能分析本學科國內(nèi)外發(fā)展趨勢,根據(jù)國家需要和學科發(fā)展提出本學科研究方向,選定具有重要學術意義或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課題,或開拓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2.能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重大的、關鍵的科學技術問題,并取得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或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或具有重要的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的成果;
3.是本學科的學術帶頭人,能夠指導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或攻關項目;
4.培養(yǎng)出較高水平的碩士研究生和科技人員,具有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的能力。
對在科學研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研究人員,在聘任各級研究職務時可不受第六條中規(guī)定的學歷和資歷的限制。
崗位職責/自然科學研究人員
研究實習員的職責在高、中級研究人員指導下,承擔并按需要完成中的具體工作,對研究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處理,負責寫出研究、實驗報告。
助理研究員的職責制定研究方案,獨立地進行研究工作,寫出研究報告或,積極推廣科學研究成果,定期報告本人的研究工作,指導初級科技人員工作。
副研究員的職責選定研究課題,并提出有效的研究途徑和可行的研究方案,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研究工作。指導和組織課題的研究工作,寫出高水平的研究報告或科學論著,積極組織推廣的工作。定期報告本學科國內(nèi)外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培養(yǎng)研究生,指導中、初級科技人員的工作。
研究員的職責提出有重要學術或?qū)嵱靡饬x的研究課題,在科學前沿進行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寫出具有國際水平的。負責指導重大科研項目或攻關項目的研究工作。積極參與制定或提出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舉辦高水平的科學講座。培養(yǎng)研究生,指導科技人員工作。
評審組織/自然科學研究人員
研究院、所成立研究職務評審委員會(簡稱“評審委員會”),負責評議、審定研究人員是否符合相應職務任職條件的工作。的任職條件一般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一級的評審委員會進行評審或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授權確實具備評審條件的所屬單位評審委員會負責高級職務的評審。中級以下研究人員的任職條件評審權限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自行決定。
各級評審委員會的組成 數(shù)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自行確定。評審委員會設主任委員一人,副主任委員一人。下級評審委員會的委員名單報上級主管部門備案。評審委員會可以下設若干專業(yè)評議組,進行同行專家評議。
各級評審委員會的委員任期三年,可以連任。
各級評審委員會應由學術上造詣較深,堅持原則,作風正派,辦事公道的專家組成。
負責評審高級研究職務的評審委員會應由高級專家組成。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的評審研究員職務的評審委員會的成員應由研究員(或相當職務的人員)組成。
研究職務聘任工作應形成制度,根據(jù)工作需要和規(guī)定限額進行評審和聘任。 導科技人員工作。
評定標準/自然科學研究人員
研究員須精通本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專業(yè)知識,有較深的學術造詣,是本學科的學術帶頭人;熟悉國內(nèi)外本學科的發(fā)展方向和研究前沿,具有開拓新的研究領域、選定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課題的能力,承擔和完成國家或省(部)級重大研究項目,在確定研究思路、制定研究方案、解決技術關鍵、撰寫研究報告上都起到主持人的作用;取得國內(nèi)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或獲得重要自主知識產(chǎn)權,或科技開發(fā)取得顯著的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領銜出版或發(fā)表高水平的學術專著或論文,形成學科優(yōu)勢,在同行中有較高聲望;有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的能力;熟練運用一門外語獲取信息和進行學術交流;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業(yè)精神,學術作風正派。
聘任程序/自然科學研究人員
建立和健全經(jīng)常性的科學的考核制度和業(yè)務考績檔案制度,把考核業(yè)務和考察科學道德,思想品德表現(xiàn)結合起來,作為聘任的重要依據(jù)。
研究機構根據(jù)本單位的研究方向和需要,按照高級研究職務的限額和高級與中、初級人員的比例,由行政領導從評審委員會評定的符合相應任職條件的人員中進行聘任或任命,工作需要時也可進行公開招聘。
應聘人員需要遞交的材料
一、研究所內(nèi)人員:
1.《專業(yè)職務聘任呈報表》;
2.代表本人學術水平和工作能力的論著、研究報告或工作總結;
3.全部論著和工作報告目錄;
4.本人對應聘后工作的設想。
二、研究所外人員除遞交以上材料外,還應遞交以下材料:
1.研究工作簡歷;
2.所在單位對本人的工作、品德鑒定(由所在單位密封寄出);
3.健康證明;
4.學歷、學位證明。
評審委員會在評審高級研究職務前,研究所應請同行專家對應聘人員的工作能力;學術水平和成績貢獻提出評價意見。
聘任權限/自然科學研究人員
各級研究職務的聘任審批權限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自行決定。但研究員、副研究員職務一般應由國務院部委、省一級機構審批。
中、初級研究職務的任期一般不超過三年,高級研究職務的任期一般不超過五年?梢赃B聘連任。在本單位繼續(xù)聘任原職務,可不再進行任職條件評審,如聘任高一級職務時,需經(jīng)相應的評審委員會評審。
評審委員會在進行評審后,由評審委員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對應聘人員是否符合相應任職條件進行表決。評委會需要三分之二的委員出席方可召開表決會議,表決票數(shù)應在全體委員的二分之一以上同意的情況下,方可通過任職條件審查。
研究人員一經(jīng)聘任,應由聘任單位向其頒發(fā)(簡稱聘書),,聘書的格式由各部門自行確定。
相關內(nèi)容/自然科學研究人員
待遇受聘人員的工資待遇按國家規(guī)定的職務工資標準執(zhí)行。
附則本條例適用于研究單位對直接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人員的聘任。
本條例解釋權在中國科學院。
第二十七條 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實行。
一九八六年三月一日
發(fā)布部門:中國科學院 發(fā)布日期:1986年03月01日 實施日期:1986年03月01日 (中央法規(guī))
本文關鍵詞:自然科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387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kjzx/13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