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論文百科 > 核心期刊 >

《生活在別處》_生活在別處經(jīng)典語錄_ 撒旦的視角

發(fā)布時間:2016-08-03 17:12

  本文關(guān)鍵詞:生活在別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課外書閱讀網(wǎng) > 小說故事 > 生活在別處 > 撒旦的視角

撒旦的視角

書名:生活在別處  類別:小說故事  作者:米蘭·昆德拉 || 上一章 ← 章節(jié)目錄 → 下一章

    弗朗索瓦·里卡爾

    盡管形式單純,米蘭·昆德拉的作品卻是我們今天所讀到的最為苛刻的作品之一。在這里,我用“苛刻”這個詞,是用它最為激進的意義,我想說的是,讀他的作品,對于我們的精神來說是一種萬劫不復(fù)的挑戰(zhàn)。全身心地投入這本書,默認它,它就會把我們拖到很遠很遠的地方,遠比我們開始所能想象得要遠,一直拖到某種意識的極限,拖到那個《玩笑》中的主人公所發(fā)現(xiàn)的“摧毀的世界”。閱讀在此時真正成了一種摧毀。

    正因為如此,評論界在談?wù)摾サ吕男≌f時,并不知道用“顛覆”這樣的詞是否合適。但是他們很少說起這顛覆是多么完全,,多么徹底,多么沒有回轉(zhuǎn)的余地。他們之所以很少說起,原因很簡單,只有兩點。第一點在于昆德拉的作品和其它定義清晰的“顛覆小說”(例如阿爾多Artaud,巴塔耶Bataille,杜維爾Duvert的作品)不同,在表面上它并沒有那么強烈地顯示出“顛覆”的要求,它沒有提供關(guān)于顛覆的理論和倫理,也從來沒有高聲叫喊過。顛覆,它的顛覆是簡單的,柔和的,隱伏的,也許我們可以說,但是卻是徹底的,毫無余地的。

    從表面形式來看,相對地說,昆德拉的長短篇小說并不驚世駭俗:通常,敘述形式相對而言是比較傳統(tǒng)的,背景也很清晰,人物身份明了,時間和情節(jié)與真實生活非常“相似”,尤其是文筆相當簡單,從其分析性與嚴肅性來說很有十八世紀的風格,總之離近十五二十年來我們已經(jīng)日趨習慣的“文本爆炸”(再說這往往是單純的文本性的爆炸)相當遠。因此,從理論上而言,我們完全可以把《玩笑》,《生活在別處》,《告別圓舞曲》和《好笑的愛》里的短篇小說單純地當成故事來讀,結(jié)構(gòu)精致,生動,有趣,富有意義,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但是這樣“表面”的閱讀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我們根本沒有感到此種閱讀的“表面性”,除非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完全忘了閱讀時一定會產(chǎn)生的一種刺耳的,虛幻的,欺騙性的感覺。但是讀者根本無法逃避這份感覺,這份不知所措。它那份單純就維持不下去了,必須開始另一種閱讀,真正的閱讀,也就是說帶著懷疑與猶豫的閱讀。“眼皮底下”的,很快不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個故的幻影;人物不再是人物,而是人物的影子;水城不再是水城,而是紙月亮照耀下的混凝紙做的某種背景;在這背景下,穿著演出服的人物來來去去,而這些人物很快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出戲里演出;最后甚至是我,讀者,我也不再是那個正在閱讀的人,而是一個似乎是在閱讀的人,因為這份懷疑甚至已滲透了我的身份,徹底破壞了我的存在。面具沒有掉下來,它們只是讓人察覺到了它們作為面具的存在;這可能更加糟糕,就像《玩笑》里雅洛斯拉夫所意識到的那樣,他看到的并不是國王的,而是在偷偷躲避他目光的面具。

    但是這種“布雷”式的顛覆比任何洪亮的揭發(fā)都要有效得多。昆德拉摧毀世界的方式不是轟轟烈烈那種,他總是一部分一部分地拆解,不發(fā)出任何聲響,就像秘密警察那樣。到了最后,沒有坍塌,地面上沒有一丁點廢墟,沒有爆炸聲,事物從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任何變化:它們只是被掏空了,裝模作樣地在那里,它們已經(jīng)非常脆弱,具有某種決定性的不真實感。但是這份難以察覺,這份輕,如果說在某種程度上是增強了顛覆的效果的,匆促的讀者卻也會因此而忽略顛覆的存在,盡管再匆促的讀者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被悄悄地震撼。

    但是讀者到達這樣的結(jié)論必須經(jīng)歷千辛萬苦,也就是說必須戰(zhàn)勝許多特別頑固的抵抗,那是來自讀者內(nèi)心的,阻礙他堅持到底的抵抗。開始的時候,一切都很好,小說會讓我們真正地發(fā)笑。雅羅米爾在我看來實在可笑,先是一個被嬌慣壞了的孩子,然后是一個長滿青春痘的少年,這就是詩人的諷刺漫畫,沒有別的,我只注意到詩歌在他身上造成的唯一的變形,唯一的錯亂。我嘲笑這個自認為是天才的拙劣的詩人,我平靜地笑著,因為我可以對自己說雅羅米爾不是我,我不是他,他沒有找到“真正”的詩歌,我的自信心安然無恙。但是很快,如果我繼續(xù)讀下去(真正地閱讀),我的嘲笑便開始轉(zhuǎn)成了苦笑,雅羅米爾與我真是非常相像,像得可怕,尤其是在對蘭波,萊蒙托夫,洛特雷阿蒙,瑪雅可夫斯基和里爾克的真誠的崇拜上,對于他們,和其他人一樣,我也注了自己所有的愛意,因此,此時我已經(jīng)無法像當初一樣嘲笑雅羅米爾了,再也不能那樣平靜地嘲笑他了。剛才還站在舞臺上,站在我面前的小丑,來到了聽眾席,就在我旁邊,進入了我的體內(nèi),以至于我不再能與雅羅米爾保持距離,而如果我還想(還能)繼續(xù)嘲笑,我就是在嘲笑我自己。雅羅米爾的超凡入圣于是轉(zhuǎn)向了我自己的,轉(zhuǎn)向我自己的抒情主義,轉(zhuǎn)向了我用來滿足自己的詩欲,簡而言之,也就是說,轉(zhuǎn)向了我自己的單純。漫畫成了鏡子。

    于是我求助于最后一根稻草:至少,我對自己說,雅羅米爾的詩歌太矯揉造作了,他自認為是個人,他在“客觀”上就弄錯了。但是真是這么回事嗎?但愿我們“不懷有任何偏見地”去讀(或者脫離小說來看)雅羅米爾的詩歌。他的詩歌真的那么拙劣嗎?難道不是我錯了嗎,我堅持認為這些詩歌質(zhì)量低下只是為了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意識——為了自己反對小說真正諷刺的對象?實際上,雅羅米爾的詩歌與別的詩人的詩歌具有相同的價值,他的天賦是經(jīng)過公認的——。而如果我否認他的天賦,否認他的詩歌所具有的價值,不就是為了判自己的信仰無罪,為了保全自己對“天賦”以及詩歌“價值”的信仰嗎?不就是因為我拒絕承認這樣的(可怕卻簡單)的事實:詩歌,任何詩歌,任何詩意的思維都是一種欺詐;蛘吒_切地說:是陷阱,是最可怕的陷阱之一。

    讓我們接受這個事實吧。遵循小說的思路,一直到這一步(到這樣的恥辱)是非常非常困難的,而且一路上有許多能夠讓我偏離,為我提供庇護,防止我受到傷害的地方。但是如果我同意小說的安排,如果我沒有允許自己躲避,我將達到的“顛覆”則是最激進的顛覆之一,因為它強迫我對于自己唯一信任的東西進行置疑,我借以脫離政治喜劇和世界玩笑的東西,在所有剩下一切的非真實性被證實了之后,在所有的面具都掉下來了之后,我以為這是事實唯一真實的面孔。但是這保護板坍塌了,我又一次無可挽回地進入了無可拆解的面具之圈。

    因此,和《堂吉訶德》與《包法利夫人》一樣,《生活在別處》也許是迄今為止關(guān)于詩歌最嚴苛的否定。詩歌一直自認為是對世界進行判斷,自我陶醉和自認為到公證的私人領(lǐng)地。自認為是上帝最后巢穴的詩歌啊。如果有人愿意,當然還盡可以把這本小說當成是對拙劣詩歌的諷刺來讀,這是自我保護的一種好方法,事實上,小說所進行的事業(yè)要激進得多:它是要摧毀純潔的最后城墻。

    但是在純潔,詩歌的那邊還有什么嗎?什么也沒有;蛘吒_切地說,那邊和這邊一樣。詩歌的那邊和詩歌的這邊一樣,是無韻律的世界,也就是說,是不確定,是相似,是不平衡,是游戲,是滑稽模仿,是靈魂和身體的不協(xié)調(diào),仿佛詞語和事物之間一樣,是假面舞會,是錯誤,用一個詞來總結(jié),就是撒旦,上帝的另一面,但是(就像在鏡中一樣)是顛倒的,錯亂的,虛假的,諷刺的,荒誕的另一面,妄圖成為楷模的另一面,而且常常會取勝,并且不斷因此而自嘲的另一面。從此以后,唯一逃避這另一面的方法只能是:也加入自嘲的行列。

    閱讀昆德拉,就是接受這種撒旦的視角,這種關(guān)于政治、歷史、詩歌、愛情,以及關(guān)于普遍的人類認知的視角。正因為如此,這部著作不僅僅是顛覆,它更是純粹的文學(xué)。因為它沒有提供任何認知,哪怕是關(guān)于事實的認知,我倒情愿說它展現(xiàn)了所有認知的戲劇性(甚至是詩歌,甚至是夢幻);它沒有做出任何判斷,哪怕它也沒有揭示所有判斷的不足和不切實際;它沒有論證任何東西,哪怕是偶然和錯誤的暫時王國;總而言之,它把我?guī)У阶畛醯囊庾R狀態(tài),沒有任何的意識形態(tài),任何的科學(xué)能夠忍受和覆蓋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是所有的真實性與非真實性摻雜在一起的意識,秩序與最深刻的混亂摻雜在一起的意識,在這意識中,我也是別人,我還沒有成為我,這一切能夠換回的,不過是一聲大笑,但是它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地笑一笑。

    昆德拉的所有主人公,不管是叫路德維克,雅洛斯拉夫(《玩笑》),雅庫布(《告別圓舞曲》),四十來歲的男人(《生活在別處》),助手(《沒有人會笑》)還是愛德華(《愛德華和上帝》),所有這些人的生活,戰(zhàn)斗,忍受痛苦,愛與衰老只是為了最終不可避免地達到這個結(jié)論,那就是生活、戰(zhàn)斗、忍受痛苦、愛,事實上(事實上?),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在別人眼里他們應(yīng)該這樣做,特別是為了這個原本應(yīng)當這樣卻未能這樣的世界,為了上帝的創(chuàng)造。這個結(jié)論非常簡單,卻具有致命的顛覆性,這顛覆性會遭到讀者最強烈的反抗,因為正是這反抗造就了現(xiàn)在的我們:劊子手扮成了犧牲品,客體轉(zhuǎn)化成了主體,影子自認為具有真實性。但是“這是人的本性”,就像帥克(Chveik)所說的那樣:“只要我們活著,我們就是在自我欺騙”。

    但是必須好好活著……

上一章 ← 章節(jié)目錄 → 下一章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當前章節(jié)頁面至瀏覽器收藏夾;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章節(jié)目錄,按 ←鍵 回到上一章,按 →鍵 進入下一章。


  本文關(guān)鍵詞:生活在別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8243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jyzy/8243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f135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