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本印記_印跡基因 常染色體_印記基因SLC22A18在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預后價值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印記基因,,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復旦大學》 2010年
印記基因SLC22A18在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預后價值的研究
賀黌裕
【摘要】:背景:基因組印記是指來自父方和母方的一對等位基因,其中一方發(fā)生DNA修飾導致單等位基因表達,發(fā)生修飾的基因不表達,未修飾的基因表達。印記基因相當于功能上的單倍體,僅一次突變就使該基因失活,從而導致腫瘤。SLC22A18是位于人類染色體1 1p15.5的父源印記基因,影響細胞生長、胚胎發(fā)育。印記基因發(fā)生突變或印記異常后使抑癌印記基因活性喪失,促癌印記基因雙等位基因表達,基因產物成倍增加,細胞增殖過度促使腫瘤形成,促進腫瘤發(fā)展。SLC22A18是成人肺的腫瘤抑制基因和胎兒腎印記性腫瘤抑制基因。本試驗的目的是研究SLC22A18基因與乳腺癌生物學行為的相關性,測定SLC22A18在乳腺良性疾病及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情況,探討其與乳腺癌預后的關系。 第一部分不同轉移力乳腺癌細胞株的SLC22A18表達差異及侵襲能力差異 目的:研究SLC22A18在不同轉移力的乳腺癌細胞株MDA-MB-231、MCF-7中表達差異,評估此兩種細胞株的侵襲能力差異。 方法:應用熒光定量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方法和蛋白質印記方法檢測MDA-MB-231細胞株和MCF-7細胞株的RNA和蛋白質的表達。用transwell方法評估此兩種細胞株的侵襲能力。 結果:MDA-MB-231細胞和MCF-7細胞,SLC22A18 RNA和蛋白質表達均有差異。高轉移的乳腺癌細胞株MDA-MB-231 SLC22A18表達少,穿過膜的細胞數多,侵襲能力強;低轉移的乳腺癌細胞株MCF-7 SLC22A18表達多,穿過膜的細胞數較少,侵襲能力弱。t值為21.0,P=0.004。 小結:印記基因SLC22A18可能作為一個抑癌基因影響乳腺癌的侵襲。 第二部分SLC22A18過表達穩(wěn)轉細胞株的鑒定及SLC22A18過表達后對細胞侵襲能力的影響 目的:建立SLC22A18過表達穩(wěn)轉細胞株(U-231,U-7),并對其進行鑒定。比較穩(wěn)轉株與未處理細胞株侵襲能力(MDA-MB-231, MCF-7)的差異性。 方法:SLC22A18過表達穩(wěn)轉細胞株為復旦大學法醫(yī)學實驗室提供。應用蛋白質印記方法鑒定穩(wěn)轉株蛋白質表達情況。用transwell方法評估此穩(wěn)轉細胞株和未處理細胞株侵襲能力的變化。 結果:U-231穩(wěn)轉株與對照組MDA-MB-231相比,其SLC22A18蛋白表達明顯上調,表達有差異。U-7穩(wěn)轉株與對照組MCF-7相比,其SLC22A18蛋白表達明顯上調,表達有差異。高轉移力乳腺癌細胞株在SLC22A18表達上調(U-231)后與未處理的MDA-MB-231相比,穿過膜的細胞數減少,分別為25.33個和59.33個,t值為12.424,P值為0.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小結:U-231,U-7穩(wěn)轉株構建成功,SLC22A18表達上調后,乳腺癌細胞的侵襲能力減弱。在兩種不同轉移力的細胞株上都有體現。SLC22A18作為一個抑癌基因,上調其表達后,抑癌功能增強,減弱了腫瘤的侵襲能力。 第三部分乳腺腫瘤組織中SLC22A18表達水平與臨床病理學特征相關性 目的:分析乳腺癌的臨床病理學特征與SLC22A18蛋白表達量的關系。 方法:收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普外科2005年1月-2008年3月間住院的194例乳腺腫瘤石蠟標本,其中良性腫瘤38例,乳腺癌156例。用免疫組化法檢測SLC22A18蛋白的表達,用計算機圖像分析軟件檢測計算腫瘤標本中SLC22A18蛋白表達的相對量。根據患者病理學特征進行分組。采用軟件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評價SLC22A18表達與乳腺癌生物病理學特征的相關性。 結果:1)乳腺良性腫瘤中SLC22A18表達水平明顯高于乳腺癌組織。2)SLC22A18表達水平與乳腺癌患者的患病年齡無關。3)SLC22A18表達水平與乳腺癌腫瘤大小呈負相關。腫瘤直徑小于2cm組的SLC22A18表達水平高于腫瘤直徑2-5cm組和大于5cm組,腫瘤直徑2-5cm組的SLC22A18表達水平高于大于5cm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4)無脈管內癌栓的癌組織中SLC22A18表達水平高于有脈管內癌栓組。5)SLC22A18在有淋巴結轉移的乳腺癌中表達水平較低。以乳腺癌淋巴結轉移個數(pN區(qū)域淋巴結病理分期)分組,無淋巴結轉移組的SLC22A18表達水平高于淋巴結轉移1-3個組和10個以上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有淋巴結轉移的各組間腫瘤組織的SLC22A18表達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6)以乳腺癌患者的雌孕激素受體和HER-2的免疫組化指標為分組指標,ER,PR及HER-2各自的分組中的SLC22A18表達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7)乳腺癌SLC22A18表達水平與腫瘤分化程度、腫瘤類型無明顯關系。8)SLC22A18表達水平隨臨床TNM分期的增加而遞減。 結論:乳腺良性腫瘤組織中SLC22A18表達水平明顯高于乳腺癌,且隨著乳腺癌的臨床分期和惡性程度的增高,SLC22A18的表達明顯下降,并且在癌發(fā)生淋巴轉移后SLC22A18表達下降更明顯。 第四部分SLC22A18表達水平在乳腺癌預后價值的研究 目的:研究印記基因SLC22A18是否與乳腺癌患者術后復發(fā)轉移相關,鑒定SLC22A18是否能作為一個獨立的預后因子預測乳腺癌患者的復發(fā)轉移。 方法:對所有石蠟標本患者進行術后隨訪,記錄首次出現復發(fā)轉移的時間、無病生存時間和總生存時間。以免疫組化所測得的SLC22A18表達的相對量的中位數將所有病例分組。采用軟件SPSS17.0統(tǒng)計分析。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患者復發(fā)轉移的情況;用log-rank檢驗比較患者無病生存分布。用壽命表法估計各分組患者的1年、2年的無病生存率。COX模型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辨認預測預后的因素。 結果:生存分析Kaplan-Meier累積生存函數圖和log-rank檢驗表明SLC22A18低表達組的術后無病生存時間少于高表達組。Cox Regression風險比例模型分析SLC22A18低表達組和高表達組的術后復發(fā)轉移的相對危險度為2.624:1。COX模型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提示SLC22A18分組和組織學分級與乳腺癌復發(fā)轉移相關,SLC22A18低表達組復發(fā)風險是高表達組的2.624倍,組織學分級高組復發(fā)風險是組織學分級低組的2.065倍。 小結:乳腺癌原發(fā)灶的SLC22A18表達水平與患者的預后相關,SLC22A18高表達的乳腺癌患者術后的復發(fā)轉移風險較小。SLC22A18作為抑癌基因參與乳腺癌的發(fā)病過程,檢測SLC22A18的表達有助于乳腺癌預后的判定。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R737.9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程篤學;豬肉質性狀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劉巖;基于單體型的QTL效應及印記性檢驗[D];黑龍江大學;2012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蔣自立;;植物DNA甲基化與轉基因沉默[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12期
2 叢建民;沈海龍;李玉花;張鵬;黃劍;楊玲;;植物體與植物體細胞無性系發(fā)育中的DNA甲基化及其表達調控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17期
3 張立嶺;綿羊基因組印記遺傳研究進展[J];中國草食動物;2001年04期
4 周斌;邢邯;陳受宜;蓋鈞鎰;;大豆分子標記遺傳圖譜的整合及其應用[J];大豆科學;2009年04期
5 錢長暉;宋國穎;王小麗;劉向前;魏建鋒;王芳;劉勝洪;;生長休止蛋白7在大鼠小腦皮質中的免疫細胞化學研究[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07年02期
6 李曉恒;孫朝越;胡紅梅;楊贛軍;孫弋;彭建安;廖家萬;;高原低氧對大鼠大腦皮質生長休止蛋白7表達的影響[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11年04期
7 侯良芹;熊克仁;趙健;丁艷霞;;Gas7在大鼠海馬和齒狀回發(fā)育過程中的動態(tài)表達[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11年06期
8 譚正懷,莫正紀;脂蛋白脂酶的組織特異性表達及其調節(jié)[J];國外醫(y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0年06期
9 G.Otto ,喬莉娟;豬肉滴水損失不同測定方法的比較以及與豬肉品質和胴體性狀的關系[J];中國畜牧獸醫(yī);2004年11期
10 川井田博;郁明發(fā);;豬肉肌纖維粗細與肉質的關系[J];國外畜牧學(豬與禽);1983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汪旭升;基于生物信息學方法分析基因家族及非編碼序列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2 肖淑艷;溶質轉運蛋白11第三和第六跨膜區(qū)的結構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3 張凱;豬不同肌纖維類型骨骼肌的基因組表達譜差異[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荊玉起;c-Abl酷氨酸激酶參與基因轉錄調控的分子機制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凌雁;SLC6A20及GCKR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2型糖尿病的關聯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荊亞莉;SLC30A8及MCP-1基因多態(tài)性與2型糖尿病的相關性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0年
2 劉科;豬GFAT1與SLC2A基因家族中6個基因克隆、定位、SNP檢測及與生產性狀的關聯分析[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7年
3 冉彪;榮昌豬和長白豬MyHC基因的表達模式及其與肉質性狀的相關性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09年
4 王廣菲;非受體酪氨酸激酶c-Abl調節(jié)微管組裝的機理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二級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程篤學;羅維真;張龍超;顏華;李勇;王立剛;宋欣;馬小軍;陳少康;劉欣;李穩(wěn);梁晶;趙克斌;王立賢;;利用大白豬×民豬F_2資源群體開展瘦肉量全基因組關聯研究[J];農業(yè)生物技術學報;2012年08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張莉;綿羊肉用性狀全基因組關聯分析[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李斯麗;蛋氨酸鉻作為飼料添加劑在生長肥育豬生產中的應用技術研究[D];廣西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賀聲,王藹明;肥胖與乳腺癌[J];海軍總醫(yī)院學報;2004年01期
2 邵志敏,劉剛;乳腺癌器官親嗜性轉移的分子機制[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4年02期
3 程廣源;乳腺癌標志物的臨床意義[J];癌癥進展;2004年05期
4 王蓓,鄭昭景,徐瑞龍,王朝明,李曙光,徐熙善,厲軍,駱健生,丁豐盛,洪中武;乳腺癌耐藥蛋白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變組織中的表達[J];中國腫瘤;2005年05期
5 袁芃,徐兵河;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在乳腺癌治療中的研究[J];癌癥進展;2005年03期
6 ;可減少乳腺癌發(fā)生的食物[J];家庭護士;2006年03期
7 蔡春友;姚智;;乳腺癌細胞核因子κB活化及其在增殖與演化過程中的作用[J];中國綜合臨床;2006年05期
8 杜麗莉;韓存芝;劉秀英;荊潔線;趙先文;田保國;謝燕紅;;血清瘦素水平及體質指數與乳腺癌發(fā)生的相關性研究[J];腫瘤研究與臨床;2006年05期
9 吳榮興;;32例炎性乳腺癌的綜合治療[J];腫瘤研究與臨床;2006年05期
10 林授;林德馨;;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與乳腺癌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08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樹玲;;乳腺癌生物學及臨床研究進展[A];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教育集[C];2006年
2 殷玉琨;李靜蔚;;乳腺癌中醫(yī)辨證與預后因子相關性研究概況[A];第十一屆全國中醫(yī)及中西醫(yī)結合乳腺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陳前軍;司徒紅林;林毅;;早期乳腺癌系統(tǒng)輔助治療概述[A];第十一屆全國中醫(yī)及中西醫(yī)結合乳腺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張利紅;韓宏麗;張曉靜;王春鳳;張琦煒;;ER PR C-erbB-2 P~(53)的表達與乳腺癌組織學分級[A];第一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乳腺疾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2年
5 陳衍;劉文超;秦鴻雁;韓驊;;人脂肪酸合成酶啟動子對乳腺癌細胞的靶向轉錄活性分析[A];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6 劉蕾;王斌;糜漫天;張乾勇;;重慶市婦女血漿脂肪酸組成譜及其與乳腺癌的相關性研究[A];中國西部第六屆營養(yǎng)與健康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7 ;不同分子量肝素對乳腺癌細胞侵襲和轉移能力的影響(英文)[A];第十一屆全國青年藥學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8 劉衛(wèi)國;盛雅娟;藍天;金洪傳;毛偉敏;王曉稼;;重樓皂苷Ⅱ對乳腺癌細胞的生長抑制作用[A];2012·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師大會第三次會議論文集[C];2012年
9 董良;李海金;;乳腺癌新型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研究進展[A];2013年第六屆國家級分子靶點藥物治療新進展學習班暨浙江省腫瘤化療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10 汲振余;李懿;范丹丹;;膜骨架蛋白4.1N負調控乳腺癌細胞的粘附、遷移及侵襲[A];2013醫(yī)學前沿論壇暨第十三屆全國腫瘤藥理與化療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詹建;[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2 辛君;[N];大眾衛(wèi)生報;2009年
3 王樂 沈基飛;[N];科技日報;2011年
4 劉霞;[N];科技日報;2011年
5 通訊員 王樂 沈基飛;[N];光明日報;2011年
6 伊遙;[N];醫(yī)藥經濟報;2012年
7 記者 鄭曉春;[N];科技日報;2007年
8 李國軍;[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9 實習生 蔣洪濤;[N];科技日報;2010年
10 譚毅挺 佘曉蓉 李虹輝;[N];大眾衛(wèi)生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聶建云;組蛋白去乙;{控對乳腺癌細胞增殖周期影響的研究[D];昆明醫(yī)學院;2010年
2 吳艷萍;細絲蛋白A調控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活性在乳腺癌發(fā)病中的作用[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0年
3 何文山;細胞周期蛋白E同乳腺癌的預后及分子靶向治療相關性的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4 王玥;骨橋蛋白對內皮祖細胞增殖作用和機制及二者在乳腺癌中相關性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0年
5 廖寧;基于分子分型的乳腺癌個體化新輔助治療及多基因表達譜檢測預測療效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0年
6 張海譜;乳腺癌腫瘤干細胞的分離及其生物學特性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0年
7 董華英;化療后乳腺癌組織中的癌干細胞微球體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8 錢碧云;乳腺癌差異蛋白質組學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4年
9 鄧文勝;鳥氨酸脫羧酶基因與乳腺癌細胞增殖侵襲關系的實驗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10 王建杰;重組人乳鐵蛋白抗乳腺癌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燕山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冷朝輝;乳腺癌單細胞激光鑷子拉曼光譜的實驗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0年
2 呂靜;膳食脂肪酸攝入、體內脂質代謝水平及其與乳腺癌發(fā)生的相關性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0年
3 杜麗莉;血清瘦素水平血脂含量和體重指數與乳腺癌發(fā)生的相關性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3年
4 李瑋;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及擴散加權成像與乳腺癌生物學預后因子相關性研究[D];寧夏醫(yī)科大學;2011年
5 李鈺婷;乳腺癌基因分型中三陰性乳腺癌的臨床生物學行為探討[D];吉林大學;2012年
6 邱鏡丹;三陰性乳腺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2年
7 曾會會;晚期乳腺癌的維持治療[D];蚌埠醫(yī)學院;2014年
8 張捷;三陰性乳腺癌的臨床病理特點及預后因素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8年
9 白麗園;RNA結合蛋白QKI-5在乳腺癌中的初步功能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8年
10 李曦洲;乳腺癌各分子亞型中骨橋蛋白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印記基因,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683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jyzy/68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