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教學教案
本文關鍵詞: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記承天寺夜游》以真情實感為依托,信筆寫來,起于當起,止于當止,猶如行云流水,于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所以教學設計中也應該包括這一點。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擔任過30個官職,遭貶17次,坐過130天監(jiān)牢。然而,他一生豁達樂觀,晚年貶謫海南,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時,他年事已高,疾病纏身,且不適應那里的氣候。于是他平靜地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墳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詞作代表蘇軾。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面對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邁奔放的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青春的一去不復返,他積極樂觀的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靈的交流吧。讓我們共同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
(設計意圖:開頭導語對蘇軾的生平作簡單的介紹,同時也交代了本文的寫作背景,讓同學們更容易和作者的心靈碰撞。)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自由讀課文,學生結合課文下注釋,(要求讀準字音)
2.指名學生讀,不正確的指出。
3.老師范讀
4.學生齊讀
5.托音朗讀:請同學們把“念”“蓋”“但”三個字在讀的時候采用托音的方法來讀,讀出古文的味道來。
指名學生讀
(設計意圖: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讀準字音,所以設計了幾種形式的朗讀,以便同學們解決朗讀中的問題。第二步,采用托音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要求學生結合課文下注釋翻譯課文,不懂的可以劃出來,小組交流,小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問,共同解決。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小組合作交流能力,同時讓同學們疏通文意,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鋪墊。)
四、精讀課文,感受作者感情
設計問題:
(1)“記承天寺夜游”這是文章的題目,請同學們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說成一句完整的話。
明確:蘇軾和張懷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賞月景
(2)蘇軾和張懷民是什么關系?
明確:朋友
記承天寺夜游優(yōu)質課教學設計
(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認為他們屬于哪一類,并從文中找出根據(jù)。
明確: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據(jù)“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
(4)出示張懷民簡介,張懷民:1083年被貶謫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余,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寫作背景鏈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于對王安石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謗新法,并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烏臺詩案”。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腦袋。后由于范鎮(zhèn)、張方平等的營救,案件驚動兩宮,十二月蘇軾獲救出獄,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
(6)過渡語:懷民和蘇軾同為貶謫之人,有著共同的感慨,面對澄明的月光,他們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
明確: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7)作者稱兩人為“閑人”,由此表達出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入夜及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那么認真,兩人都很閑。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冬夜出游賞月的更是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都是忙人。結尾更是直接點出兩人是閑人。自嘲的意味。貶謫的悲涼心境。
同學們,加上嘆詞“唉”字在“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前面,讀出詩人的悲涼心境
學生試讀,齊讀
(設計意圖:加上嘆詞“唉”更讓同學們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時激發(fā)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設置問題:聯(lián)系作者和懷民的處境,我們體會到了他們貶謫的悲涼和無奈。但是,蘇軾還是一位豁達樂觀之人,難道這“閑人”二字僅僅是反映了他悲涼的心境,還有沒有其他感情。
比如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出示幻燈片)
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何處沒有美景),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明確:閑人:閑情雅致
加上“唉”字再來讀讀這個句子,要求讀出作者的對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視和自己獨有的閑情雅致。
學生試讀。
老師總結:只有具有閑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賞出景色的美妙,而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忙著追求,忙著工作,迷失在富貴中,迷失在物欲橫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邊美麗的風景。丟掉了那一份閑情雅致。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唉”字的不同語氣的朗讀,讓同學們真正體會到作者當時復雜的心境)
五、品味語言
本文是蘇軾和懷民在承天寺夜晚賞月,那么,他們賞到了什么樣的美景呢?
明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同學們從修辭或者語氣上來分析此句。
試讀此句:請同學們在“蓋竹柏影也。”前邊加上“噢”這個嘆詞,表達出一種恍然大悟的感情,試著讀一下。
學生加上嘆詞試讀,師生共讀。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同樣是加上嘆詞的方法,讓同學們在恍然大悟中體會詩人的喜悅心情))
老師總結:(出示幻燈片)2000年法國《世界報》這樣評論蘇軾: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于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進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賑貧救孤,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了無數(shù)傳世杰作。
六、精讀課文,探究文人心境
古往今來,有這種豁達樂觀心態(tài)的文人很多。(出示幻燈片)
材料1:柳宗元被貶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題詞寫詩,最終被后人稱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歐陽修,即使被貶到滁州,但仍與百姓同樂,寫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馳騁沙場的時候就很樂觀,在變法中被貶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著他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揮筆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句子。
總結語:
同學們,明月不老,經(jīng)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經(jīng)常讀一讀蘇軾,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附: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記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如何
2.《記承天寺夜游》一詞多義
3.《記承天寺夜游》整體賞析及結構
4.《記承天寺夜游》分層賞析
5.記承天寺夜游寫作特色
6.記承天寺夜游教案設計2篇
7.記承天寺夜游閱讀題
8.記承天寺夜游的翻譯
9.《記承天寺夜游》中考?碱}
10.記承天寺夜游讀書筆記2篇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教案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記承天寺夜游》尋字的妙處賞析,以及原文翻譯,供大家了解原文寫作用意。
作者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游》尋字的妙處“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一“尋”字有萬種風情:那急欲找到的迫切,那非他莫屬的篤定,寫出了作者孤寂無聊欲與朋友共賞月夜的急切心情.
《記承天寺夜游》字詞解釋(1)選自<<東坡志林>>。此文寫于作者貶官黃州期間。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市南。
(2)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當者被貶黃州已經(jīng)四年。
(3)解:把系著的腰帶解開。
(4)欲:想要,準備。
(5)月色:月光。
(6)入:照入,映入。
(7)戶:堂屋的門;單扇的門。
(8)起:起身。
(9)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10)行:出行。
(11)念無與為樂者:想到?jīng)]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念,想到。無與為樂者,沒有可以共同交談(游樂或賞月)的人。者:……的人。
(12)遂:于是,就。
(13)至:到。
(14)尋:尋找。
(15)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寄居承天寺。
(16)亦:也。
(17)寢:睡,臥。
(18)相與步于中庭:(我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19)空明:清澈透明。
(20)藻荇:泛指生長在水中的綠色植物。藻,藻類植物。荇,荇菜。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21)交橫(héng):交錯縱橫。
(22)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表示肯定,相當于‘大概’,這里解釋為‘原來是’。
(23)也:句末語氣詞,表判斷。(蓋……也:原來是。)
(24)為:動詞。做。
(25)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但,只(是)僅僅。
(26)閑人:閑散的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里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首先“閑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賞美景的人。其次“閑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悶心境。
(27)耳:語氣詞,“罷了”。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記承天寺夜游的譯文
2.記承天寺夜游教學教案
3.《記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
4.記承天寺夜游導學
5.記承天寺夜游解釋
6.記承天寺夜游誰寫的
7.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8.記承天寺夜游考點
9.《記承天寺夜游》書法作品
10.《記承天寺夜游》2016中考考點
記承天寺夜游賞析尋字
在《記承天寺夜游》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內心深處不愿做一個“閑人”。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我安慰罷了,以下便是小編整理的《記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感情以及情景賞析,供大家了解原文。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全文僅84字,卻描繪出了一幅清靜皎潔的月夜美景,傳達出作者當時微妙的心境。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起筆一句,直點時間,并用“夜”字扣題,導引題旨。“元豐六年”不僅是個時間年限,還點示出寫作此文的背景:元豐二年(宋神宗年號),蘇軾因文字獄(“烏臺詩案”)幾遭殺身之禍,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備受監(jiān)視,近于流發(fā),自然心情憂郁。事隔四年,時至今日,其為如何呢?“十月十二日夜”點出具體時間。古時以農(nóng)歷記事,“十月十二日夜”當是時值初冬,有圓月升掛,而又寒意初襲的。這樣的夜晚,作者心情又是如何呢?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作者“解衣欲睡”而“欣然起行”,全因“月色入戶”。“月”是此夜特景,由此可推想前幾日的夜晚天氣,因為俗語有云:“初七初八,月際更發(fā)”,今日已為“十二”,當是朗月升掛;抑或作者對前幾日的月光未加留意吧。反正,今夜作者是注意到了天際的融融月色。特別是句中“入”之一字,脫化出月光的善解人意,她也似乎要來慰藉遷客騷人的心靈。“月色入戶”更入“心”,“欣然”一詞,使作者喜悅興奮之情狀躍然紙上。
“念無與為樂者” “念”承前句“行”而來,是作者瞬間的心理活動。作者形單影孤,面對如此朗月良宵,又身處貶居的寂寥之中,一個人行之無味,不禁嘆問:誰能與吾為樂呢?“樂”為全文之精魄。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閃念之間,人、地跳躍而出,快得幾乎不假思索:到承天寺尋張懷民!此句也暗顯出兩人的感情篤厚。張懷民何許人也?他是作者的朋友,當時也貶官在黃州。兩人同病相憐,感同身受,從中也可見出兩人心有靈犀,神思契合。句中“承天寺”,又扣題一次。“尋”字寫出急切訪友的心情,寫出急于尋人共賞月景的心情。同時,又傳達出不知懷民是否在“家”的隱憂。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作者大喜過望,懷民不僅在寺,且還未寢。于是兩人一起在庭院散步。句中點明了“夜游”的具體地點,三點文題。“夜游”,常時一般以為暗黑,但因前文已點出“月色”,頓令人心生光明之感,恰與作者此時心境吻合,怎會不令人“欣然”呢?“步”之一字,顯出作者兩人情態(tài)閑適、攜手而游的景況。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這是為文增色的寫景名句,月夜美景俱由此句傳達而出。句中明喻、暗喻交錯運用,以“積水空明”喻寫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為自己筆下文字的注腳,文筆自是高出一籌。“水中”緊承上句,接著又設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來喻陸上樹木“竹柏影”,寫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麗,似一幅彌漫著水氣的朦朧素描圖畫。此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不都在寫“月”。“無月”,自不能明了夜間“庭下如積水空明”;“無月”,而竹柏亦不會投影交橫。這是明顯的側面襯托,曲筆寫照。寥寥數(shù)字,而明月朗照之境界全出。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一連兩問,含義極深。由景物推及人情,看似問“月”、問“竹柏”,實則是問“自心”、問“世人”、問“世間”。作者客觀而問,主觀而答:“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淡淡的感嘆聲中讓人們分明地聽出詩人內心的絲絲憂楚和些些放達。“閑”之一語,是為“文眼”,包含不盡意味:那賞月的欣喜、漫步的閑適,那貶謫的悲苦、人生的喟嘆……種種微妙復雜的思想情感,盡在其中。雖口言“閑”而心難“閑”,作者當時心潮起伏的思緒,又怎是一個“閑”字了得!
綜觀全文,作者的語言樸素自然,既富有詩情畫意,又蘊含深刻哲理。通過多種表達方式的有層次的運用,將月下美景、心中閑愁和盤托出。敘事,則依據(jù)實情一一道來,將自己所見、所念、所行平鋪直敘,曉明通暢,同時,又于思慮的變化之中凸顯出行文的跌宕起伏。寫景,則通用比喻,以水中景致寫庭下月影,使筆下的景物尤顯空靈,更顯出月色的皎潔和內心的清澄。抒情,則委婉曲致,欲吐還休,似閑還愁,作者僅只點出物景隨人事而變遷的感受,而其中所包含的層層人生感悟,都留待讀者去深深體味。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記承天寺夜游全文
2.記承天寺夜游原文與對照翻譯
3.《記承天寺夜游》張懷民何許人也
4.《記承天寺夜游》知識點識記
5.《記承天寺夜游》作者文學及藝術成就
6.記承天寺夜游原文譯文
7.記承天寺夜游的改寫
8.記承天寺夜游作者感情
9.記承天寺夜游默寫題以及練習題
10.記承天寺夜游考點
記承天寺夜游情景賞析
《記承天寺夜游》以真情實感為依托,信筆寫來,起于當起,止于當止,猶如行云流水,于無技巧中見技巧,可見文章的可讀性極強,以下便是小編整理的《記承天寺夜游》的原文翻譯及賞析,供大家了解原文。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
作者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游》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入屋內,(于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jīng)]有(可以與我)共同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滿著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jīng)]有松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從容流連光景)清閑的人罷了。
《記承天寺夜游》賞析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只有84個字,從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無從劃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幾十個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瀉無余,還有什么韻味?細讀此文,雖自然流行,卻“與山石曲折”,層次分明。“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這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年月日,又寫了個“夜”字,接下去就應該寫“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沒有什么可干的?删驮“解衣”之時,看見“月色入戶”,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尋“樂”。一個人“行”了一陣,不很“樂”,再有一個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個可以共“樂”的人,就去找他。這些思想和行動,是用“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幾句表現(xiàn)出來的。尋見張懷民了沒有,尋見后講了些什么,約他尋什么“樂”,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筆下,這都是要寫的。作者卻只寫了這么兩句:“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接著便寫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時候,目光為滿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種錯覺:“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院子里怎么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抬頭一看,看見了竹、柏,同時也看見了碧空的皓月,這才醒悟過來: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運用之妙,因人而異。不能說作者沒有用這個比喻,但他的用法卻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與山石曲折”,至此當“止于不可不止”了。“止”于什么呢?因見“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當止于月;看見“藻、荇交橫”,卻原來是“竹、柏影也”,當止于“竹柏”;誰賞月?誰看竹柏?是他和張懷民,當止于他和張懷民。于是總括這一切,寫了如下幾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寥寥數(shù)筆,攝取了一個生活片斷。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于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那么清楚,兩個人都很“閑”。“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游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惟其“閑”,才能“夜游”,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讀完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都歷歷如見。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記承天寺夜游》的譯文
2.記承天寺夜游的譯文
3.蘇軾寫的記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譯
4.《記承天寺夜游》特殊句式
5.《記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與文章結構
6.記承天寺夜游中句子賞析
7.《記承天寺夜游》知識點識記
8.《記承天寺夜游》改寫及寫作特點
9.記承天寺夜游課下注釋
10.記承天寺夜游教學反思有哪些
記承天寺夜游的翻譯賞析
《記承天寺夜游》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原文100字賞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興趣的同學可以了解一下。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jīng)四年了。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jīng)]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于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尋友夜游)
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fā)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更體現(xiàn)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適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層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jīng)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tài)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賞析這里的“美”首先來自內容的“真”。東月朗照,激發(fā)了作者的游興,想到?jīng)]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于是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這“美”來自語言的“純”。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敘來。雖然沒有奇景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么字眼兒。點明日期,是筆記體游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戶”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shù)字,何其洗練!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不枝不蔓,體現(xiàn)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準確地表現(xiàn)了藻荇姿態(tài),,仿佛觸手可及。接著,作者筆鋒陡轉,連發(fā)二問,既親切自然,富于韻律,又拓展時空,發(fā)人思緒。《記承天寺夜游》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
蘇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一段話很精辟: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說》)
這段話,可與他的另一段話相補充:“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云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郁而見于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這“美”來自結尾的“精”。從文章結構看,結句屬“合”,就此打住。從語意上看,它包蘊豐富。“閑人”一詞,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卻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賞的,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來欣賞它。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卻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嘗愿做一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總之,游記以真情實感為依托,信筆寫來,起于當起,止于當止,猶如行云流水,于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記承天寺夜游》的整體賞析細讀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那個“閑”字慢慢地氤氳開來,漸漸地在我心中升騰,好一個“閑”字了得!
月色真美,面朝長天,“閑”庭信步。因為“烏臺詩案”,作者被貶黃州已經(jīng)四年。今晚的月色真好啊——“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在如此皎潔的月光下,能和友人中庭散步,賞月談心,實乃人生之幸事。是啊,兩人都“閑”,那是一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那是一種以凡心對凡事的悠然。廣闊的天宇之下,就只有自己和懷民相知相恤,那該是怎樣的一種欣喜?一個“閑”字,表現(xiàn)了作者面對無邊月色,信步漫游,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閑適、恬淡。
人生無常,相伴知己,“閑”中有樂。月色入戶,明月相知,竹影清麗,唯有自己和懷民能領略此等良辰美景,豈非快事?在黃州,滿腹才情的蘇軾,在文學上創(chuàng)造了又一個藝術高峰,創(chuàng)作了不少經(jīng)典作品,如《卜算子》(缺月桂疏桐)、《念奴嬌》(大江東去)、《滿江紅》(江漢西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從這些詩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的豁達與樂觀。本文中的“欣然起行”以及結尾的“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等句,都表現(xiàn)了他身處逆境,卻樂觀處世,“笑看云卷云舒”,“閑”賞“花開花落”。一個“閑”字,又有力地表現(xiàn)出他面對人生重重打擊的超脫、瀟灑。
宦海浮沉,身處異鄉(xiāng),“閑”里透酸。蘇軾被貶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是個有名無實的“閑”官,這與他“經(jīng)世濟民”的人生理想是相去甚遠的。琴棋書畫皆通的才子,胸中滿是治國之道,可現(xiàn)在卻成為一個只能游山玩水的“閑人”,根本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此時,宦海浮沉,幾經(jīng)波折的蘇軾,仕途失意的苦悶、彷徨、無奈與心酸,含蓄地從一個“閑”字中露出。不是“我”想閑,而是和張懷民一樣,此時此刻,都只有賦閑而已啊。哪一個夜晚都有月亮,哪一個夜晚都有綠竹和翠柏,但是,不可能有兩個像“我們”一樣的“閑”人了。
胸懷天下,觸景生情,“閑”為釋郁。作者為何夜不能寐?只是因為月光皎潔?尋找同樂之人,為何又同是被貶的張懷民?蘇軾因文遭禍,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憂郁。所以,在明月高掛之時,無法入眠,正反映了他內心的苦悶。這正是仍有進取之心的表現(xiàn)。月夜游承天寺,正是消釋抑郁的具體行為。政治上失意,那就從自然美景中尋求精神慰藉吧。如果是一個甘于平庸之人,此時此刻,恐怕是在醉生夢死之中了。人“閑”,心不“閑”,此處說“閑”,是聊以自慰的另一說法吧。
細讀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一個普普通通的“閑”字,卻傳達出如此豐富的信息,蘇軾,不愧為一代文豪啊。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記承天寺夜游賞析品味
2.記承天寺夜游的翻譯賞析
3.記承天寺夜游 的翻譯
4.《記承天寺夜游》翻譯全文
5.記承天寺夜游全文
6.《記承天寺夜游》寫作特點
7.《記承天寺夜游》烏臺詩案
8.《記承天寺夜游》創(chuàng)作背景
9.《記承天寺夜游》導學案設計
10.記承天寺夜游景物特點
記承天寺夜游賞析100字
本文關鍵詞: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752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jajx/375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