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學習心理--學習理論,,試題與答案
本文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 學習心理--學習理論 試題與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以下心理現(xiàn)象中,屬于學習的是( )。
A.蟲子飛進眼睛時,不停地眨眼
B.鸚鵡學舌
C.小明經(jīng)常上課走神
D.喝完咖啡后精神好多了
2.按照學習結果,心理學家加涅將學習分為言語信息、態(tài)度、智慧技能、動作技能和( )五大類。
A.控制力
B.組織技能
C.適應能力
D.認知策略
3.小丁原來很怕見陌生人,上幼兒園后這種行為消失了。根據(jù)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在小丁身上發(fā)生了( )的學習。
A.智慧技能
B.認知策略
C.態(tài)度
D.言語信息
4.語文課上學習作文的寫作規(guī)則,這類學習主要屬于( )。
A.言語信息學習
B.動作技能學習
C.智慧技能學習
D.認知策略學習
5.按照學習性質,奧蘇貝爾將學習分為( )。
A.動物學習、人類學習和機器學習
B.接受學習和發(fā)現(xiàn)學習、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
C.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
D.知識學習、技能學習和行為規(guī)范學習
6.通過對狗等動物的訓練研究,提出條件反射學說的著名學者是( )。
A.桑戴克
B.斯金納
C.華生
D.巴甫洛夫
7.根據(jù)經(jīng)典條件作用理論,食物引發(fā)狗的唾液分泌反應是( )。
A.中性反射
B.條件反射
C.無條件反射
D.操作反射
8.以下哪一條學習規(guī)律不是巴甫洛夫提出的?( )
A.效果律
B.習得律
C.消退律
D.泛化律
9.原本乘坐巴士會暈車的人,后來乘船、乘飛機也有類似的反應,這是刺激的( )。
A.獲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10.通過選擇性強化和消退使有機體學會對條件刺激和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這叫作刺激的( )。
A.獲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11.要求學生分辨勇敢和魯莽、謙讓和退縮是刺激的( )。
A.獲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12.最早提出“學習過程就是行為習慣的形成過程”這一觀點的人是( )。
A.巴甫洛夫
B.華生
C.桑戴克
D.班杜拉
13.( )是聯(lián)結主義學習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
A.桑戴克
B.斯金納
C.托爾曼
D.班杜拉
14.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戴克提出學習的實質在于( )。
A.構造一種“完形”
B.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C.形成刺激與反應間的聯(lián)結
D.對環(huán)境條件的認知
15.可以看作嘗試錯誤說的動機原則的規(guī)律是( )。
A.準備律
B.練習律
C.效果律
D.泛化律
16.( )是指情境與反應之間聯(lián)結的加強(或減弱)受反應之后的效果支配。
A.準備律
B.練習律
C.效果律
D.泛化律
17.認為學習實質上是一種反應概率上的變化的理論是( )。
A.聯(lián)結主義學習理論
B.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C.社會學習理論
D.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18.根據(jù)斯金納的觀點,人的膝跳反射屬于( )。
A.應答性行為
B.操作性行為
C.聯(lián)結過程
D.觀察學習
19.孩子哭鬧要買玩具,母親提出限制孩子看電視的禁令,這屬于( )。
A.正強化
B.負強化
C.懲罰
D.消退
20.如果一個家長想用看電視作為強化物獎勵兒童認真按時完成作業(yè)的行為,最合適的安排應該是( )。
A.讓兒童看完電視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業(yè)
B.限定每周看電視的適當時間
C.懲罰孩子過分喜歡看的行為
D.只有按時完成家庭作業(yè)后才能看電視
21.通過厭惡刺激的呈現(xiàn)來降低反應在將來發(fā)生的概率,這叫作( )。
A.正強化
B.負強化
C.懲罰
D.消退
22.下大雨的時候,小王被雨淋到,他迅速跑回家,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淋得很濕。以后,每當下雨小王都跑得很快。這是( )。
A.條件反射
B.逃避條件作用
C.回避條件作用
D.頓悟
23.班杜拉總結的學習過程的四個環(huán)節(jié)是( )。
A.注意——再現(xiàn)——模仿——練習
B.注意——保持——再現(xiàn)——動機
C.觀察一一模仿——練習——鞏固
D.觀察——練習——保持——動機
24.班杜拉認為個體在進行觀察學習時,影響其注意的因素不包括( )。
A.觀察者自身特點
B.榜樣行為的特征
C.榜樣自身的外部特征
D.個體與榜樣的關系
25.警示教育所產(chǎn)生的強化作用是( )。
A.外部強化
B.自我強化
C.替代強化
D.積極強化
26.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突襲(比如應該學習新知識卻進行考試),這樣不利于學生學習。這種做法的依據(jù)是學習的( )。
A.準備律
B.練習律
C.效果律
D.刺激
27.如果學生上課扮鬼臉是為了得到老師或同學的關注,老師與同學可以不予理睬,不給予其希望得到的強化,那么此類行為就會逐漸減少。這種減少不良行為的方法是( )。
A.正強化
B.負強化
C.懲罰
D.消退
28.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不能決定他能否成功掌握教學內容,而是在于他( )才能達到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
A.學習積極性
B.學習自覺性
C.要花多少時間
D.智力水平
29.完形一頓悟理論的提出者是( )。
A.桑戴克
B.苛勒
C.托爾曼
D.奧蘇貝爾
30.按照苛勒的觀點,學習的本質是( )。
A.形成刺激與反應間的聯(lián)結
B.主動形成認知結構
C.構造一種“完形”
D.對環(huán)境條件的認知
31.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實質在于( )。
A.對環(huán)境條件的認知
B.主動形成認知結構
C.形成刺激與反應間的聯(lián)結
D.構造一種“完形”
32.布魯納提出的學習過程包括獲得、轉化和( )。
A.評價
B.練習
C.強化
D.消退
33.布魯納主張教學的最終目標是( )。
A.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成績,考得高分數(shù)
B.促進學生獲得與理解新知識
C.促進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
D.促進教師能夠設計出優(yōu)秀的課程
34.布魯納認為學生具有好奇內驅力、勝任內驅力及( )三種最基本的內在動機。
A.互惠內驅力
B.認知內驅力
C.自我提高內驅力
D.附屬內驅力
35.借助語言進行學習的認知結構形式是( )。
A.動作表象
B.圖像表象
C.符號表象
D.形象表象
36.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應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lián)系屬于( )。
A.機械學習
B.意義學習
C.接受學習
D.發(fā)現(xiàn)學習
37.在所要學習的新材料呈現(xiàn)前提供一種引導性材料,它在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觀念之間起認知橋梁的作用,這種教學策略是( )。
A.先行組織者策略
B.認知結構策略
C.比較性組織者策略
D.固定點策略
38.將行為主義學習觀與認知主義學習觀相結合的代表人物是( )。
A.奧蘇貝爾
B.加涅
C.托爾曼
D.布魯納
39.加涅認為學習過程的基本模式是( )。
A.形成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過程
B.信息加工的過程
C.構造“完形”的過程
D.主動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
40.通過白鼠迷宮實驗,發(fā)現(xiàn)“潛伏學習”,并提出學習是期待的獲得而不是習慣的形成的觀點的人物是( )。
A.托爾曼
B.羅杰斯
C.皮亞杰
D.馬斯洛
41.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的理論流派是( )。
A.行為主義心理學
B.人本主義心理學
C.精神分析心理學
D.認知心理學
42.人本主義心理學按照學習對學習者的個人意義,將學習分為( )。
A.有意義學習和無意義學習
B.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
C.發(fā)現(xiàn)學習和接受學習
D.認知學習和動作學習
43.認為凡是可以教給別人的知識,相對來說都是無用的,而能夠影響個體行為的知識,只能是他自己發(fā)現(xiàn)并加以同化的知識的心理學家是( )。
A.羅杰斯
B.馬斯洛
C.榮格
D.孟祿
44.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是( )。
A.皮亞杰
B.維果茨基
C.奧蘇貝爾
D.布魯納
45.基于問題解決活動來建構知識的過程屬于( )。
A.意義學習
B.機械學習
C.接受學習
D.探究學習
46.教師或其他人與學習者共同完成學習活動,為學習者提供外部支持,幫助他們完成無法獨立完成的任務。這種教學方式屬于( )。
A.探究學習
B.支架式教學
C.情境教學
D.合作學習
47.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基礎上的教學稱為( )。
A.探究學習
B.情境教學
C.情境感染
D.合作學習
48.( )是指通過討論、交流、觀點爭論,相互補充和修正,共享集體思維成果,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過程。
A.探究學習
B.支架式教學
C.情境教學
D.合作學習
49.認為新的知識經(jīng)驗是從兒童現(xiàn)有的知識經(jīng)驗中“生長”出來的理論流派是( )。
A.人本主義心理學
B.認知心理學
C.建構主義心理學
D.發(fā)展心理學
第五章 學習理論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學習具有由經(jīng)驗引起、由反復練習導致行為變化的特點。蟲子飛進眼睛引起的眨眼是反射作用;走神和喝完咖啡精神好是由于疲勞、藥物因素引起的行為變化;動物也存在學習。
2.D【解析】加涅根據(jù)學習結果將學習分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態(tài)度和動作技能。
3.C【解析】態(tài)度表現(xiàn)為個體對人、對事物或對某些事件的選擇傾向。
4.C【解析】加涅按照學習結果對學習進行分類,其中的智慧技能表現(xiàn)為使用符號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5.B【解析1A選項是按照學習主體的劃分;C選項是按照學習時的意識水平劃分;D選項是按學習內容的劃分。
6.D【解析】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進食行為時發(fā)現(xiàn)了條件反射現(xiàn)象。
7.C【解析】狗吃到食物時會分泌唾液,這屬于本能的生理反應,不需要學習。這種反應叫作無條件反射。
8.A【解析】效果律是桑戴克提出的學習需要遵循的三原則之一。
9.C【解析】刺激的泛化是指與條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能夠誘發(fā)條件反應。
10.D【解析】刺激的分化是對事物的差異的反應,能促使個體在不同情境做出不同的恰當反應。
11.D【解析】刺激分化與泛化互補,是對事物的差異的反映,如引導學生分辨勇敢和魯莽、謙讓和退縮,要求學生區(qū)別重力和壓力、質量和重量等。
12.B【解析】華生是早期行為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認為學習過程就是把條件刺激與條件反應組織起來,形成一定聯(lián)系的過程。
13.A【解析】桑戴克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他是聯(lián)結主義學習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
14.C【解析】桑戴克根據(jù)“貓出籠實驗”,提出了嘗試一錯誤說,認為學習的實質是形成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因此,桑戴克的嘗試錯誤說又被稱為聯(lián)結主義學習理論。
15.A【解析】準備律可以看作嘗試錯誤說的動機原則。個體是否會對刺激做出反應,或者說是否會發(fā)生刺激一反應的聯(lián)結,與個體事先是否處于準備狀態(tài)有關。
16.C【解析】如果在某種情境中,行為產(chǎn)生了一個滿意的結果,那么類似情境中,行為重復出現(xiàn)的可能性將會增加;反之,則會減少。這個規(guī)律叫作效果律。
17.B【解析】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認為,學習實質上是一種反應概率上的變化,而強化是增強反應概率的手段。
18.A【解析】應答性行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隨意的反射性反應,如膝跳反射、打噴嚏等無條件反射,是經(jīng)典條件作用的研究對象。
19.C【解析】孩子哭鬧屬于不好的行為,母親呈現(xiàn)令孩子厭惡的刺激來抑制這種行為,屬
于懲罰。
20.D【解析】為了塑造良好的行為,可以采用正強化的方式鼓勵個體行為,即在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后呈現(xiàn)愉快刺激來增強反應頻率。
21.C【解析】負強化是通過厭惡刺激的排除來增加反應在將來發(fā)生的概率,而懲罰則是通過厭惡刺激的呈現(xiàn)來降低反應在將來發(fā)生的概率。
22.B【解析】逃避條件作用和回避條件作用的關鍵區(qū)別在于厭惡刺激是否已經(jīng)發(fā)生。題中小王已經(jīng)被雨水淋到,屬于逃避條件作用。
23.B【解析】班杜拉將觀察學習總結為注意、保持、再現(xiàn)和動機四個子過程。
24.D【解析】能夠引起人們注意的榜樣常常是因為他們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如更有權力、更成功等,才能受到眾人的關注,與個體和榜樣的關系無關。
25.C【解析】警示教育是觀察者通過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受到的強化,屬于替代強化。
26.A【解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突襲會導致學生頭腦中形成負性反饋意見,不利于學習的進行。根據(jù)準備律的原則,任何學習都應該在學生有準備的狀態(tài)下進行。
27.D【解析】消退是一種無強化過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種反應在將來發(fā)生的概率,以達到消除某種行為的目的。
28.C【解析】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和適當?shù)慕虒W,幾乎所有學生對幾乎所有學習內容都可以達到掌握的程度。
29.B【解析】苛勒曾在1913—1917年對黑猩猩的問題解決行為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從而提出了與當時盛行的桑戴克的嘗試一錯誤學習理論相對立的完形~頓悟說。
30.C【解析】苛勒認為,學習過程中問題的解決,都是由于對情境中事物關系的理解而構成一種“完形”來實現(xiàn)的。
31.B【解析】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習者主動地建構知識,并通過把新獲得的知識和已有的認知結構聯(lián)系起來,從而積極地建構其知識體系。
32.A【解析】布魯納認為獲得新知識后,還要對它進行轉化,運用各種方法將它變成另外的形式,以適應新任務。同時,還要對知識轉化進行檢查,即評價。
33.C【解析】布魯納主張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對學科結構的一般理解。
34.A【解析】布魯納認為,學生具有三種最基本的內在動機,即好奇內驅力(求知欲)、勝任內驅力(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內驅力(人與人之間和睦共處的需要)。
35.C【解析】任何知識結構都可以用動作、圖像和符號三種表象形式來呈現(xiàn)。符號表象是借助語言進行學習,經(jīng)驗一旦轉化為語言,邏輯推導便能進行。
36.B【解析】題干是對意義學習概念的表述。
37.A【解析】先行組織者策略即先于某個學習任務本身呈現(xiàn)的引導性學習材料。
38.B【解析】加涅認為,學習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發(fā)生的各種過程的復合,學習不是刺激一反應的一種簡單聯(lián)結。他是公認的將行為主義學習觀與認知主義學習觀相結合的代表人物。
39.B【解析】加涅根據(jù)信息加工理論提出了學習過程的基本模式,認為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即學習者將來自環(huán)境刺激的信息進行內在的認知加工的過程。
40.A【解析】托爾曼認為行為不是受行為的直接結果支配,而是受預期行為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支配。
41.B【解析】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杰斯。
42.A【解析】根據(jù)學習對學習者的個人意義,人本主義心理學將學習分為無意義學習和有意義學習兩大類。人本主義倡導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
43.A【解析】羅杰斯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他主張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的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氣氛,讓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
44.A【解析】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為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后來在維果茨基、奧蘇貝爾、布魯納等人的推動下,這一理論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
45.D【解析】探究學習是通過有意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習與所探究的問題有關的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46.B【解析】支架式教學的特點是提供外部支持,隨著活動的進行,逐漸減少外部支持,讓學生獨立活動,直到最后完全撤去支架。
47.B【解析】情境教學是指學生在真實任務情境中,嘗試著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48.D【解析】合作學習主要是以互動合作(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為教學活動取向的,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共同達成教學目標。
49.C【解析】建構主義認為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而應當將其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
二、辨析題
1.錯誤。
【解析】學習引起的變化是由于練習和反復經(jīng)驗而產(chǎn)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變化,生理成熟、疲勞、藥物等因素也可以引起行為變化,所以,并不是人的任何行為的變化都是學習引起的。
2.正確。
【解析】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補的過程。泛化是對事物的相似性的反應;分化則是對事物的差異的反應。泛化能使學習從一種情境遷移到另一種情境;分化則能促使人對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當反應,從而避免盲目行動。
3.正確。
【解析】桑戴克用嘗試一錯誤理論概括所有的學習過程,忽視了認知、觀念和理解在學習中的作用,抹殺了人類學習與動物學習的本質區(qū)別。其根本錯誤在于認為情境與反應之間根本不存在什么中介,這是一種簡單化的機械主義的觀點。
4.錯誤。
【解析】斯金納認為能夠減弱行為或降低反應頻率的刺激或事件叫作懲罰。懲罰與負強化有所不同,負強化是通過厭惡刺激的排除來增加反應在將來發(fā)生的概率,而懲罰是通過厭惡刺激的呈現(xiàn)來降低反應在將來發(fā)生的概率。
5.正確。
【解析】機體做出以前曾被強化過的反應,如果在這一反應之后不再有強化物相伴,那么,此類反應在將來發(fā)生的概率便降低,稱為消退。在操作性條件作用中,無論是正強化,還是負強化,其作用都在于增加某種反應在將來發(fā)生的概率,以達到塑造行為的目的,而消退則不然。消退是一種無強化的過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種反應在將來發(fā)生的概率,以達到消除某種行為的目的。
6.錯誤。
【解析】觀察學習主要是一種認知活動,人們并不是把學到的每件事都表現(xiàn)出來。是否表現(xiàn)出來取決于觀察者對行為結果的預期,預期結果好,就愿意表現(xiàn)出來;如果預期將會受到懲罰,就不會將學習的結果表現(xiàn)出來。
7.正確。
【解析】程序教學是指將各門學科知識按其中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分解為一系列的知識項目,這些知識項目之間前后銜接、逐漸加深,然后讓學生逐個學習每一項知識,并及時給予強化,使學生最終掌握所學的知識。程序教學是斯金納操作性條件作用學習理論運用于教學的典范。
8.正確。
【解析】根據(jù)布魯納的認知一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教學規(guī)定適當?shù)膹娀瘯r間和步調是學習成功的重要一環(huán)。學生知道結果應恰好在評估自己作業(yè)的那個時刻。知道結果過早,易使學生慌亂,從而阻礙其探究活動的進行;知道結果太晚,易使學生失去受幫助的機會,甚至有可能接受不了正確的信息。
9.錯誤。
【解析】奧蘇貝爾認為,不能錯誤地認為接受學習就必然是機械的,發(fā)現(xiàn)學習就是有意義的。無論接受還是發(fā)現(xiàn)都有可能是機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義的,關鍵在于學生是否將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已有知識進行了聯(lián)系。
10.錯誤。
【解析】建構主義認為,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jīng)驗,不能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中,主動建構新的知識經(jīng)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需要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并在探索的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
三、材料分析題
1.【參考答案】
(1)這個實驗說明了成人榜樣對兒童行為有明顯的影響作用,兒童可以通過觀察成人榜樣的行為而習得新行為。
(2)班杜拉通過大量實驗研究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對行動結果的預期直接影響人的行為表現(xiàn)。該理論提出了個體行為習得的觀察學習途徑。該理論關于強化的見解對我們從整體上認識人的行為的學習過程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2.【參考答案】
桑戴克的嘗試一錯誤理論特別強調“做中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允許學生犯錯誤,并鼓勵學生多嘗試,從錯誤中學習。王老師對學生的錯誤進行嚴厲懲罰,會打消學生學習積極性,甚至出現(xiàn)厭學、抵抗性情緒。
桑戴克還提出了學習應遵循的三條基本規(guī)律: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律。準備律要求讓學生在有準備的狀態(tài)下進行學習,教師不應該經(jīng)常搞“突襲”;練習律要求教師讓學生加強練習;效果律要求教師努力使學生的學習能得到自我滿足的積極結果,防止一無所獲的消極后果。王老師應該在今后的教學中遵循以上三條規(guī)律。
3.【參考答案】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材是例子”,學生是主動的信息建構者,,學習是知識建構的過
程,無論專家選出的文章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學生總要以自己的經(jīng)驗和方式去理解。 建構主義的觀點引發(fā)了新一輪的教育觀念變革。新觀念要求我們尊重學生,發(fā)展學生的獨特個性,造就健康有序、寬松和諧、激勵上進的新型教育,鼓勵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建構自己獨立的意義。如果我們總是以一個固定的模式框住學生的思維,勢必使學生喪失個性、喪失自我、喪失創(chuàng)造力。
本文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393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jajx/239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