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挺廖承志 關于葉挺將軍電視劇的內容簡介
本文關鍵詞:葉挺簡介
更多相關文章: 葉挺 葉挺廖承志 關于葉挺將軍電視劇的內容簡介
大將葉挺廖承志的關系如何
葉挺廖承志二人不僅都是廣東人,還都是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家,也是黨和國家的杰出領導人。葉挺是新四軍的重要領導人,同時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chuàng)始人,對黨和中央作出巨大的貢獻,曾拒絕蔣介石的誘惑寫下著名的《囚歌》明志,在1946年遭遇空難去世。
世界和平理事廖承志
廖承志1908年生于日本東京的大久保,因為其父母想讓他繼承父輩們的志向,所以給他取名承志。廖承志青年時期跟隨他的父母在廣州、上海、日本三地之間為革命事業(yè)奔波。并在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隨后參加不少工人罷工的示威活動。在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事變后,廖承志就脫離國民黨而到日本早稻田大學的高等學院學習去了。并在同一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在東京組織的社會科研活動。隨后多年在國外學習并參加共產黨組織的活動、會議等。
1934年廖承志因為反對張國燾而被關押,還被開除了黨籍,兩年后被周恩來同志糾結并為他恢復黨籍。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廖承志曾擔任八路軍香港辦事處的負責人,并積極建立廣東人民武裝斗爭,開展敵后游擊戰(zhàn)爭。1941年皖南事變后,廖承志負責創(chuàng)辦和領導香港的《華商報》。為抗日戰(zhàn)爭作下不可磨滅的貢獻?谷諔(zhàn)爭勝利后,在黨中央擔任要職,新中國成立后廖承志致力于世界和平事業(yè),1953年被評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的理事,反對侵略勢力,維護世界和平,稱為世上著名的國際和平戰(zhàn)士。
1983年6月6日被提名國家副主席的候選人,但是卻在4天后因病在北京去世。葉挺廖承志二人都是對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英雄。
關于葉挺將軍電視劇的內容簡介
想必大家對葉挺都不陌生,葉挺,一個戰(zhàn)功赫赫的將軍,最后逝世于空難,令人痛心惋惜。王冀邢導演為還原這樣一個民族英雄形象,特意拍了一部以葉挺為原型的《葉挺將軍》電視劇。
《葉挺將軍》電視劇劇照
這部電視劇主要講了1922年到1946年葉挺所經歷的一些的故事,向大家展示了高風亮節(jié)的葉挺將軍。由高發(fā)飾演葉挺,不僅從形象上還是氣質上,都希望盡可能還原最真實的葉挺。1923年,葉挺結識了他的妻子李秀文,在這段時期里,葉挺深受共產主義的影響,漸漸地萌生了想要去蘇聯(lián)留學的想法。1924年,葉挺順利進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葉挺對共產主義愈發(fā)的向往,于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葉挺學成回國,任第四軍獨立團團長,1926年北伐戰(zhàn)爭拉開序幕,葉挺主動請戰(zhàn),攻克汀泗橋。第二年,蔣介石和汪精衛(wèi)政府公開叛變革命,就此,中央政治局決定發(fā)動南昌起義,只是后期結果失敗告終。1928年1月,葉挺受到處分,之后便在德國柏林隱姓埋名,在此期間,葉挺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革命意志。在“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葉挺在國外已經待不下去了,時時刻刻關注中國的動態(tài),這樣一位愛國之士決定返回祖國。1937年,葉挺輾轉來到延安,之后葉挺被敵方扣押,在囚室中寫下了《囚歌》,,氣勢恢宏。1946年,葉挺恢復自由,乘坐飛機回延安的途中遭遇空難,不幸逝世。
就這樣,《葉挺將軍》電視劇尊重史實,將真實的葉挺將軍展現(xiàn)給大眾,一起緬懷葉挺將軍。
葉挺將軍是怎樣死的
葉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chuàng)始人,曾經參加多次重要戰(zhàn)役,在中國人民戰(zhàn)爭時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那么這樣一個民族英雄葉挺怎么死的?資料顯示,葉挺是出獄后乘坐飛機飛往延安途中遭遇空難,就此逝世,這就是后來有名的“四八空難”。對葉挺怎么死的原因,顧逸之在報告中提到了這樣的疑惑:
葉挺銅像
首先,飛機并不是在空中墜毀,而是撞到黑茶山之后,飛機遭受到撞擊后爆炸失火的,飛機殘骸上的撞痕明顯地說明了這一點。
其次,飛機失事的那天,天氣并不好,云霧很濃,飛行能見度很低,就此撞上黑茶山也有可能,但是一位有經驗的飛行員,只要再將飛機飛得高一點就不會發(fā)生撞上黑茶山的事了。
第三,葉挺乘坐的這架飛機原本是在西安機場降落加油的,按理來說,西安飛往延安只需要往北直飛,為什么飛機會飛到東北方向的黑茶山來?這一直是個疑問。
最后,在對飛機出事地點進行反復的搜查來看,并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人為制造爆炸的可疑形跡。
針對這些,有很多人表示,這有可能是飛行儀表處理問題,導致儀表失靈,在大霧中迷失方向,導致飛行方向錯誤,不幸撞上黑茶山發(fā)生空難。那么真相究竟是怎么樣的?葉挺怎么死的真相之謎在杜吉堂臨終前解開了。據(jù)說是因為國民黨軍統(tǒng)特務盯上了葉挺這行人,特意謀劃了此次飛機失事計劃,用磁鐵干擾破壞飛機的飛行儀表,讓飛機迷航,神不知鬼不覺。
葉挺到底有無軍事才能
葉挺,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chuàng)始人,同時也是著名的軍事家。而對于一代名將葉挺軍事才能究竟如何呢?是不是被人吹噓所致呢?
葉挺畫像
葉挺從小就將愛國情懷深埋心中,在經歷了武昌起義后,葉挺決定軍事救國。不僅報考軍事學校,還在1924年前往莫斯科進一步學習軍事技能與共產主義。次年,葉挺學成回歸,參與組建了第四軍獨立團,并擔任團長一職。1926年,葉挺率領獨立團作為北伐的先遣隊打開勝利的先端,以少于敵方6倍人數(shù)的情況下,成功戰(zhàn)勝占領攸縣;之后再調整作戰(zhàn)方案,將敵方打的落花流水,就此打開長沙的大門;后葉挺率領獨立團又相繼占領平江城,在汀泗橋和賀勝橋戰(zhàn)勝敵方后,葉挺的名聲越來越大,同時也為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開辟了新的道路。
葉挺每次征戰(zhàn)的時候都會與戰(zhàn)士們一同進退,因此在軍中的口碑不錯。葉挺也被成為“北伐名將”,他所在的新四軍也被稱為“鐵軍”。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葉挺在面對強敵時,沉著冷靜,并精心地設計反“掃蕩”戰(zhàn)斗,經過數(shù)次激烈戰(zhàn)斗,葉挺終于帶領新四軍以劣勢兵力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除了在戰(zhàn)爭中的軍事才能,我們都在勝利的結果上看到了,也明白葉挺軍事才能果然名不虛傳。在指揮戰(zhàn)士戰(zhàn)斗的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常常將戰(zhàn)士分成紅軍藍軍兩方,模擬訓練戰(zhàn)斗的情景,做到軍事和戰(zhàn)斗并重。因此,葉挺的軍事才能讓我們了解他的英勇機智,葉挺的英名將永世流傳。
關于人物葉挺的相關簡介
在中國抗戰(zhàn)史上,不能不提的一個人就是葉挺。葉挺原名葉為詢,字希夷,號西平。1896年9月10日出生在廣東省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而最后卻成為了我國人民解放軍的創(chuàng)始人,那么葉挺的這一生到底是怎樣的呢?葉挺簡介是什么呢?
葉挺將軍
因為剪掉辮子反對清朝統(tǒng)治、支持黃花崗起義而被捕的葉挺,從青少年時期開始,葉挺就有了軍事救國的偉大志向。1919年,葉挺在何子淵的引薦下,加入中國國民黨,至此追隨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次年,葉挺受命攻打莫榮新,這一戰(zhàn),以少勝多,讓葉挺名聲大振。192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之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北伐戰(zhàn)爭時期,葉挺任第四軍獨立團團長,隨著參加的戰(zhàn)役越來越多,勝戰(zhàn)也變多,葉挺被譽為“北伐名將”,而他所在的第四軍也被稱為“鐵軍”。1927年,南昌起義,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葉挺護送病中的周恩來轉移到香港。四個月后,廣州起義,葉挺又擔任工農紅軍總司令一職,戰(zhàn)爭失敗后,葉挺聽從黨的指揮前往蘇聯(lián),后受人無端指責決定退出中國共產黨。
1932年,葉挺在國外已經不能待下去了,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讓愛國的葉挺憤怒不已。輾轉來到澳門隱居。后加入中華民族革命同盟。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葉挺任新編第四軍軍長,次年粉碎日軍的掃蕩。1941年,皖南事變,葉挺不幸被扣押,入獄五年,1946年3月4日,葉挺終獲自由,出獄第二天發(fā)電望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
同年4月8日,葉挺乘飛機回延安,不幸遭遇空難,終年50歲。
關于葉挺的英雄事跡介紹
葉挺將軍作為一位抗戰(zhàn)名將,一生英勇無比,那葉挺的英雄事跡有哪些值得我們去感受呢?從小立志軍事救國的葉挺,用他之后的成就完美的詮釋了自己偉大的抱負。
葉挺將軍
其一,葉挺參與指揮南昌起義,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葉挺等人將病中的周恩來護送轉移到香港,也正是因為如此,周恩來與葉挺也成為了生死相交的好友及兄弟。四個月后,葉挺等人發(fā)動了廣州起義,并擔任工農紅軍總司令,只可惜廣州起義失敗。
其二,1941年,皖南事變發(fā)生,新四軍軍長葉挺被敵方扣押囚禁,囚室中暗無天日,既潮濕又寒冷,地上也只有幾把發(fā)霉的稻草。就這樣的環(huán)境,葉挺始終沒有為了自由而出賣尊嚴。為了誘騙葉挺,國民黨顧祝同將葉挺接去參加宴會,只是葉挺一本正經,板著臉,不理會他們。顧祝同說“只要你發(fā)個宣言,說你們新四軍違反了軍令,之后你就可以立馬出獄,還可以做官”。葉挺聽完很是憤怒,拍著桌子就呵道:“無恥,是你們陷害新四軍,破壞一起抗日,認罪的應該是你們才對”!之后,蔣介石也對葉挺威逼利誘,承諾官職給葉挺,但葉挺都一一回絕了,說道:“當務之急是要一起抗日才對,對于做官那些,根本就沒時間考慮”。就這樣,蔣介石拿葉挺也沒有辦法,葉挺被重新關押進囚室,寫下了氣勢雄偉的《囚歌》。
葉挺的英雄事跡讓我更加清楚地了解了葉挺的為人,讓我們感受到他那滿腔的正義和愛國情懷。
本文編號:13301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jajx/1330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