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nèi)與國外文獻計量學者學術偏好的比較分析
本文關鍵詞:文獻計量學
更多相關文章: 國內(nèi) 國外 文獻 計量 學者 學術 好的 比較 分析
1 引 言。
2006年,Schubert與Glanzel從文獻計量學的角度提出了“跨國偏好(cross-national preference)”,即期刊論文中的跨國合作、跨國施引與跨國被引【1】;诖,他們以國家為研究對象設計了一組指標分別用于測度“合作偏好(co-author ship preference)”、“引用偏好(cross-reference preference)”、“被引偏好(cross-citation preference)”.
筆者參照Schubert與Glanzel對“偏好”的界定,以作者為對象,從研究主題、合作、施引三個方面分析作者的“學術偏好(research preference)”,用于量化分析學者在學術研究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學術傾向。具體而言“,學術偏好”包括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見圖1):①“合作偏好”,即指定的作者偏好與哪些國家的哪些作者合作發(fā)表論文;②“主題偏好”,即指定的作者偏好研究哪些問題;③“引用偏好”,即指定的作者偏好引用哪些作者的哪些成果;诖,,作者的學術偏好在其論文的作者/機構、關鍵詞、參考文獻中得以體現(xiàn)。
在國內(nèi)的圖書情報學各領域,文獻計量學研究的國際化程度相對較高,發(fā)表的SCI/SSCI論文數(shù)量相對較多。因此,筆者選擇以文獻計量學者為樣本做國際比較。根據(jù)國內(nèi)外文獻計量學者發(fā)表的國際期刊論文,可將這些學者劃分為四類:(A1)中國大陸學者;(A2)境外華人學者,這些學者在大陸接受過教育后在國外任職;(A3)與大陸學者頻繁合作的境外學者,其中不含在大陸接受教育或任職的學者;(A4)很少與大陸學者合作的境外學者。
這種劃分方法考慮了以下因素:①學術環(huán)境,因為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的科研體制不同、學術環(huán)境不同,因此學術偏好不同,這些區(qū)域的學者需要區(qū)分對待;②教育背景,有些從事文獻計量研究的學者在中國大陸接收本科教育之后在國外接收研究生教育并就職,他們與中國大陸學者有相同的教育背景,但學術環(huán)境的不同導致學術偏好不同;③科研合作,國外文獻計量學者中有一部分頻繁與中國大陸學者合作,而另一些則不然,這也導致學術偏好的不同。本文旨在比較這四組學者在合作、主題、施引等方面的學術偏好。
2 數(shù)據(jù)與方法。
在文獻計量學領域,《Journal of Informetrics》、《Sciento metric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 ence and Technology》三大期刊均位居SSCI數(shù)據(jù)庫中圖書情報類期刊的前10位,刊載了大量優(yōu)秀的文獻計量學論文,后者同時也刊載了圖書情報領域其他優(yōu)秀論文。筆者根據(jù)作者在這三大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量確定作者樣本。首先,筆者根據(jù)以下檢索式檢索中國大陸的文獻計量學者,以及與中國大陸學者頻繁合作的境外文獻計量學者:
地址: (Peoples R China)精煉依據(jù): Web of Science類別=( 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 ) AND來源出版物名稱=(Scientometrics O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 Journal of Informetrics)索引=SSCI時間跨度=所有年份從作者精煉排序中按發(fā)文量選取前10位大陸學者與前10位境外學者如表1所示(其中剔除了在《Journal of the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發(fā)表大量非文獻計量論文的作者)。
然后,筆者根據(jù)以下檢索式檢索在境外工作的華人文獻計量學者,以及境外很少與中國大陸學者合作的文獻計量學者:
出 版 物 名 稱: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OR出 版 物 名稱: (Scientometrics) OR出版物名稱: (Journal of the American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索引=SSCI時間跨度=所有年份排除上面20位作者之后,從作者精煉排序中按發(fā)文量選取前10位境外華人學者與前10位境外非華人學者,如表2所示。
在確定表1與表2中40位文獻計量學者作為研究對象之后,筆者重新從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40位作者的所有被收錄論文,構成本文的數(shù)據(jù)集。該數(shù)據(jù)集中論文數(shù)量比表1與表2中的發(fā)文量大。
對于上述四組文獻計量學者的比較,筆者分別采用了合作網(wǎng)絡分析、共詞分析、引用認同等方法,從合作、主題、施引三個方面對國內(nèi)外文獻計量學者做比較。據(jù)統(tǒng)計,在過去幾十年中,學術論文(主要指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中的國際合作越來越頻繁【2-4】.一篇學術論文中國際合作的認定依賴作者之間的合作【5】,也就是說,一篇論文由來自不同國家/地區(qū)的作者合作發(fā)表,那么這篇論文就屬于國際合作。
從學術論文的作者署名與所屬國家/地區(qū)來看,發(fā)文類型主要有三種:
、俨缓献,論文中只有一個國家/地區(qū)和一個機構;②國內(nèi)合作,論文中只有一個國家/地區(qū),但有多個不同的機構;③國際合作,論文中有多個不同的國家/地區(qū)【6】。國際合作的動因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俚赜蛞蛩,地域越近的國家/地區(qū)之間合作更便利;②相似性,例如研究相似性、機構相似性、社會相似性、文化相似性都為不同的國家/地區(qū)之間合作提供便利【7】。常用的國際合作測度指標有“雙邊合作測度指標:Salton指標”【8】和“多邊合作測度指標:多邊合作指數(shù)”【9-10】。
同一篇論文的多個關鍵詞兩兩之間稱為一次“共詞(co-word)”.共詞的兩個關鍵詞之間存在潛在的關聯(lián),共詞次數(shù)越高,關系越密切;陉P鍵詞之間的共詞關系,可以借助統(tǒng)計分析方法(相關分析、聚類分析、多維尺度分析)挖掘論文主題的靜態(tài)結構與動態(tài)演化【11-13】。
引用認同的概念最早由情報學家Howard D.White提出,他認為某作者引用過的所有作者的集合即為引用認同【14】。國內(nèi),武夷山等人【15】最早介紹引用認同的相關研究。一次引用認同率是指只被引用一次的作者的數(shù)量所占的比例【16】。該指標值越高,表明作者的引用認同越廣泛,但同時也越分散。
本文編號:12317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dxkc/1231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