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中名詞性立場結構淺析
本文關鍵詞:學術論文中名詞性立場結構淺析
【摘要】:一直以來,學術寫作被認為是一種客觀的、不能表達個人情感的創(chuàng)作。但是,近年來,這種觀點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質疑,他們認為學術寫作其實是一種動態(tài)的文本互動形式,在寫作中,作者不僅要對所做研究進行報道,還要恰當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立場表達的語言特征以及功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然而,一種有效表達立場的手段—名詞性補語結構卻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本文從立場構建的角度對該類名詞結構做了研究。研究語料包括90篇期刊學術論文,共三種來源:其一,本族語學者攥寫的材料科學方向論文;其二,本族語者攥寫的應用語言學方向論文;其三,中國學者攥寫的應用語言學方向論文。各個分支語料庫各包含30篇期刊論文。本文對常見的3類名詞性立場表達結構(N+be-clause,N-clause,N+prep+complement)在不同學科以及不同文化的學術論文中的使用情況進行了探討。本文借鑒一種全新的基于立場名詞功能分類的模型對語料中出現的立場名詞進行了分類。研究發(fā)現:1).在應用語言學這一軟科學學科領域,學者們大量地使用了此類結構來表明其立場,而在材料科學這一硬科學學科領域,學者們對這種結構的依賴相對較少;同時,此類結構在不同學科論文中的使用也呈現出極大的不同,這反映出不同學科在認知模式以及知識構建方面有所不同。2).總體上,中國應用語言學學者論文中出現該類名詞結構的頻次要少于本族語應用語言學學者論文中的出現頻次;再者,受漢語以及對英語語言掌握的熟悉程度的影響,中國應用語言學學者在此類結構的使用上與本族語學者區(qū)別顯著。本文的研究結果對英語學術寫作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教師在教學以及學生在寫作中要充分意識到名詞性立場結構在立場表達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還需注意到其中的學科和文化差異。
【關鍵詞】:學術寫作 立場 名詞性補語結構
【學位授予單位】:太原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H319
【目錄】:
- ABSTRACT3-5
- 摘要5-9
- Chapter One : Introduction9-15
- 1.1 Background9-11
- 1.2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ominal stance construction11-13
- 1.3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urrent study13-14
- 1.4 Overview of the thesis14-15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5-33
- 2.1 Previous approaches to stance analysis15-22
- 2.1.1. Major theoretical studies on stance-expressing15-20
- 2.1.2 Empirical studies on academic stance-making20-22
- 2.2 Summary22-23
- 2.3 Previous research on stance noun23-30
- 2.3.1 Introduction of stance noun23-27
- 2.3.2 Research on discourse organizing function of stance noun27-28
- 2.3.3 Research on nominal stance construction28-30
- 2.4 Summary30-33
-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33-39
- 3.1 Materials33-34
- 3.2 Text Cleaning34
- 3.3 Data Collection34-35
- 3.4 Classification model of stance nouns35-36
- 3.5 Data Analysis36-39
- 3.5.1 Analysis across NAC and NMC36-37
- 3.5.2 Analysis across NAC and CAC37-39
-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39-61
- 4.1 Analysis of stance noun construction in NMC and NAC39-50
- 4.1.1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stance noun constructions39-43
- 4.1.2 Stance noun constructions through choice of head nouns43-48
- 4.1.3 Distribution of clausal structures48-50
- 4.2 Analysis of stance noun construction in NAC and CAC50-61
- 4.2.1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stance noun constructions50-52
- 4.2.2 Stance noun constructions through choice of head nouns52-57
- 4.2.3 Distribution of clausal structures57-61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61-69
- 5.1 Overview and Major Findings61-65
- 5.1.1 Research Question 1: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stance nounconstructions in NMC and NAC61-63
- 5.1.2 Research Question 2: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stance nounconstructions in NAC and CAC63-65
- 5.2 Implication of the current study65-66
- 5.3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66-67
- 5.4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67-69
- NOTES69-71
- BIBLIOGRAPHY71-77
- APPENDIX77-83
- ACKNOWLEDGEMENTS83-85
- PUBLISHED PAPERS8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金華;;“思考題”和“練習題”[J];語文教學與研究;1984年02期
2 易花萍;;《金瓶梅》名詞性詞語述謂性探析[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3 彭文峰;;名詞性非主謂小句在事務語體和藝術語體中的差異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4 彭有明;;名詞性時間詞語理解的原型效應[J];鄂州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5 朱雷西;日文名詞性連語初探[J];上?萍挤g;1993年04期
6 王曉娜;標題中的名詞性相關并列[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02期
7 周艷芳;;隱含與名詞性對舉句[J];語文學刊;2013年21期
8 張樹光;;英漢名詞性人體隱喻之比較[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9 肖雪;;漢語名詞性詞尾生成方式小議[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8年08期
10 張益林;;俄語名詞性成語的主要特點[J];華中人文論叢;2013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郭宏蕾;郭志立;;基于模型組合訓練機制的特定領域名詞性實體識別[A];全國第八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會議(JSCL-2005)論文集[C];2005年
2 趙艷;;名詞性從句高考考點透析[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1卷)[C];2009年
3 鄭聲滔;;英語動名詞的名詞性邏輯主語初探[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劉慧英;關于“蔭”的讀音(上)[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2 王一民;“排憂解難”中的“難”怎么讀?[N];語言文字周報;2009年
3 邵敬敏;喬太守亂點鴛鴦譜[N];語言文字周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蘇暢;漢語名詞性隱喻的計算方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白艷華;學術論文中名詞性立場結構淺析[D];太原理工大學;2016年
2 彭文峰;名詞性非主謂小句在事務語體和藝術語體中的差異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3 高芳芳;韓中名詞性前綴對比研究[D];延邊大學;2013年
4 楊怏;英語中名詞性間接回指的認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關天堯;新詞語中動、名詞性反義詞語聚合考察[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6 王姍姍;作為體言的名詞性修飾語的副詞[D];吉林大學;2005年
7 郎s,
本文編號:5822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yingyulunwen/582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