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翻譯”—以《蔭馀堂—建筑風格與一戶中國家庭的日常生活》英譯中翻譯為例
本文關鍵詞:“薄翻譯”—以《蔭馀堂—建筑風格與一戶中國家庭的日常生活》英譯中翻譯為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美國學者阿皮亞曾提出“厚翻譯”理論來解決由弱勢文化源語言向強勢文化目的語轉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他的“厚翻譯”主要提倡采取加注等手段,對原文的術語進行解釋,以彌補文化缺省現(xiàn)象。隨著國外學者研究中國文化的不斷深入,出現(xiàn)了眾多語言形式為外族語言,但核心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著作。其中的許多優(yōu)秀論著以其獨特的觀察視角、通過嚴謹?shù)恼{(diào)查以及深入淺出的語言論證,不僅為西方讀者呈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中國文化,而且對中國國內(nèi)重視傳統(tǒng)文化大有裨益,非常值得翻譯成中文。然而,在翻譯相關研究著作過程中,由于中國讀者對所涉及文化內(nèi)容比較熟悉,不可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與形式的冗余現(xiàn)象;诖朔N現(xiàn)象,本文研究倡導一種與“厚翻譯”相對應的“薄翻譯”觀。薄翻譯指翻譯外族語言(尤其是英語)介紹原有中國文化事物的源語文本過程中,主要采取省略、回譯、概括化等翻譯技巧對原文中冗余信息,進行刪減提煉的翻譯理念。本文選取美國碧波地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中國藝術文化部主任及前館長白鈴安(Nancy Berliner)所著的《蔭馀堂——建筑風格與一戶中國家庭的日!分械谌掳咐,采用薄翻譯理念和原則,進行翻譯。此章節(jié)專門介紹徽派民居建筑與文化,作為體現(xiàn)薄翻譯理念的典型源語文本,通過案例分析,提煉了薄翻譯的適用原則、具體翻譯技巧(如省略、回譯、概括化)以及注意事項?傊,本文通過具體案例分析,界定了薄翻譯的概念、探討了薄翻譯的適用原則和具體翻譯策略,這對把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英文作品回譯成中文,具有一定幫助和啟發(fā)作用。
【關鍵詞】:徽州民居 厚翻譯 薄翻譯 蔭馀堂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H315.9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5-6
- 摘要6-7
- Abstract7-9
- 1 Introduction9-13
- 1.1 Research Background,Rationale and Significance9-10
- 1.2 Difficulties of the Translation10-11
- 1.3 Development of a New Translation Principle11
- 1.4 Research Questions11-12
- 1.5 Research Methodology12-13
- 2 Thick Translation and Thin Translation13-23
- 2.1 Thick Translation13-16
- 2.1.1 The development of thick translation13-14
- 2.1.2 The purposes of thick translation14-15
- 2.1.3 The methods of thick translation15-16
- 2.1.4 The types of thick translation16
- 2.2 Thin Translation16-23
- 2.2.1 The principles and definition of thin translation16-18
- 2.2.2 The purpose of thin translation18-19
- 2.2.3 The types of thin translation19
- 2.2.4 The methods of thin translation19-21
- 2.2.5 The influences upon thin translation21-23
- 3 Representative Cases23-38
- 3.1 The introduction of cultural specific terms23-24
- 3.2 The types of thin translation24-38
- 3.2.1 Direct thin translation24-30
- 3.2.2 Indirect thin translation30-38
- 4 Conclusion38-41
- 4.1 Major Findings and Discussion38-39
-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39-41
- 4.2.1 Limitations of this research39
- 4.2.2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39-41
- Bibliography41-43
- Translation Project43-7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樹華;閑論現(xiàn)在的建筑風格[J];藝術科技;2002年02期
2 ;當代成都的建筑風格[J];文史雜志;2005年01期
3 高天寶;;對哈爾濱俄羅斯建筑風格的探索與思考[J];藝術研究;2010年04期
4 洪再生 ,沈玉麟;在中西新舊的有機共生中尋求個性的創(chuàng)造——新時期天津建筑風格探討[J];天津社會科學;1987年04期
5 雷宏安;;佛教寺院的民族特色和建筑風格[J];法音;1992年06期
6 黃平;集美學村的建筑風格[J];福建藝術;1998年06期
7 李江南;論建筑風格的理性與非理性發(fā)展[J];裝飾;2003年07期
8 傅紅,羅琳;成都當代建筑風格評析[J];中華文化論壇;2004年03期
9 李丹;;從細部材料體會建筑魅力[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10 朱亞麗;張東亮;;簡述17世紀—19世紀英國貴族與建筑風格的關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晉要霞;潘艷華;;建筑風格[A];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2009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2 普群;;建筑風格的時代性[A];科技創(chuàng)輝煌——中國創(chuàng)新成果與學術精典[C];2011年
3 陳世釗;王潔;成祖德;郭孝峰;穆紅;;全球化背景下“新漢風”建筑風格的應用初探[A];第三屆中華傳統(tǒng)建筑文化與古建筑工藝技術學術研討會暨西安曲江建筑文化傳承經(jīng)典案例推介會論文集[C];2010年
4 肖林;;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的思考[A];中國文物學會傳統(tǒng)建筑園林委員會第十二屆學術研討會會議文件[C];1999年
5 賴瑛;;廣府明代祠堂莫氏宗祠建筑風格探析[A];第十五屆中國民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6 曹先平;王樂微;;現(xiàn)代樓盤建筑設計風格[A];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201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趙若焱;;云南大學會澤樓建筑初探[A];建筑史論文集(第12輯)[C];2000年
8 ;天津意大利風情街照明[A];中國照明工程二十年?痆C];2012年
9 ;貴州民族文化宮工程項目[A];貴州工程項目管理論文集(2010)[C];2010年
10 陳正泰;;關于創(chuàng)建我國豐富多彩的城市特色的初步探索[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壽臣;建筑風格的延續(xù)是城市的史記[N];中華建筑報;2013年
2 記者 白麟 實習生 龔利;權威專家定義“重慶建筑風格”[N];重慶日報;2010年
3 謝良兵;北京建筑風格的變遷[N];經(jīng)濟觀察報;2012年
4 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qū)人民法院 徐斌 周志偉;法院之建筑風格[N];人民法院報;2012年
5 胡英杰 矯蘇平;沃爾夫林建筑風格的后啟發(fā)性[N];中華建筑報;2013年
6 劉平元;土家族吊腳樓建筑風格談[N];中國建設報;2013年
7 陸昀;中國建筑應體現(xiàn)自我風格[N];中華建筑報;2011年
8 劉浪;重慶建筑風格將走向灰色系[N];中華建筑報;2011年
9 本報記者 張建列;融匯中西建筑風格的石室[N];廣東科技報;2012年
10 ;專家暢談荊楚派建筑風格[N];湖北日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蘭俊;美國影院發(fā)展史研究[D];清華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戴曉旭;呼倫貝爾市建筑風格控制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2 金鑫;小城鎮(zhèn)新區(qū)建筑風格的認知和規(guī)劃[D];浙江大學;2007年
3 陸佳;近代齊齊哈爾建筑風格的成因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4 宋璽;人居空間中的人體比例研究與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5 朱原野;西安現(xiàn)存二十世紀中葉建筑風格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年
6 羅威;“薄翻譯”—以《蔭馀堂—建筑風格與一戶中國家庭的日常生活》英譯中翻譯為例[D];浙江大學;2016年
7 王娟;古城西安南大街建筑風格評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8 劉甲子;營東新城建筑風格塑造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2年
9 陳晨;太原現(xiàn)代建筑風格的發(fā)展與演變[D];太原理工大學;2013年
10 張穎蔚;高速公路收費站建筑風格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薄翻譯”—以《蔭馀堂—建筑風格與一戶中國家庭的日常生活》英譯中翻譯為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630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yingyulunwen/463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