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隱喻意識的培養(yǎng)
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接軌,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越來越多。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準確的感悟與理解外來文化是國際化人才所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大學生作為國際化人才的儲備力量,領悟外來文化內(nèi)涵、避免文化語用錯誤是其走上國際化舞臺的基本素養(yǎng);大學英語教學作為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承載著文化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在教學中如何充分發(fā)揮語言交際工具的文化載體功能,成為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急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隱喻與文化傳統(tǒng)修辭學理論將隱喻視為一種語言修辭手段,但是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說,隱喻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與活動,是人類思維和語言固有的特征。隱喻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它本身是文化的組成成分,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文化的內(nèi)容,而文化的許多內(nèi)容又是通過隱喻的形式世代相傳,因此它又承載了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具有明顯的文化特征。顧嘉祖(2000)指出隱喻中包含了文化的許多內(nèi)容,尤其是過去一直被人認為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隱蔽文化。閣隱喻是一個民族語言文化的體現(xiàn),是語言中與文化聯(lián)系最緊密的部分,而且最能反映各個民族思維的相似性與差異。因此,筆者認為通過認知和觀察隱喻現(xiàn)象,學生的隱喻意識能提高學生的文化感悟力和理解力,是文化教學中實現(xiàn)文化目標的一條有效途徑。
二、隱喻意識與文化教學隱喻意識是指語言學習者對隱喻形式及功能增強了的察覺程度和敏感程度。就隱喻形式而言,語言學習者要知道隱喻是語言中極普遍的現(xiàn)象,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認知工具;能理解隱喻的基本表現(xiàn)形式及分類;就功能而言,學習者應能認識到隱喻是語言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僅具有修辭功能,還具有構(gòu)成詞匯、句子、語篇的語言學功能。翻目前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現(xiàn)狀是學生碰到西方文化中與隱喻相關(guān)的詞匯、句子或篇章時,一知半解,時常鬧笑話。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碰到對文章的篇章結(jié)構(gòu)、句子結(jié)構(gòu)成分、詞匯認知毫無障礙,但是卻仍然無法理解篇章大意的情況。其原因之一便是學習者對目的文化不是很了解,缺乏不同文化下的隱喻意識,他們習慣用母語文化來解釋目的語所出現(xiàn)的文化現(xiàn)象,于是便造成了誤解與語用失誤。
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尤其文化教學中,學生隱喻意識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幫助學生從認知的角度去理解目的語和文化,擴展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是學生真正掌握一門語言的有效途徑。同時隱喻意識的提高將有利于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發(fā)現(xiàn)文化現(xiàn)象,加深學生對于文化現(xiàn)象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并內(nèi)化文化結(jié)構(gòu),最終實現(xiàn)語言交際和文化交際的目標。
三、隱喻意識的培養(yǎng)Bores就提高隱喻意識提出了五個具體方面:1.認識到隱喻是日常語言極普遍的組成部分;2.認識到隱喻性表達所隱含的喻體;3.認識到隱喻性表達的非任意性;4.認識喻體中可能存在的跨文化差別;5.認識到隱喻性表達的跨文化多樣性。筆者擬以Bores的五個具體方面為基礎,從宏觀的角度提出下面幾個培養(yǎng)學生隱喻意識的方法。
(一)了解基本的隱喻理論、掌握隱喻隱含喻體隱喻是語言的重要組成成分,也是人類語言產(chǎn)生的方法和途徑。使語言豐富的隱喻機制體現(xiàn)在語言中,也必然存在于文化中。要了解目的語文化,必須要對隱喻與隱喻機制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要讓學生明白隱喻不再作為修辭方法,而是一種認知的手段;其次,學生需理解隱喻的基本術(shù)語,如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源域(source do—main)、目標域(target domain)、映射(mapping)等的概念;再次,學生需對常用的隱喻表達有一定的了解,如“Theories are Buildings”、“Argument is War”、“Love is Journey”、“Good is Up,Bad is Pown”等概念隱喻。
在教學中,大學英語教師需側(cè)重培養(yǎng)學生準確理解隱喻,掌握隱喻隱含喻體的能力,通過讓學生分析隱喻性的句子來理解其中的內(nèi)涵,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隱喻是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即使是在文化中也會處處隱喻現(xiàn)象),它是人類社會認知世界的有力的工具。
(二)培養(yǎng)學生隱喻思維、了解西方價值觀德國哲學家卡西爾(Ernst Casier)曾提出著名的“隱喻思維方式”(metaphorical thinking),指出它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并認為人類全部知識和文化從根本上說并不是建立在邏輯概念和邏輯思維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隱喻思維這種先于邏輯的概念和表達之上。圈連淑能(2002)則認為思維方式和語言文化密切相關(guān),它既是文化心理特征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語言生成和發(fā)展的深層機制。昀人類具有很多相同的體驗,使得文化具有很多相似性,然而,中西方由于歷史環(huán)境、地理位置、社會環(huán)境和對一些具體事物的身體體驗等不同,在思維方式上會有所不同。就思維定勢而言,中國人善于運用直覺和形象思維,通過自己的經(jīng)驗和感覺來對事物做出判斷,常用具體事物、直觀表象表達抽象概念。西方人習慣用抽象和分析思維,注重實證、理性和思辨,他們邏輯思維嚴密、清晰。就價值觀而言,筆耕論文,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
,追求對稱、平衡、和諧。在為人處世時采用“中庸之道”,盡量避免沖突。而西方人強調(diào)物我分離、主客二分的二元世界,認為人處于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與本身“二元對立”的世界。這樣兩種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思維方式導致了中西方文化世界觀和價值觀念的迥然不同。學生在了解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之后,將更能從宏觀把握兩種文化的差異,體會兩個民族截然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文化心理和價值觀,從不同的文化角度和隱喻思維去感知西方文化。
(三)引入西方文化、進行跨文化對比研究雖然隱喻思維是人類共通的認知思維,但是,不同文化中的人們在表達描述相同的本體時可能使用不同的喻體或借助不同的始源域,或使用相同的喻體來表征不同的本體。 例如,在英漢語中都有“人是動物(Man is Anima1)”的隱喻,但是中西方對于同一種動物卻有著不同的情感。如“狗”在漢語文化中常常是“令人厭惡”、“壞人壞事”的代名詞,如狗腿子,哈巴狗、狗眼看人低、狗咬呂洞賓一不識好人心,狐朋狗友等,這反映在漢文化中人們對于狗是憎惡和鄙視的心理和情感。然而,在英語文化中,“Dog”卻代表了忠誠,是人類可靠的朋友,因此他們常將“Dog”視如自己。如:“Love me Love my Dog”(在漢語中卻是“愛屋及烏”),“He is a lucky dog”(他很走運),“Givea dog a bad name”(一朝壞名聲,十年洗不清),“Every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時)等。了解這些文化隱喻中的喻體差異,不但可以提高學生語言的運用和交際能力,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本文編號:43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yingyulunwen/4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