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英語學習者人稱指稱表達習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5-17 18:50
【摘要】:指稱的合理使用對語篇銜接至關(guān)重要。國內(nèi)外已有大量學者從不同維度對英語指稱習得進行研究。但相關(guān)二語習得研究大多聚焦于功能和語用層面,將其不完全習得歸因于語篇內(nèi)信息的可及性、話題的延續(xù)性等,較少涉及母語的概念遷移。因此,本研究將從Slobin的為言而思假說與Langacker的識解理論出發(fā),探究中國英語學習者口頭敘事話語中英語人稱指稱的分布特征,以明確人稱指稱表達的習得現(xiàn)狀。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1)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英語人稱指稱習得情況如何?2)母語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英語人稱指稱習得有何影響?本實驗研究了20名英語本族語者和60名不同水平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分別在引入、維持和再引入人物時所進行的指稱行為。根據(jù)語言形式,人稱指稱分為三類:不定短語、有定名詞短語和具有指稱功能的代詞。通過SPSS頻數(shù)統(tǒng)計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如下結(jié)論:1)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本族語者在口頭敘事話語中的人稱指稱分布不完全一致。第一,所有的學習者都完成了英語人稱指稱形式與功能的對應(yīng):不定短語用于引入人物,具有指稱功能的代詞用于維持人物,有定名詞短語用于再引入人物。第二,中國英語學習者在敘事過程中,使用的人稱指稱總數(shù)明顯低于英語本族語者。第三,在為了完成某個語篇功能而使用的人稱指稱中,二者仍存在部分差異。引入人物時,學習者會避免一一列舉,且傾向于使用詳略度較低的上位詞。維持人物時,學習者不常使用關(guān)系代詞,很少用he指代小狗。再引入人物時,學習者使用之前給人物取的名字,并為其編寫可能的對話,而英語母語者更多使用篇幅較長的有定名詞短語或代詞。2)中國英語學習者對指稱這一概念的重構(gòu)尚未完全完成,概念遷移現(xiàn)象明顯,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其與英語本族語者在識解方式、敘事習慣和語言形式三方面的差異。在識解方式上,更高水平的學習者會采用更靠近英語本族語者的方式。具體而言,他們會更多選擇主要人物作為事件中凸顯度較高的射體,能更好地利用當前話語空間對人物進行維持和再引入。在敘事習慣上,初級學習者更多沿用漢語敘事習慣。其中最為明顯的是給人物取名字和編寫對話。在語言形式上,不同水平的二語學習者也展現(xiàn)出階段性習得特點。例如,光桿名詞、人物名字和反身代詞的使用頻率可以表示為:英語本族語者高級英語學習者中級英語學習者低級英語學習者漢語本族語者;人稱代詞的使用頻率則呈現(xiàn)相反的順序。本研究揭示了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人稱指稱習得的特點,并嘗試從母語概念遷移的角度進行了解釋,對英語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應(yīng)該關(guān)注語言形式的教授,更應(yīng)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英漢本族語者敘事習慣和識解方式的不同,幫助其進行更為徹底的概念重構(gòu)。鑒于時間資源等限制,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解釋的途徑相對單一,沒能完整涵蓋可能的每一個維度。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H319
本文編號:2669012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H31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許家金;劉霞;;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口頭敘事中的人物指稱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年02期
2 楊波;;概念語法隱喻的認知視角[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3年05期
3 肖志紅;;突顯觀視角下英語動詞語態(tài)生成與使用的認知研究[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03期
4 趙秀鳳;董靜萍;;視角的選取與指稱語的選擇[J];外語教學;2007年04期
5 王海燕;;認知語言學框架下的英語語態(tài)[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6 陳慧;;英語動詞語態(tài)的認知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曾小榮;基于語料庫的漢語物體指稱行為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6690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yingyulunwen/266901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