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外語論文 > 英語論文 >

隱喻及轉(zhuǎn)喻視角下的英漢諺語跨文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4-22 16:29

  本文選題:英漢諺語 + 隱喻和轉(zhuǎn)喻 ; 參考:《吉林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諺語是各民族思想的活化石和智慧的結晶。雖經(jīng)千錘百煉,但仍歷久彌新。諺語被廣泛應用于人們的日常交流之中,比如擺事實、講道理、提建議或者傳遞道德觀念。截至目前,大量國內(nèi)外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包括諺語的句法和語義特點研究、對比研究以及認知框架內(nèi)的研究等等。但是在認知領域內(nèi)對于英漢諺語的實證對比研究卻較為罕見。本文以體驗哲學為基礎,以認知語言學為理論框架(概念隱喻/轉(zhuǎn)喻理論以及空間整合理論),采用量化研究和質(zhì)化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來對113條英語和113條漢語諺語進行對比研究,從而解決以下三個研究問題:(1)英漢諺語在多大程度上借用了概念隱喻和概念轉(zhuǎn)喻這兩種認知機制?(2)英漢諺語在借用概念隱喻和轉(zhuǎn)喻這兩種認知機制方面有什么異同?(3)英漢諺語所反映的文化價值有什么異同?這些英漢諺語選自《英語諺語大辭典》、《美國英語諺語101則》、《ABC漢語諺語詞典》、《中華諺語大全》以及相關網(wǎng)絡資源,比如http://www.phrases.org.uk/meanings/proverbs.html。隨后,本論文建立一個小型的諺語語料庫以作實證分析。結合國際諺語分類標準,本文將英漢諺語分成四大類,包括“知識經(jīng)驗類”、“信念態(tài)度類”、“智慧策略方法類”以及“社會關系類”。其中,不論中英諺語,“知識經(jīng)驗類”所占比重為43.36%,居于榜首;“社會關系類”次之,所占比重為30.08%;第三位是“智慧策略方法類”,所占比重為20.35%;最后一位是“信念態(tài)度類”,所占比重為6.19%。就當前語料分析,中英諺語都側重于傳遞知識和經(jīng)驗,對于“信念態(tài)度類”則略微忽視。本文在初步的諺語分類之后,開始識別中英諺語當中概念隱喻和概念轉(zhuǎn)喻的使用情況。識別之后,本文發(fā)現(xiàn)大量中英諺語都運用了這兩種認知機制。其中,87.6%的英語諺語運用了這兩種認知機制(概念隱喻占64.6%,而概念轉(zhuǎn)喻則占23%);而78.76%的漢語諺語運用了這兩種認知機制(概念隱喻占63.72%,而概念轉(zhuǎn)喻則占15.04%)。無論是英語諺語還是漢語諺語,其使用概念隱喻的比率遠遠超過概念轉(zhuǎn)喻的使用比率。在第一類諺語中,雖然“Misery loves company”和“禍不單行”在很大程度上趨同,但是它們所借用的認知機制卻不盡相同,即英語諺語采用概念轉(zhuǎn)喻手段(“災禍”用以指代“不幸的人”),而漢語諺語則采用概念隱喻手段(“災禍”是“行動的物體”)。另外,即便一些中英諺語都采用了概念隱喻手段,但是它們借用的始源域卻不相同,比如“United we stand,divided we fall”與“團結就是力量/合則兩利,分則兩傷”。除此之外,在借用了概念隱喻和概念轉(zhuǎn)喻的這些中英諺語中,有些諺語,如“禍不單行”借用的是簡單隱喻而“United we stand,divided we fall”則采用了復雜隱喻。同時,這些諺語,比如“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也涉及到隱喻-轉(zhuǎn)喻互動。其隱喻為“人類是動物”而轉(zhuǎn)喻則為“羽毛指代鳥類”。比較這些中英諺語所借用的認知機制或者所涉及的始源域和指代域?qū)τ谖覀儗ふ矣h諺語背后社會文化價值的異同有著重要的意義。中英諺語確實有一些相同之處,比如借用相同的認知機制或者相同的始源域和目標域以及相同的文化價值(“He who would climb the ladder must begin at the bottom”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識解都像身體經(jīng)驗靠攏)。但是,英語諺語在某種程度上關注的是工業(yè)或者個人主義方面,而漢語諺語則講究集體主義或者天人合一、和諧平衡的概念?偠灾,本文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隱轉(zhuǎn)喻理論,并呼吁有效的跨文化和跨語言交際。同時,它對于諺語的習得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當然,本文向量化研究進發(fā)了一小步,但是它建立的語料庫容量仍舊不夠大,并且缺乏來自真實生活中不同題材的原始語料。也就是說,如果能夠從原始語料中獲取諺語并加以分析的話,效果則更佳。
[Abstract]:Proverbs ar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living fossils and wisdom of the ideas of all nationalities. Although it has been refined, it is still new. Proverbs are widely used in people's daily communication, such as facts, reasons, suggestions or moral ideas. So far,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done this research, including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proverbs. Research, comparative study and research within the cognitive framework, etc., but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in the cognitive field is rare. This paper uses experiential philosophy as the basis,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conceptual metaphor / metonymy theory and space integration theor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113 English proverbs and 113 Chinese proverbs can solve the following three research questions: (1) to what extent are English Chinese proverbs borrowing conceptual metaphors and conceptual metonymy? (2) 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in terms of the two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3)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ultural values shown? These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are selected from the English proverb dictionary, the American English proverb 101, the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H313;H13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小佳;史寶輝;;轉(zhuǎn)喻研究在中國[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S1期

2 徐盛桓;;轉(zhuǎn)喻與分類邏輯[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02期

3 何愛晶;;從修辭到認知:國內(nèi)轉(zhuǎn)喻研究綜述[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年02期

4 楊鳳平;;原型理論框架下的轉(zhuǎn)喻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5 莊冬偉;;轉(zhuǎn)喻研究綜述[J];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6 王冬梅;;情感表達中的隱喻及轉(zhuǎn)喻[J];連云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7 孫亞;;轉(zhuǎn)喻的原型觀[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8 吳淑瓊;文旭;;《語法中的轉(zhuǎn)喻和隱喻》評介[J];現(xiàn)代外語;2010年04期

9 姜占好;陶源;;邏輯轉(zhuǎn)喻說略[J];外語研究;2010年05期

10 程琪龍;;轉(zhuǎn)喻種種[J];外語教學;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魏在江;;語篇轉(zhuǎn)喻[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2 胡婷;;轉(zhuǎn)喻的理解及其現(xiàn)實意義[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3 晉小涵;齊振海;;“臉、面”詞語的轉(zhuǎn)喻闡釋[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李潔紅;;論轉(zhuǎn)喻和隱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異[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5 張韌;;轉(zhuǎn)喻的構式化表征[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6 王夢嵐;;漢語中“火”的隱喻、轉(zhuǎn)喻認知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3年年會暨海峽兩岸翻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7 孫志農(nóng);;論語篇連貫的轉(zhuǎn)喻機制[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8 董秀芳;;領屬轉(zhuǎn)喻與漢語的句法和語篇[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9 胡婷;;試論轉(zhuǎn)喻思維在漢英語言形式中的異同[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10 陳君均;;轉(zhuǎn)喻與話語分析的語用機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王麗亞;翻譯亦是學術:讀《轉(zhuǎn)喻:從修辭格到虛構》[N];中華讀書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方芳;現(xiàn)代漢語轉(zhuǎn)喻的認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李勇忠;語言轉(zhuǎn)喻的認知闡釋[D];復旦大學;2004年

3 江曉紅;轉(zhuǎn)喻的認知語用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8年

4 黃潔;基于參照點理論的漢語隱喻和轉(zhuǎn)喻名名復合詞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5 周福娟;指稱轉(zhuǎn)喻:詞匯語義的認知途徑[D];蘇州大學;2009年

6 吳莉;轉(zhuǎn)喻與話語的符號—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王勇;《論語》英譯的轉(zhuǎn)喻視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8 吳淑瓊;基于漢語句法結構的語法轉(zhuǎn)喻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趙學德;人體詞語語義轉(zhuǎn)移的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10 肖燕;時間的概念化及其語言表征[D];西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磊;轉(zhuǎn)喻意義的語義特征[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2 厲梅;后現(xiàn)代主義語境中的轉(zhuǎn)喻[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任偉萌;“著”字構式的轉(zhuǎn)喻分析[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2年

4 王改平;呼和浩特方言中詈罵詞的隱喻和轉(zhuǎn)喻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5年

5 于菲;英語V-TIME-away構式的選擇限制與轉(zhuǎn)喻識解[D];西南大學;2015年

6 陶曉花;語用轉(zhuǎn)喻標記等效值視角下言外轉(zhuǎn)喻翻譯[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5年

7 趙立喜;莫言小說《豐乳肥臀》中的轉(zhuǎn)喻機制及其翻譯策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5年

8 宋義;基于語料庫的漢英詞“腳/foot”的認知隱轉(zhuǎn)喻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9 劉庚;《生死疲勞》葛浩文英譯本的轉(zhuǎn)喻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5年

10 羅敏;隱喻/轉(zhuǎn)喻提高英語多義詞教學實效的實證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78801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yingyulunwen/178801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9f4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