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恐怖主義危機傳播的話語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4-14 03:38
本文選題:恐怖主義 + 話語 ; 參考:《浙江大學》2017年博士論文
【摘要】:中國的國家安全受到來自于非傳統(tǒng)安全領域的嚴重威脅,首當其沖的就是恐怖主義問題。新疆作為中國反恐的前沿陣地,一再成為中國政府、媒體、全國大眾、乃至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植乐髁x這個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不僅僅局限于安全、政治或者法律范疇。它還是一系列的話語事件,是一種危機傳播現(xiàn)象。媒體通過話語建構人們對社會危機的認識和判斷,進而影其行為方式,參與社會安全現(xiàn)實的再構建。目前從話語角度進行恐怖主義傳播研究的主要涉及語言學和傳播學兩個學科領域。研究大都圍繞單一事件或幾個事件進行單向度的或對比的媒體話語研究。有關國內的研究更集中于內地發(fā)生的暴恐襲擊事件的話語傳播。施旭將話語定義為特定歷史,文化語境下的言語交際事件。先前的文獻缺乏對新疆恐怖主義危機話語傳播進行動態(tài)的、整體的以及從文化語境出發(fā)的研究。本研究的主題要求同時關注話語、傳播、危機之間的關聯(lián)性。鑒于此,本研究試圖借助于中國話語研究、危機傳播管理以及危機反應策略等話語研究和危機傳播的相關理論與研究方法搭建起新疆恐怖主義危機傳播的話語研究框架,并依據這個框架認識媒體的恐怖主義話語在新疆安全現(xiàn)實構建中的作用,并分析、探究新疆恐怖主義問題上國內媒體傳播和中美話語博弈中的話語言說行為的特點、經驗與不足。本研究試圖回答3個方面的問題:(1)新疆恐怖主義話語在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平臺的言說特點及不同媒介話語言說的差異與問題;(2)新疆恐怖主義話語在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平臺的危機傳播特征及不同媒介傳播的差異與問題;(3)新疆恐怖主義問題中美博弈的話語布局特點與策略使用,以及話語言說反映出的文化特質與話語權勢關系。本研究的數據來源包括中國主流媒體《人民日報》自1949年到2014年的涉疆涉恐報道255篇;社交媒體微信個人終端收集的2014年涉疆涉恐微文154篇;以及中美新疆恐怖主義話語博弈相關美國《反恐形勢國別報告》涉疆內容、中國恐怖主義組織的國際認定、關塔那摩監(jiān)獄"東突"嫌犯遣返、伊力哈木案等四個典型案例的語料。研究結果顯示:(1)就話語的歷史性來看,新疆的恐怖主義話語言說體現(xiàn)出了4種變化:從階級性到法理性到政治色彩的變化;從黨政性到群眾性的民主化轉變;話語渠道的多樣性發(fā)展;言說內容從重社會和諧民族關系到關注真相告知到事實與價值維度雙導向結合的話語傳播模式的演變。(2)就話語的文化性來說,中國主流媒體的新疆涉恐話語傳播體現(xiàn)了一種局部危難、整體積極的辯證時局觀念,展示了壞事變好事的社會向好發(fā)展的實質。此外,涉疆涉恐的話語傳播還流露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仁"、"和"的道德標準。在中美話語博弈中,中方話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禮有節(jié)"等態(tài)度,典型地說明了中國文化崇尚和諧、平和、中庸的話語言說傳統(tǒng),體現(xiàn)了儒家"立德"的倫理性話語觀,反映了中國設身處地"考慮他者"的"處事"哲學。而美方的話語言說則反映了其崇尚"個人主義"、"民主"與"霸權"的文化特質。(3)就危機傳播而言,相比較來說,在2009年的7 · 5事件之前,主流媒體的傳播更多體現(xiàn)的是"信息流",即涉恐話語傳播以真相通報為主;7·5事件之后,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平臺更多呈現(xiàn)的是"影響流",即涉恐話語傳播以疏導為主。主流媒體的意識形態(tài)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對大眾的認知和判斷產生影響是跨越式發(fā)展階段危機傳播的一個特征。就價值維度與事實維度的話語傳播比例來看,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社交媒體,在價值修復層面的作用發(fā)揮都還是相對局限的。(4)新疆恐怖主義問題的中美話語博弈中處處流露出美國打著維護國際安全的旗號但實際上為了其國家利益不惜犧牲國際安全環(huán)境的偽善本質;以及中國在反恐問題上對"命運共同體"的關注與主張。雙方的話語言說差異體現(xiàn)在時局觀念、安全觀念、話語言說目的、以及言說主題的國際定位等方面。(5)就恐怖主義話語傳播與社會安全現(xiàn)實構建來說,媒體涉恐話語傳播對廣大民眾的社會安全認知構建的作用是消極的,但對社會安全現(xiàn)實整體向好發(fā)展的作用是積極的。(6)主流媒體與社交媒體近年來對涉疆涉恐話語的高密度傳播,導致民眾對社會安全、對新疆、對維吾爾族產生巨大的恐慌心理。這與傳播中價值與事實維度的失衡不無干系。尤其是社交媒體平臺涉及新疆社會危機的負面信息超載,話語言說者身份缺乏多元,且內容中充斥著噪音,未能有效發(fā)揮輿論引導的作用。主流媒體中話語官味太重,缺少專家學者多方位的深度引領。而在中美話語博弈中又顯得中方話語權威不足,無法有效參與議題設置,處處被動,不能達成話語交際目的。論文最后提出科學構建新疆恐怖主義話語言說體系的可行性建議:中國涉疆涉恐的話語傳播,對內,在真相告知層面要發(fā)揮專家學者的認知引領作用;在價值構建層面要加大力度,修補信任,構建有利于社會安全的輿論環(huán)境。對外,中國的政府官員,尤其是國家領導人和相關部門的權威人士要積極發(fā)聲,以其權威的話語身份爭取國際社會以及媒體的關注,爭奪話語權,提升話語言說效果。另外,還建議開展全社會不同民族、信教與不信教群眾共同參與的民族關系問題的媒體平臺大討論,鼓勵不同聲音的交織與爭論,形成開放、動態(tài)的教育過程,正確認識新疆恐怖主義問題,健康構建新形勢下的民族關系。這將對新疆的社會安全構建,對新疆更好地參與"一帶一路"核心區(qū)建設,對中國更有效地參與國際反恐話語言說起到積極的作用。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提出并論證了"新疆恐怖主義話語研究框架"的可行性,并突破了恐怖主義研究的傳統(tǒng)批評話語分析或傳播學的單一視角模式,以及對恐怖主義危機只針對個別恐襲事件的研究局限。在方法上,本研究采用了主流媒體歷時研究法,主流媒體與社交媒體的共時比較法,中美新疆恐怖主義話語的對比研究法;結合了話語分析、危機傳播等跨學科知識,使整體、歷時、辯證地分析新疆恐怖主義話語的媒體傳播成為可能。話語是特定歷史、文化語境下的言語交際事件。中國主流媒體的歷時比較法和中美話語博弈的對比研究就是為了更科學地關注新疆恐怖主義話語在歷史性和文化性上的特征。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swer three aspects : ( 1 ) the discourse analysis of Xinjiang terrorist discourse in the mainstream media and social media platform , and the differences and problems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media . In the middle and the American discourse game , the Chinese culture is more harmonious , peaceful and moderate , and it reflect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 thought of individualism " , " democracy " and " hegemony " . 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nd prov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research frame of Xinjiang ' s terrorism discourse . It also suggests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fficials , especially the leaders of the state and the authorities of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 should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Xinjiang ' s terrorism discourse .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H136;H313
,
本文編號:17475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yingyulunwen/174758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