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日漢語自稱詞的表達類型
本文關鍵詞:淺析日漢語自稱詞的表達類型
更多相關文章: 自稱詞 人稱代詞 間接性 視點轉(zhuǎn)換
【摘要】:自稱詞作為第一人稱代詞的上位范疇,在語言交際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文章主要考察了漢日兩種語言中自稱詞的類型及其指稱機制,并通過對比揭示了兩種語言在自稱詞用法上的異同。
【作者單位】: 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歐亞語系;
【關鍵詞】: 自稱詞 人稱代詞 間接性 視點轉(zhuǎn)換
【分類號】:H36;H03
【正文快照】: 0.引言眾所周知,人稱代詞在語言交際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特定語境中,說話人往往不用人稱代詞,而是根據(jù)表達意圖選用其他一些詞語,比如親屬稱謂詞、職業(yè)名稱詞等來代之。對于此現(xiàn)象,鈴木孝夫主張引入幾個位于人稱代詞之上的上位概念,即自稱詞、對稱詞、他稱詞來進行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大西智之;;親屬稱謂詞的自稱用法芻議[J];世界漢語教學;1994年04期
2 閆亞平;;人際功能與“人家”所指的擴張[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紅;;具體名詞和抽象名詞的不對稱現(xiàn)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徐江勝;;試論古漢語句子的焦點和焦點的凸顯方式[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3 高華;;漢語里的“話題問句”[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張孝榮;;漢語話題結(jié)構(gòu)及其優(yōu)選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高敏;;安徽蕪湖方言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7期
6 李丹;;“很+名”組合的新思考[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1期
7 劉曉梅;從《孟子》看“夫”的語法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8 于建凱;;英漢語主題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9 徐晶凝;語氣助詞“吧”的情態(tài)解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10 張云秋,柴興東;漢語主動式的表達形式及強化等級[J];北方論叢;2002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呂喬;;日語“人(ひ と)”和漢語“人家”的自稱用法對比[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魯素霞;;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喜榮;英漢敘述語篇參與者標識手段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李鳳杰;漢英對比韻律系學中的若干問題[D];南開大學;2010年
9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龍又珍;現(xiàn)代漢語寒暄系統(tǒng)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丹;英漢遠近指示語的對比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jié)構(gòu)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關變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白克寧;越南留學生漢語趨向補語習得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楊麗敏;反義動詞的對稱與不對稱[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婭敏;“反而”和“倒”的對比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7 蔡雅思;“N_1(的)N_2”構(gòu)式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8 陳丹丹;《朱子語類輯略》中“來”的用法考察[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葉丹;黃石方言量詞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張小花;從話題結(jié)構(gòu)分析英語專業(yè)學生翻譯中的錯誤[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郭繼懋;沈紅丹;;“外人”模式與“人家”的語義特點[J];世界漢語教學;2004年01期
2 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04期
3 杜道流;指代詞“人家”的修辭作用[J];修辭學習;2002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雪梅;;日語中人物指代詞語淺談[J];科技信息;2010年13期
2 楊文澤;;淺談日、越語親屬間自稱詞和對稱詞的異同[J];現(xiàn)代外語;1993年04期
3 范淑玲;社會屬性與語言的差異——日語人稱代詞的使用[J];山東外語教學;2005年05期
4 亓琳;;日語人稱詞的研究現(xiàn)狀[J];考試周刊;2008年04期
5 呂東升;日語人稱代詞的用法[J];日語知識;2001年05期
6 林明華;越語稱謂與人稱代詞[J];現(xiàn)代外語;1994年03期
7 王毅娜;;反身代詞與人稱代詞重迭分布的幾種現(xiàn)象[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4期
8 傅紹梅;人稱代詞位置練習[J];法語學習;1996年06期
9 陳端端;現(xiàn)代中、日、英標準語人稱代詞使用對比談(一)[J];日語知識;1998年09期
10 陳端端;現(xiàn)代中、日、英標準語人稱代詞使用對比談(三)[J];日語知識;1998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彥誠;;紅豐仡佬語的人稱代詞系統(tǒng)[A];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第10屆學術討論會摘要集[C];2010年
2 王治敏;李蕓;俞士汶;;人稱代詞和名詞的組合搭配研究[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侯小麗;;三原話人稱代詞的數(shù)與格[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4 周國炎;;布依語人稱代詞中幾種特殊的稱代方式[A];布依學研究——貴州省布依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8年
5 王義娜;;人稱代詞移指現(xiàn)象的主觀性分析[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6 趙飛馬;;談物理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A];湖北省物理學會、武漢物理學會2004’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楊杰;;俄語人名稱謂形式與人稱代詞ты/вы用法[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劉桂才;劉彥普;胡開進;雷德林;周樹夏;;間接性TMJ損傷的生物力學初步研究[A];第三屆全國口腔頜面部創(chuàng)傷暨修復重建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9 肖放亮;;南昌縣(塘南)方言的人稱代詞[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臧翰芬;韋向峰;張全;;基于語義結(jié)構(gòu)平行的漢語人稱代詞消解[A];第四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永勝;淺談朔城區(qū)的人稱代詞“Sl”[N];朔州日報;2009年
2 時雨;法制化·間接性·自律性[N];國際經(jīng)貿(mào)消息;2002年
3 朱和;如何識別兒童孤獨癥?[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4 藍訊;奧運經(jīng)濟效應分三層次[N];中國改革報;2008年
5 黃懿陸;安陽殷墟出土易卦卜甲上的重卦符號解讀[N];云南政協(xié)報;2006年
6 廣告私塾;探求廣告創(chuàng)意的關聯(lián)性[N];中華新聞報;2007年
7 京中;2004十大新銳品牌[N];消費日報;2005年
8 洪丹;隱私立法,保護被偷窺的魚兒[N];南方日報;2008年
9 金三林;奧運會與我國經(jīng)濟基本面的關系[N];學習時報;2008年
10 卜照晶;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漫談[N];光明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翠珠;漢語人稱代詞考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2 賈嬌燕;《醒世姻緣傳》社會稱謂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3 金順吉;韓漢語人稱代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4 牟章;英漢標記現(xiàn)象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5 彭曉輝;漢語方言復數(shù)標記系統(tǒng)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6 孫衍峰;越語人際稱謂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7 趙燕珍;趙莊白語參考語法[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8 溫振興;《祖堂集》助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9 錢琴;指涉理論與俄語中的指涉現(xiàn)象[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10 王智強;漢語指代消解及相關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袁晶;英漢人稱代詞對比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2 賈英敏;官話方言中的人稱代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顧海鋒;布什演講中人稱代詞的借代用法[D];蘇州大學;2005年
4 胡偉;秦簡人稱代詞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李琳;說普通話兒童比說英語兒童的人稱代詞習得更早更好嗎?[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武青春;越漢人稱代詞語用功能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沈曉敏;《新編五代史平話》人稱代詞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8 陳建君;英漢人稱代詞對比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9 羅海燕;海南閩語人稱代詞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10 王曉紅;由《聊齋俚曲》看淄川方言人稱代詞的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9571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lxszy/957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