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移動動詞「くる」的視點論
發(fā)布時間:2017-05-06 00:04
本文關鍵詞:日語移動動詞「くる」的視點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自視點這一概念被引入語言學研究領域以來,從該角度對移動動詞「くる」進行的研究可謂是屢見不鮮。但是,無論是日語的「くる」,還是漢語的“來”,其視點究竟置于何處這一問題似乎至今尚未明確。而且,雖然通常人們認為兩種語言的“來”呈現出大體上的對應關系,但若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會發(fā)現未必如此。此外,雖然經常論及日語的「VてくるVていく」的對稱與否的問題,但其不對稱的原因似乎也并不清楚。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過對兩種語言中表示移動的“來”的實際使用情況進行對比,從而得出兩種語言各自視點的特征,并利用日語的特征,,來進一步解釋「VてくるVていく」不對稱的現象。本文將按照松本的提議,將視點分成視座和注視點兩個維度來進行考察。此外,為了能了解兩種語言的「くる」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使用情況,將會分別對以其中一種語言為母語的人進行問卷調查。 總的來說,日語的「くる」其視座總是位于說話人一方的。注視點則始終放置在身為主語的施動者身上。與此相對,漢語的“來”的視座雖然通常也是放在說話人一方,但可以轉移到說話人一方。當不存在被施動者時,注視點是置于施動者身上的,但是當被施動者存在時,注視點也會轉移至身為賓語的被施動者身上。由于日語的「くる」其視座總是置于說話人一方,所以其具備了表現出主觀描繪客觀事態(tài)這一主觀性的功能。當「VてくるVていく」表示的是移動意義和移動的方向性時,通常被認為是對稱的,而當它表達的意義為行為的指向性時,則會出現不對稱的現象。這正是因為「VてくるVていく」在從表示物理性的移動意義到表達行為的指向性這一變化過程中,它的移動性逐漸減弱,而主觀性在不斷增強。
【關鍵詞】:視點 視座 注視點 說話人一方 主觀性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H36
【目錄】:
- 摘要5-6
- 要旨6-10
- 1 はじめに10-15
- 1.1 研究姴楲の提起10-11
- 1.2 先行研究及びUO楲點11-13
- 1.2.1 日本姙「くるいく」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11-12
- 1.2.2 中國姙「來去」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12
- 1.2.3 中日[柵蝸刃醒芯
本文編號:3473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lxszy/34732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