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論視角下《日本民法》的中譯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12 05:04
法律對國家和社會而言不可或缺,對于國家安定與社會發(fā)展尤為重要。回顧中國的法律史,盡管中國法律曾經(jīng)有過繁盛的時期,但因?yàn)橐恍v史原因,法律漸漸衰退。到了近代,尤其是明治維新之后,日本的法律迅速發(fā)展起來,吸收了以德國,法國為代表的其他西歐各國的法律。特別是領(lǐng)先于其他亞洲國家完成了民法的修訂,可以說是法律體系最為完備的亞洲國家。同屬漢字文化圈的中日兩國,因?yàn)闅v史地理等原因,法律間的交流也較為頻繁。其中,日本民法比中國民法更早完成,內(nèi)容也更加完備,可以說對中國法律的發(fā)展而言有許多值得參考之處。截至2017年,日本民法的變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舊民法之前,舊民法,現(xiàn)行民法。加上2017年修訂的民法,至今為止日本民法的變遷可分為四個階段。改革開放以來,關(guān)于日本民法典,中國有許多譯本。2017修訂的日本民法是繼明治31年日本民法修訂以來120年的一次大的修訂,具有歷史性意義。本文將以2017年修訂的《日本民法》及其中譯本為對象,基于翻譯目的論,研究日本民法的中譯。本論文使用的原文及譯文如下。本文主要由八個部分構(gòu)成。開始部分會對本文的研究動機(jī)及目的,研究對象,方法,先行研究和研究意義及創(chuàng)新性進(jìn)...
【文章來源】:華中師范大學(xué)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7 頁
【學(xué)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要旨
はじめに
一、研究動機(jī)と目的
二、研究対象と方法
三、先行研究
四、研究意義と新規(guī)性
第一章 『日本民法』につぃて
第一節(jié) 日本民法の麥遷
第二節(jié) 日本民法の中訳本
第二章 スコボス理論
第一節(jié) スコボス理論の定義
第二節(jié) スコボス理論の原則
第三節(jié) スコボス理論を選んだ理由
第三章 語彙の翻訳
第一節(jié) 同形同義語
第二節(jié) 同形異義語
第三節(jié) 異形語
第四章 モダリテイの翻訳
第一節(jié) 「~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第二節(jié) 「~ことができる」
第三節(jié) 「~ことができない」
第四節(jié) 「~してはならない」
第五章 文の翻訳
第一節(jié) 文法的結(jié)束
第二節(jié) 常用文型
おわりに
參考文獻(xiàn)
謝辭
【參考文獻(xiàn)】:
期刊論文
[1]論物權(quán)法文本中“不得”的多重語境[J]. 王軼. 清華法學(xué). 2017(02)
[2]早期英文法律詞語的漢譯研究——以19世紀(jì)中葉前后若干傳教士著譯書為考察對象[J]. 屈文生. 中國翻譯. 2012(01)
[3]對法律文本中“應(yīng)當(dāng)”一詞的語義分析[J]. 周赟. 南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bào)(社會科學(xué)版). 2006(10)
[4]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選擇比較[J]. 張中秋. 政法論壇. 2006(04)
[5]輸出與回歸:法學(xué)名詞在中日之間[J]. 王健. 法學(xué). 2002(04)
本文編號:3279260
【文章來源】:華中師范大學(xué)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7 頁
【學(xué)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要旨
はじめに
一、研究動機(jī)と目的
二、研究対象と方法
三、先行研究
四、研究意義と新規(guī)性
第一章 『日本民法』につぃて
第一節(jié) 日本民法の麥遷
第二節(jié) 日本民法の中訳本
第二章 スコボス理論
第一節(jié) スコボス理論の定義
第二節(jié) スコボス理論の原則
第三節(jié) スコボス理論を選んだ理由
第三章 語彙の翻訳
第一節(jié) 同形同義語
第二節(jié) 同形異義語
第三節(jié) 異形語
第四章 モダリテイの翻訳
第一節(jié) 「~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第二節(jié) 「~ことができる」
第三節(jié) 「~ことができない」
第四節(jié) 「~してはならない」
第五章 文の翻訳
第一節(jié) 文法的結(jié)束
第二節(jié) 常用文型
おわりに
參考文獻(xiàn)
謝辭
【參考文獻(xiàn)】:
期刊論文
[1]論物權(quán)法文本中“不得”的多重語境[J]. 王軼. 清華法學(xué). 2017(02)
[2]早期英文法律詞語的漢譯研究——以19世紀(jì)中葉前后若干傳教士著譯書為考察對象[J]. 屈文生. 中國翻譯. 2012(01)
[3]對法律文本中“應(yīng)當(dāng)”一詞的語義分析[J]. 周赟. 南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bào)(社會科學(xué)版). 2006(10)
[4]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選擇比較[J]. 張中秋. 政法論壇. 2006(04)
[5]輸出與回歸:法學(xué)名詞在中日之間[J]. 王健. 法學(xué). 2002(04)
本文編號:32792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lxszy/327926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